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马霄石先生出版《西北回族革命简史》,其中有些资料系由他本人访问所得。卷末附录了最早由他收集到的同治末年曾供职西安巡查局的甘肃张家川回民学者“东阿居士”的《秦难见闻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近年则有起义回民领袖“普洱马”阿訇(即马寿清)用“消经”(小儿锦)写的“随军日记”《正大光明》,被学者注意并进行了研究。①在马长寿先生主编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中所收录的出自回民的资料多为歌诀,文既不长,细节不全、史实也不准确。其中十六、十七两部分是清末善后被重新安置于平凉、泾源的回民后代的追述,属于回民自身的历史记忆,内容极其丰富,极有参考价值。此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在1962年-1966年9月出版的5辑中,先后刊出了25篇有关回族伊斯兰教的文章;《青海文史资料选辑》在1963年-1965年出版的5辑中,刊载了有关回族、伊斯兰教的文章有39篇。①这些先后问世的回族内部的当事人后裔的口述史,也成为回民起义史研究的重要第一手资料。然而口述材料的提供者几乎并非专门学者,尤其难以中正、客观地发表议论,在使用时,必须鉴别考证。自从1980年代以来,西北各地重新开始编纂的文史资料中,反映回族史的文章有减少的趋势,文献价值也渐次降低。
1990年代以来,回族内部的道统史开始陆续公开,原本大多是各派别内部的大阿訇采用阿拉伯语、波斯语记述的材料,向社会公开时才译为汉文。由于重点在于通过宗教的视角记述教派的历史,对于回民起义史研究,其中有价值的史料相当有限。公开内部道统史走在前列的却是在清代反抗最烈、遭遇也最惨的哲合忍耶派,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哲合忍耶的大阿訇曼苏尔·马学智的《哲合忍耶道统史》。重要性足以与之并论的另一部哲派道统史则是“毡爷”的《曼纳给布》(“圣徒之美行”)。
由于回民社会缺少可以进入主流政治文化框架、并沟通国家和地方社会的世俗士绅精英阶层,举凡卷帙浩繁的地方志、官书方略、碑志、文集等等中几乎完全没有回民的话语。“大社会”与回民的“小社会”的文献遗留相差如此悬殊,就使得学者作出任何截然的价值判断都是不合适的。
①Jonathan Lipman.Familiar Strangers: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p219.
②岑大利、刘悦斌:《中国农民战争史论辩》,页5。
③包括1.顺治五年(1648)由米喇印、丁国栋领导的甘州回民起事;2.乾隆四十六年(1781)爆发于循化地区的苏四十三领导的哲合忍耶新教反清起事。3.乾隆四十九年(1783)哲合忍耶门宦的田五等领导的甘肃通渭石峰堡报复起事;4.咸、同、光年间(1861-1877)的西北回民事变;5.光绪二十一年(1894)的河湟事变。
①参见本书“绪言”第四节“已有评述研究”之“民国时期的研究”。
②罗迈:《回回问题研究》,1940年6月,载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页841。
③按:最早使用“回族革命”的并不是官方史学,而是回族学人。只不过官方史学也采用了这一史观而已。参见后文第四节“已有研究评述”之民国部分。
④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卷二,页625。
⑤权绘锦:《阶级理性与“现代化”陷阱:农民起义历史小说的成就与缺失》,载《济南大学学报》2008年1期,页55。
⑥即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历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战争和资本主义萌芽。
⑦张中复:《清代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页264。按:当时非常著名的一些学者对于这一学术历程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早在民国期间即对清代回民运动非常关注的白寿彝先生,即以阶级斗争理论为指导,通过撰写《回回民族的新生》(1951)、编纂《回民起义》史料集(1952),强调“把回民起义简单地看作回民单纯的活动,是不对的;把回民起义看作回汉两个民族底斗争,是更不对的。我们应该把回民起义看作中国人民进行阶级斗争的一个形式,云南回民起义和西北回民起义正是当时全中国人民反清斗争洪流中的两支猛流。”(白寿彝编《回民起义》“题记”)而马霄石《西北回族革命简史》(1951)则承沿了民国时期回族学者和前述李维汉关于“回民革命”的观点,而赋之以更具政治意义的价值评判。
①参见本书“绪言第四节已有评述研究”之“1949年后大陆之研究”,页15。
②这方面的文章如马寿千:《辛亥革命时期回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民族研究》1981年5期,页1-7。周瑞海:《论长征红军建立的回族革命政权的特点: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回族研究》1997年2期,页63-72。答振益:《民国时期山东回族人民革命斗争概述》,《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4期,页107-111。闻韬:《甘肃革命斗争故事回民游击支队》,甘肃人民出版社,1960。
③例如林幹1953年在《史学月刊》上发表了《太平天国末期陕甘宁青的回民革命》《太平天国时期云南的回民革命》(载《史学月刊》1953年8、10二期),到1957年他出版著作时则取名《清代回民起义》。
④评价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三位人物:即白彦虎、马化龙和马占鳌。
⑤虽然大陆学界对“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早有反思,但最早提出“回民起义”史观并进行反思的是台湾学者张中复,他有《论当代回族历史意识的的建构与民族认同:以回民起义史观为中心的探讨》(《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报》,1996年22期,页77-104)这篇文章收入他的《清代回民事变》一书中。
①白寿彝:《回回民族的新生》,页82。
②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页48。
①学者为此特意论证回民起事其实早有准备。这方面如对陕西回民起事的论述,“曾经参加过云南回民起义后来‘亡匿’渭南仓渡镇的赫明堂、任武等即秘密制作军火旗帜,另一领袖洪兴派人与进窥西安的太平军联络。”吴万善:《清朝同治年间回民起义性质的再探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1期,等等。
②自1980年代,我国一度兴起“左宗棠热”,曾两次举行全国左宗棠研究学术讨论会,重新整理编辑出版了上海书店影印版和岳麓书社整理的两种《左宗棠全集》,又有北京、苏州、河南、湖南等地的历史学家们撰写出版的《左宗棠传》《左宗棠评传》达十余种,而有关学术论文则是连篇累牍,计约数百篇。文学界也不甘落后,先后推出了长篇历史小说《左宗棠》等数部。
①林吉:《清代陕甘回民起义研究概述》,《民族研究》1988年5期,页109。这方面代表性的文章如汪寿宽:《论清代同治年间西宁回族撒拉族起义的原因和性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马汝珩:《试谈清咸丰年间回民反清运动性质与领袖人物评价问题》,《民族研究》1984年1期等等。
②专门从事回民起义研究的吴万善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回汉冲突的因素。吴万善:《清朝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性质的再探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1期。
③民族问题与宗教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的有关连吉:《清代陕甘回民起义的“求抚”问题及领袖人物评价》,《甘肃社会科学》,1984年8期。专门从宗教的角度研究回民起义的有李松茂:《伊斯兰教和回民起义》;冯增烈、冯钧平:《伊斯兰教在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中所起的作用》,分别载论文集《伊斯兰教在中国》,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页228-244,199-227。
④如马雪萍指出,不能忽略民族的心态、民族的个性、民族的心理、民族的传统、民族的文化与宗教信仰等因素。岳珑也从回民特殊的凝聚力、复杂的宗教习俗、刚强的民风方面探讨陕西回民起义持久、广泛的原因。《纪念陕西回民起义13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西北大学学报》1992年4期,页120。
⑤如刘文瑞提出人口膨胀是导致起义的原因之一等等。《纪念陕西回民起义13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西北大学学报》1992年4期,页120。
⑥霍维洮是研究这一课题的代表者,参见:《近代西北回族社会组织化进程研究》。他的观点反映在他早先发表的几篇文章如《清代西北回民反清斗争中的抚局》(《回族研究》1998年1期)、《近代西北回族反清运动中的政权问题》(《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1期)等中,后来也写进陈育宁主编的《宁夏通史》和邱树森主编的《中国回族史》(下册)之中。
⑦左宗棠、董福祥等镇压回民起义的人物开始进入学者研究的视野,出现了一大批传记和专题性讨论文章,如影响很大的杨东梁的《左宗棠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及薛正昌的《董福祥传》(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回民起义人物的传记,如马国强:《崔伟传》(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李果、李富著:《马占鳌传奇》(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
①白寿彝:《在陕西回民起义(清代同治年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代序),冯增烈等编:《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页2-3。
②白寿彝:《在陕西回民起义(清同治年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页1。
③马长寿主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序言”,页5、22。
①Jonathan Lipman:Familiar Strangers: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Introduction:Empire and Nation”.p.xxviii.
②参考王东平:《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1759—1884年》,博士论文,南京大学,1997。
①据周传慧的研究,“汉回”指称出现于明代中期以前,足资证明中国回族也形成于此。《“汉回”名称及群体出现时间考》,《回族研究》2011年1期,页58。
②尤其是撒拉人,清廷总体上对他们的治理既与回部不同,也与一般内地编户回民治理不同。其内部长期存在“土司”制度,但同时也受制于循化厅、兰州府治理。他们既讲撒拉语,有突厥人的文化族群特征,但同时也通用汉语,与回民的宗教、文化联系极为密切。而在有清一代的回民武装起事中,诸如苏四十三、田五暴动及同治时的西宁教争、光绪河湟事变等等,撒拉人与汉语回民从来都是联合作战、密不可分的。
③齐清顺、田卫疆:《中国历代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页319。
④类似地,突厥语穆斯林常把汉人称为“黑泰”,这一称呼来自于“契丹”(Cathay、Kitai),此音的近代音“Китай”至今仍被俄语用来指称中国。
⑤胡小鹏、沙勇:《“东干”名称探源》,《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页76。
①Raphael Israeli注意到(尽管不甚确切)云南杜文秀与新疆的阿古柏所分别率导的两种Rebellion 的巨大差异:1.云南位于中国内地,聚居以回民穆斯林;阿古柏建立穆斯林王国的喀什噶尔,位于帝国的边缘,聚居以族群渊源于突厥的维吾尔人。2.反叛的云南回民,仅为un-Chinese,被认为是国内的反叛者;而维吾尔人,作为non-Chinese,则属于反抗的朝贡蛮夷,他们的不同情况也就要求完全不同的对待。参见:Muslims in China:A Study in Cultural confrontation.p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