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社会不分姓氏居地,信仰一致,利益一致,群体性格强悍,加上于危急边缘奋命反击,使整个关中的汉团力量在短时期内就退于守势。回民起义后,据载,五月初,“同州回民烧汉村四十余处。”⑥而六月二十五日晚攻占距省城西安二十余里的长安县属之六村堡,是个标志性的大事件。“六村堡者,团练之根据地也”,⑦是西安府地区财货、民团、官眷集中地,周围回民村落环绕。先是,汉民与回村八家滩、铁锁村、刘家寨回民起衅,回民起义后,引同州、朝邑回民军大举报复。六村堡进而成为回民军攻击的首要目标。堡内则顽强抵抗,使回军伤亡巨大。六月二十五日,回民军于铁锁村击败来援的西安官军,领军的二品顶戴正黄旗协领图克唐阿、尽先协领讷勒和春等将官被杀,回军得火器,于当晚以棺材装火药破堡墙,堡遂破。堡内妇幼俱投井,精壮者多被杀,余冲出北门逃入省城、周、户一带,守堡首领皆于高庙内自焚,“堡中屠戮殆尽。自是民间无完堡矣。”①此后,关中汉民的军事力量完全转为守势,回民军的力量则达到顶峰。此战也是陕西起义回民与官府军队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手,拉开了此后十余年双方军事拼斗的大序幕。
汉团洗杀、回民起义使陕西各地大遭残破。《琐尾记》称,“郭门以外,俱置不问,一听贼之蹂躏而已。”②回民的报复,遍及于人口、村落处处可见的关中乡野地区。回民军集中攻击,各个击破,而汉团一味分散防守,导致所属村堡多被攻破。当时文人对此分析说,
总体上,回民起义后,陕西官民损失惨重。官书谓“该匪肆意焚掠,残害官民惨杀至数十万之多”。④《三原县新志》载“虽孤城无虞,而县旧隶五百余村,俱遭残破,仅存东里、菜王二堡,乡城及难民共被害二万六千三百八名。”⑤瑛棨的奏稿中更哀叹“竟至渭南北州县膏沃之地,悉成焦土,伤心惨目,闻所未闻。”①
在普遍的族群仇杀中免不了因恐怖高压而导致的自杀事件,特别是妇女,受礼教的影响,为免污辱,辄有风吹草动,便先投井、投河、上吊。同治后陕西各地修纂的地方志中,大多有“列女志”部分,载有大量自杀、被杀的“烈女”。②所谓“被贼各处,绅士富户,老幼男妇,及弱媳娇女,被杀者十之六五,闻变及自经及投河者,十之二三。”③文人将所有自杀事件归罪于起义回民,同样发生的回民妇女的死亡情况,却在这类文献中难觅记载。其实回民起义及作战时,为免使妇女遭受敌人污辱,往往杀死全家(参见本书第四章第二节)。
人口大量死亡,尸体不能及时处理,导致瘟疫盛行。多隆阿率清军入关中,其本人即因此生病,军士亦“十病四五”;④民众自杀而投井、投河,尸体腐败后严重污染水源,兵士行军数百里犹无可喝之水。在乡野地带,因此而死亡的人口不在少数。回民军在战斗减员之余,也因疾疫造成大量死亡:“死于兵戈疾疫饥饿者盖十之九,实回族千数百年未有之浩劫。”⑤
官府处理失当、团练洗杀回民,回民起义反击官办团练,处决张芾等国家官员,攻打堡寨城镇,焚掠乡野汉村,最终招致清廷军队介入镇压。同治元年六月,关中回民纷纷起义,瑛棨初四日的奏章中始谓“近日回民势已成匪”,他的理由是“其先仅于大荔渭南北岸一带寻仇抅衅,杀戮虽惨,其志尚小。不意凶毒日炽,渐就蔓延。现在渭河南北、临潼、华阴、大荔、高陵、泾阳等州县回匪麕集,蝟集与汉民互相斗杀……”⑥八月,钦差大臣胜保率军进入关中,此后陕西直接冲突的双方转为回民军与清军。胜保除解除西安城围外,屡战屡败。陕西官绅联合上书控告其“骄纵贪淫、拥兵纵寇”,终至被逮赐死。之后,按《平回志》,多隆阿“乙亥入潼关……‘回贼'倡乱九阅月,至此始挫。”①
回民起义后,脱离了原来世居的村落,聚集于王阁村、羌白镇、仓头等处。清军入陕后,这些地方的回民遭到极其残酷的屠杀。多隆阿军破回民所聚之羌白堡时,屠戮极惨,“堡中老弱妇女哭声震天,尽屠杀无遗。”此后攻王阁村、仓渡、苏家沟、渭城湾,每攻破一处,无不所谓“贼尸山积,流血成川。”②尤其渭城湾一战,回民被杀一万七八千,被清军视为“实为入陕第一大捷”。③如此惨酷的镇乱,完全出自于朝廷的特别授意。
由于回民起义后在渭南一带设府立州,胜保入陕时,据回民马德友供词有欲攻破同州西安以为根本之语,④恰好这一时期省城回汉卫兵互相争斗,官府惩治,回兵便携械赴华州参加了起义。⑤在多种因素的考虑下,上谕“将王阁村等处巢穴悉数扫荡,务令拔其根株,以渐解散。”⑥这个任务胜保没有完成,多隆阿继之,他本人在奏折中明确宣称要“直捣王阁村、羌白镇老巢,以期尽绝根株”⑦,并最终实现了此一公开鲜明、目的性明确的军事行动。朝廷上谕、军政大员两方都公开、明确宣示要将回民屠戮净尽,整个同治镇乱期间几乎仅见于此。
从关中到汧陇,官军对回民的攻击是极其坚决而残酷的。各处回民建立的堡寨无不一律平毁。非防卫性质的“回巢”(可能只是一般的回民聚居村落)也被“焚毁”。回民则动辄成百数千的被“截杀殆尽”。⑧回民失败之余,遭到这种极其惨痛的屠杀,便在败退后撤的过程中,继续毫不留情地实施报复。
同治二年(1863)正月初三,东府回民军兵败后撤,经过周至之临川寺南,当地汉民多至1500户,是当时大堡,也有团练。回汉双方均本不愿生事,但有汉团恶少故意以猪侮辱回军,堡上也发炮攻击,于是回民军群情大怒,把整个堡子攻破踏平。据马长寿先生的调查,此战导致当地1200多家汉民完全绝户,亦可想见报复之惨。①汉民恶少挑衅固然愚蠢,回军报复太过,也往往如是。
同样的惨事于一个月后再次发生。三月二十六日,败退至凤翔的同州府回民军赫明堂部,联合当地回民军,攻破凤翔府宝鸡境内之贾村塬。据《秦陇回务纪略》,此塬本因“高险可恃,为凤郡屏蔽。凤、宝绅富自回匪乱后,多徙居塬上,合力拼拒,”被攻破后,“一朝失陷,十万生灵肝脑涂地,惨何忍言!”②报复的对象并非仅限于官军或团练,而是扩大于一般民众,原因便在于官军、团练几乎全由汉民组成,在起义回民看来,这些敌人的洗杀、镇压行动,不仅代表着官府朝廷,也代表着他们所出自的汉民社会。
除关中外,陕北地区回民本不甚多,同治间活动的汉、回武装都来自甘肃。左宗棠说,“陕西北山之贼,均由甘肃而来,固原土匪及各军饥溃勇丁相与勾结,间有回匪夹杂。其中马贼多而步贼少,四出剽掠,踪迹飙忽。”③包括甘肃预望城(今宁夏预旺)的杨曾三部、甘肃蒙城(今宁夏萌城)的马三元帅部及“回酋甘州马”率领的几支回民军,甘肃固原人董福祥为首的汉族流民集团。同治六、七年(1867-1868)间,包括回军在内的各支武装集团要掠食求生,便往往毫不留情地四处攻掠。七年正月,回民军陷延安府靖边县宁条梁。据载,“宁条梁夙称繁富,客商辐辏,民人数十万。”靠近甘肃环县、庆阳境,乃是“山陕门户”。同治六、七年后,因为官府在平、庆、环、固一线用兵,则成为土匪、回军的根据地,“久踞宁条梁为巢穴,而出没于榆林、神木一带,又时焚掠草地、关外各边防千余里之遥。”①
据《靖边县志稿》称,正月初三,“匪大股扰镇西南庙儿畔,为疑兵计。”午刻,“忽有黑风北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贼乘风陡从北来,风烈贼猛,烟焰飙腾,官兵不能御。大破街镇,健儿巷战死,妇女饮鸩悬梁投井死者无算,贼大肆搜杀,民人奔逃,陷壕沟。壕宽深各五尺许,尸枕藉累累,四围壕满沟平,后始有脱走者,其死难人民约数十万计,惨矣。”②
同治六年(1867)正月后,陕回往往六七百人至三四千人由董志原等地东返关中掠食,数十为群,四处窜扰,官民却一味防守,不敢对战。
同治七年(1868)五月以后,陕西回民军再次东返陕西,掠食求生。如同治七年(1868)六月十八日,《大荔县续志》载,“回贼数十为群,突至羌白镇,洛河迤西殆变。”左宗棠称“出没于邠、长、汧、陇、正宁、宁州及蒲、鄜、郃阳、白水、同官、中部、甘泉、洛川之间,倏东倏西,势殊凶狡。”③其时适逢西捻军入陕,回、捻的东西夹击便被学者解释为两支起义军的联合反清。④且这种观点一度占据主流。
九年正月十三日后,举凡长武、渭南仓头、孝义镇、上张渡等处,咸阳、泾阳、三原、高陵、蒲城、大荔属之羌白,均有回民骑军袭扰,为数多至3000余匹。⑤志书云,三月十九日,“贼复自西路窜入,边马数十至羌白镇。……戊子仍有数十骑自西而东由原前出境。”⑥但最终在西安将军库克吉泰和署陕抚刘典布置下被次第击退。⑦
陕西在回民起义期间的人口损失,各种说法不一。清末文人“酉山书痴”谓同治元年及二年,三辅地方“被害州县人丁约在千万”,①这个结论只论汉民,显然远为夸大。学者的研究方面,曹树基先生的结论是,在这次起义中,陕西合省人口死亡约466万。②路伟东认为,从同治元年(1862)到光绪五年(1879)的17年间,全省人口损失总数高达622万,在全部的损失人口之中,战争期间损失的人口大约是520.8万。③这两种结论则是把回汉的人口损失一起算的。路伟东在另一篇文章谓回民人口损失总数高达155万,④若两个结论中的数字相减,汉民人口减少数目也在460万以上。而原本百万的陕西回民人口,在陕甘回变后,“除西安城中土著两三万外,余则尽族西行,陕西别无花门遗种。”⑤
陕回西撤到董志原,在与官军、汉团的互攻中人员继续消耗,经平凉、固原、金积、西宁,一直是清军追击清剿的主要对象,人口也在不断地减少。清军攻下金积堡后,“统计陕回男妇大小,共一万一千有奇,老弱妇女近九千名。”⑥经最后检点,逃至宁、灵的陕回只剩下两万余。到同治十二年(1873),“陕回在西宁者,丁壮老弱妇女统计尚二万有奇。”⑦加上留居西安者两万余,⑧“通计陕回七八十万,现存者除白彦虎股内二千有奇,此外安插甘境者不过六万余众而已。”⑨路伟东统计认为“全省回民人口损失高达155万,战后陕西回民锐减至15万左右,人口损失比例超过91%。”⑩但必须注意,陕西回民减少的人口并不是全部都被杀或死亡了,其中实际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战乱中逃离家园,迁至甘肃的山区地带。?輥?輯?訛但是这个数目难以统计。
总的来说,经历一场起义,真正是“汉人死者无算,回亦灭宗夷坟。”①在巨大的人口密度下,遽逢族群仇杀,短时且集中呈现的人口损失之惨痛,社会经济之残破,给后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惨痛印象。
第二节甘肃回民起义
一、区域、教派及总体情况
甘肃回民起义,按照发生时间先后、起义原因、地理远近、事件烈度及各地回民集团的情况,可以分为陇东的平固、北部宁灵及河狄、西宁、肃州几处。
甘肃总体上社会经济不如关中发达,人口也较为稀少。既有包括回、汉、藏、蒙、撒拉在内的各族,回民内部也因地域、教派的不同而分为许多“亚群体”,如此多样化的族群,但却没有产生如同陕西那样大规模的族群冲突。与陕西不同,在甘肃的乡野地带,回村和汉村邻近相对较少,回汉共居一村的更为少见。在河狄、西宁、灵州、固原等地,回民人口颇占优势,但主要居住于非城镇的乡野;汉民的优势体现在城镇及周边和乡野地带,回汉没有大规模冲突,汉民也没有形成与回民的对立势力,回强汉弱,回汉矛盾却较为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