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你现在的工作我非常不满意。我们为了送你上学,人老了,头发白了,结果你一个月才两千多,你二舅的那个大老表,小学毕业,现在都六千多一个月了。还当上了总经理,你舅妈现在走路都是头昂起的。”林父唠叨到。林父说的大老表,是比他大八岁左右的常年在外打工的亲戚。
“那你还要我怎样搞?在外面工作,你嫌没人知道,工资高的,你嫌没什么名气,现在回来做了事,又嫌我工资低,你到底要哪样才行嘛。”林君说话也没好气。
这几个月里,林君回家与他父亲之间,如此争执就成了常态,在林父眼里,那个读了多年书的孩子应该过着办公室,受人尊重的生活,而不是那种寄人篱下,没有面子的生活。所谓没有面子,也就是他觉得。
林君想了想最近发生在身边的事,谈了几年的女朋友突然离开,然后去年底说她已经结婚了,最后一次通话时嘀咕了和他在一起时的各种不开心。而他自己毕业了几年也没留下存款,工作里和一些没有想法的人每天讨论这个问题没有营养的人事人设……总之,心里闷了很多事,却找不到发泄的地方。
而林父是一个豪放型的人,大男子主义,以自己为荣,以他自己喜欢的逻辑方式为荣。比如当他不喜欢某个孩子时,很以为耻。林君姊妹三个,这些年里,林父这段时间褒扬这个,打压另外两个,换段时间褒扬那个,又打击这两个。回家的这段时间里,林君是被打击的对象,因为林君没有成为他想要的样子。
你要么有钱,你要么有权力,林父从这个孩子身上,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彼时的林君是一个寡言的人,寡言的人吃语言的亏,而林父是越说越难听的人,在林君的自卫里,出现这种情况,只有语言上怼回去,或者是立刻逃离现场。只有赚钱,赚大量的钱,才能够改变家人的傲慢与偏见。林君不再理喻父亲,他将这个想法埋藏心里,回想起这几年走过的路子。这段时间,他是计划回家放松的,结果,陷入了家庭争执的语言里。
林君大学毕业已经有四年了,本科,刚毕业的时候,去了一家私立中学,待遇与签约时的承诺差了五百多,心里很不爽,加上在那个城市,饮食不习惯,工作也不够上心,两个学期下来工作评级都是中等偏下,自己觉得没有出路,就辞职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那个私立中学本来离职率就低,有的还写辞职报告,有的就连辞职信都没有,直接撂挑子走人。在这段没有留下什么特别记录的工作里,林君唯一的作用就是积攒了去南下城市工作的早期备用金。
林君直接去了东莞,在南方的城市悠闲了两个月后,口袋就空空了。当口袋就要打底的时候,去了人才市场,被一个销售型公司选上了,同期选上的有二十多人,都是做互联网合同产品销售的,这二十多人前后经过十多天的培训,学习,沙盘模拟,有10多人在公司当期留存了下来,小部分直接淘汰,还有两人进行又一轮的学习,这次经历,是林君非常看中和引以为豪的,这个过程让他觉得很受重视和认可。根据介绍,他服务的是一家成熟的互联网民族独资企业,在同类型同频的企业里面是最盈利的,这个企业成功的秘诀就是卓越的销售能力,公司员工500余,分成了接近30个部门,所有部门里,除了财务部门和前台,打扫阿姨,老板和管理者都是一线销售员工,每天都是一样的工作,加班的工作。根据师兄们的介绍,在这个企业,如果你离开了,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得到巨大的能力提升跳槽了,另外一种是你的能力和态度有问题,不适合这个优秀的公司了。这个公司每天都在招聘,招聘部门没有假日,他们每天都在招募刚从学校出来的或者工作经验少的学生,不论学历。
日复一日,工作两月余,离开了四五个同期战友,多数招呼都没有,直到某个周末,业绩最出色的徐良请同期剩下的七八个战友吃饭,饭余间,他说他也将要离开了,去另外一家医药公司做主管,他觉得那家医药公司的潜力好。那是一家山东的公司,销售的是特效神药,有厉害的保健功能,最为关键的是有着非常好的分配制度。总之,只要大家有在当前互联网销售公司的战斗力,要获得财富上的成功是轻而易举的,徐良几个数字盘算下来,跟着他的人似乎就年薪百万了。在徐良的描述里,这家公司有安利公司销售的影子,也就是直销,更有多条腿走路的财富自由逻辑。
安利公司是被政府认可的直销公司,一些知名的运动员帮助做的广告,工作里见到的几个兼职销售的人,吃着这个公司的保健粉,脸上光泽有加。这个公司经常有新人动员会,林君凑合过两次人头,被好友老乡带上,参加一群陌生人的聚会,和他们分享未来的趋势和梦想。两条腿走路其实是约束赚钱的,因为两个部门都要考核,他所在的互联网公司,有些员工有客户的积累,到了一两年后,就不怎么进取和上进了,于是老板推出了新的计划,需要新的部门的业绩也要做起来,才能获得高的收入。
山东的医药公司,需要每个员工都缴纳999元,在完成推荐三个人头目标后,999元可以退回666元,其中的333元进行了分配,推荐人与公司分别获得40%,剩下的20%就是产品成本。一餐酒饭下来,林君明白了这个公司的业务模式就是不断的扩展团队和销售产品,当产品销售到一定规模后,员工赚取了大量的收入,也成为了合伙人。
“200团队成为合伙人,共同经营企业?”战友们还是有很感兴趣的,毕竟工作几个月后,20多名最初伙伴也就只剩下6个7个伙伴坚持了。林君突然觉得,这份工作还是激情满满的,要不也不会认识这么多有战斗力的朋友。
徐良离开公司后,林君开始研究毕业后的工作,私立学校的一年,完成了本职工作但不快乐;在网络公司,虽然每天工作芜杂点,但好的时候工资上万,少的时候也觉得快乐,身边的正能量人很多;而像美国安利那样的公司,提供了一种收入模式的可能性,在刚出道的林君眼里,还是挺不错的。
收入的形式不仅仅有工资方式,还有其他的要素收入,这些要素收入包括,土地要素,技术要素,能力要素等,能分配的理论上就应该是合理的。既然工厂的人事或者老员工招募一个工人就可以获得介绍费或者提成费,那么像山东公司的那种做法,也就是合理的。
在互联网公司八个月后,徐良,吴倩等战友全离开了。三期培训里,就剩下了林君独苗。林君是满一年工期的唯一幸存者。
那是2007年的时候,在中国的南方某几个发达城市,互联网企业开始疯狂的扩展业务。牛逼些的公司,营销人员简单粗暴,“我是某某公司经理,我们提供的服务要不要。”知名度一般的公司,营销人员礼貌有加,“我是某某公司客户经理,幸知贵司业务能用上我们服务,可否一谈?”创业不久公司,业务员困难重重,“我是某某公司,贵司能否免费试用我们的业务服务?”
这些互联网公司的业务都是跨区域的,大多数的业务都是在电话上就谈好后直接成交,也有少部分的业务,有时候会和企业方面谈敲定细节什么的。林君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有磁性,这是一种很强大的吸引力。陌生成交的业务,对于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虽然说签合同多数属于理智思考的行为,但多数时候的选择确是感性的瞬间行为。林君所在的互联网公司在人性存面留有余地,20%的合同价格可以作为个人回报或者企业优惠,徐良是谈判个人回报的佼佼者,在他成交的多数企业里,都很好的利用了这个人性点。
这一批的学员里,有一个叫蔡涛的,干了两个月就离职了,离职后,公司还对他进行了通报批评。原因就是在和一个企业谈回扣的时候,开始谈的非常顺利,但最后在老板娘那里搞崩了。老板娘发现了企业管理员工吃回扣,把接洽业务的员工开除了,这个员工也不是吃素的,跑到了公司闹腾了一翻,结果老板把蔡涛也开除了。当晚林君的经理把10几个员工留下来进行培训讨论。关于是否利用人性回扣这点进行分析理解。
这家互联网企业的合同多属于半年,年度合同,也有特殊的人才广告合同。这些合同的金额一般都在几千到几万之间,很少有上5万的,于是,某一个成交的25万的订单就长时间的作为一个讨论的案例。在这个案例里,企业方的对接人吃了30%的好处,这是公司总监特批的。但总监说,他最讨厌这种行为。这种行为是不光彩的,光彩的行为应该是完整的介绍企业方的业务优势,业务员工的个人专业优势,企业的服务优势等等。
销售企业培训的目的是促进员工的业务能力,业务能力的提现在于销售业绩。甲乙两个员工,甲的沟通话术熟练,让合同意向方神往,但因为各种要素,没有成交额度,乙员工运气爆棚,总是不经意间,就碰到有需求的企业,完成合同目标,但乙的沟通漏洞百出,那么谁是好员工呢?如果是沙盘模拟,甲员工胜出,但公司实战,乙多数胜利。
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林君在毕业后,第一次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思考,成王败寇,这是以结果评价作为导向的。林君想起了大学里参加过的一场辩论赛,他们队里的几个人在一周内,各种准备,模拟,但输给了据说只拿到辩题一天的某参赛队,冠军属于对方,奖杯明明白白。在这个公司的每个月底,经理就开动员会了,动员会的内容很简单,让客户成交,各种方式的成交。林君企业里的宣传面板里,各种狼性宣言,各种快准狠,搬到各种创业团队都合适。
你需要证明自己,这是一个辩题,也是一个道理,在这么多年里的学习和工作,评价的导向不是这样吗?分数的高低,被评价为智商的低劣,业绩的多寡,被评价为能力的多少。似乎人就是需要不断的证明的过程,从你出生的那天起。
简单一点,在经济时代里,你需要证明自己的就是获得更多的金钱。没有足够的金钱,你就没有对等的尊重,没有格局和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