现代西医传进中国已经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那已经是明末清初的事情了。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了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近代科学和医药学。一开始对中国本土的中医影响并不大,在当时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并没有领先于中医,真正开始影响中医的发展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之下,西方医学也在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生物及生物化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进步。再后来,麻醉学和影像学、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更是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慢慢的它便深深的扎根在了华夏大地上。
到了民国时期,双方随着西医的发展与中医界也有了很大的对立情绪,中医认为西医是舶来品,不足以登上大雅之堂,而西医则认为中医理论太虚幻了,弄了些子乌虚有的东西出来,因此纷争不断。这种纷争不仅存在于民间,甚至于国家的学术机构也比比皆是。新中国成立后,***倡导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不只单纯是针对文艺界,也针对当时的卫生界。“医疗是为人民服务的,不存在对立,要中西医并举,共同发展,取长补短,发扬光大,不能有门户之争。”这是我们班主任马老师给我们讲课时说的,他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医大夫。我所知道的是他后来还专门系统地学习了西医理论,他说:“只有把两种理论都学扎实了,中西医并举,自己的医疗水平才能提高了起来,学习是会使人进步的。”
我爸就是一位师承式的中医大夫,他曾在乡卫生院药房工作多年,经手的药方无数,他说他从中获取了许多西医知识,后来我爸给人们看病开药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他说效果很好。
中专一年级时上解剖课,老师让把骨骼标本拿到教室里来,两三个同学一组共同研究一个标本,有的女同学胆子小,不敢放在眼前,更不敢拿在手里认真研究。教授解剖课的宋老师便说:“人死如灯灭,假如一个死人躺在那儿一动不动的,你过去推他一下他还能再站起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许多伟人都是无神论者,比如孙中山先生,他年轻时候便是学医的,而且还是一名西医大夫,他曾漂洋过海到海外学习西医技术,他就曾解剖过尸体,而且还做了认真研究。人啊伴随着自己的哭声走来,再伴随着别人的哭声离去,人来源于自然,最后还是要回归于自然,这就是人类轮回的基本规律……”老师说的朴实无华,我们听得明明白白,人类就是在这样的规律中繁衍着,发展着……我们去解剖室面对着尸体标本学习,面对被“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挥发起来的甲醛气味把大家熏得睁不开眼,不一会儿眼泪也流了出来。大家便开玩笑的说:“说不定那具尸体是你的远方“亲戚”吧!”要不然我们怎么会对着尸体落泪了!
玩笑终归是玩笑,实践操作中还有更狠的。上中医课,班主任马老师让我们体会“穴位”的妙处,每位学生发一根针灸用的银针,用酒精消毒后在自己的“合谷”穴上扎起针炙针来。我因为怕疼总也下不了手,王芬芳便嘲笑我说:“唉,班长平时看你挺男人的,怎了给自己扎个针你都害怕,将来你还怎给别人扎了。”我弱弱的说:“我真的害怕疼,但是我敢给别人扎,不信你试一试。”她见我这样说便说道:“班长,我们俩互相扎吧!你先给我扎,扎完了我再给你扎针,你看行不行?”我被她的真诚打动了便说:“好吧,我试一试。”我先给她扎了,先拿酒精棉球消了毒,找准了穴位慢慢的扎了进去,一边扎一边看着她,她坐在那里竟然平静如水,我很感叹,作为一个女孩子她的心理素质可真好。这回轮到她给我扎了,我心里还是多少有点儿紧张,我说:“唉!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你就扎吧!”她给我消完毒,拿起银针来在我的眼前晃了晃,她那种感觉好像觉得我立刻要叫了起来似的,她一边扎一边看着我,她问我:“感觉怎么样?疼不疼还舒服不舒服?”我说:“疼倒是有一点,但也不至于太疼,就是你在“捻针”的时候有点麻麻的感觉。”马老师听见以后走过来说:“麻就对了,说明王芬芳扎对了地方,只有这样的练习才能有这种好的效果。针灸是讲究准确和手法的,不瞒你们说,许多好的针灸大夫就是先拿银针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以后才给别人针灸的。要勤学苦练,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自己的针灸水平才能提高上来。”
王芬芳是不怕扎针,作为女同学的她也有怕的东西。有一次上生物实验课,老师让派两个同学去饲养室抓只小白鼠来。我说:“芬芳,你和惠文一块去吧?”她一脸惊愕的说:“班长,你还是让男同学们去吧!我们俩都害怕它咬我们。”武志超见她这么说便和她开玩笑的说:“好,以后我口袋里装只小老鼠,如果她不听话我就放出来吓她,那种效果肯定会更好啊!”说着他眉飞色舞地笑了起来。王芬芳也笑着说:“你可真是个缺德鬼,将来让你生下孩子了也没有**。”志超说:“要生孩子也是让你给我生,我看一看你想不想让孩子没有**!”王芬芳说:“让我给你生,你想得美,等一会儿你还是抓只小老鼠让它给你生吧!”听着大家都笑了……
也是在生物实验课上,同学们通过做实验,第一次知道了自己是什么血型,这样的学习还有很多很多,它不仅使学习更加通俗易懂,而且也增加了学习的有趣性。校园生活是美好的,我怀念它,也怀念和同学们一同走过的那段美好的青春岁月!再见了,我的学校和老师,再见了,一同朝夕相处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