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进行观念更新的上述过程,是在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长达14年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的。这一观念更新的过程表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而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这就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质文件,必将进一步失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十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
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即“四人帮”)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及其在北京的帮派骨干采取果断措施,实行隔离审查,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四人帮”是一个利用党的错误,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内帮派组织和阴谋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在林彪反革命集团垮台后,随着权势的增长,“四人帮”的野心急剧膨胀。他们摆出一副所谓理论权威的架子,欺骗群众,网罗党徒,结党营私,拼凑班底,迫害老同志,搞非法武装,结成全国性的帮派体系,向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党内一大批老同志发难,严重危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976年10月7~14日,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中央党、政、军机关,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负责人参加的打招呼会议,通报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革命集团事件。会议揭发批判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及罪行,提出了既要解决问题,又要稳定局势的方针。
10月8~15日,“四人帮”在上海的帮派势力策划反革命武装暴乱的阴谋被彻底粉碎。18日,中共中央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事件通知各级党组织,传达到全国人民。消息传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人民群众奔走相告,北京和全国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游行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十年磨难和挫折之后,终于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契机。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人造地球卫星是衡量一个国家空间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世界上还只有少数几个技术先进的国家拥有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西昌卫星城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6日《人民日报》发布新闻公报,向中国及世界报道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的消息。公报公布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参数是: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是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4月24日进入轨道以后,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人造地球卫星上的短波无线电发讯机,循环播送《东方红》乐曲和遥测讯号,乐曲声音清晰嘹亮。每分钟循环一次,首先以40秒的时间连续播送两次《东方红》乐曲,间隔5秒钟后,播发遥测信号10秒钟,又间隔5秒钟,进入另一个循环。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不断地发回各种数据。现在,这颗人造地球卫星正在围绕地球继续正常运行。
与世界相比,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有显著特点。世界上,苏联1956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相继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但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重量上,超过了苏、美、法、日四国卫星的总和。
在研制速度上,从成功爆炸原子弹到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花了12年半,苏联花了8年。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怀着对毛主席和其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从1964年10月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现在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仅用了5年半的时间。中国的研制速度,比苏、美都快。
在技术上,中国的这颗人造地球卫星实现了安全可靠,准确入轨,及时预报的要求,首次发射一举成功。这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又一次伟大胜利!
【党员风采】
地震中人民群众的主心骨——经大忠
经大忠,羌族人,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的县长。2008年5月12日下午,经大忠正在县委礼堂参加全县青年创业表彰大会,机关干部、受表彰的青年和学生,一共3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刚要开始,大地强烈震动,玻璃破碎,天花板掉落。紧接着,主席台后面的房顶和墙体垮了下来,坐在前排的人被震起一米多高。“地震了!”所有人都慌乱起来,惊叫声、哭喊声,此起彼伏。会议室只有两扇一米多宽的门,如果一拥而上,后果不堪设想。情急之中,经大忠一边打着手势,示意人群赶快疏散,一边大吼:“领导留下,学生先走!”200多名学生很快撤了出去。
一瞬间,周围房屋全部倒塌,天空弥漫着灰尘,能见度仅四五米。他意识到北川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他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必须先弄清全城情况,尽快把幸存者集中起来。马上安排人大李书记和杨副主任留在县委大院,组织疏散群众,抢救伤员。带领县委蒲副书记、组织部王部长迅速查看灾情。他组织临时建立了老城十字路口、新城的北川大酒店、政府广场和夏禹大桥头,增设4个疏散集中点,把幸存的人集中起来。让大家在各个集中点不停地大喊:“政府在这里设立了疏散集中点,你们不要慌、不要乱跑!通知你们单位、家人和周边群众到这里来。”大家一听政府设立了疏散集中点,就迅速往这边跑。很快就集中了近万人。及时地缓解了灾难后人心惶恐的继发性灾难。
在组织转移的同时,经大忠带着留下的人,用双手刨,用绳索吊,靠人背、抬、扶,用最原始的办法,救一个是一个。就这样,天黑前,他们硬是从废墟表层救出了1000多人。晚上,余震不断,风夹着雨,远近不断传来哭泣声、呼救声、呻吟声,伴随着山体哗哗的垮塌声,人们感到极度的恐慌和无助。他组织党员干部,一边安慰废墟中的群众,鼓励他们,为他们打气,一边收集食品和水,以及能遮风避雨的东西,尽可能让数千受灾群众能避避雨,充充饥,熬过这艰难的一夜。
2008年5月13日下午5点,群众报告:茅坝小学废墟下还有活着的学生,要赶快去救!在群众的指引下,循着呼救的声音,找到了水泥板垮塌的掩埋点。透过缝隙,看见两个小女孩,在不停地挣扎。这时,学校后面山体还在不停滑坡,救援的风险非常大。赶紧用钢钎撬,可拼尽全力也只能把楼板撬起一个狭小的空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把第一个小女孩救了出来。紧接着,在同一地点,他们又成功救出三个孩子。
看到他们幸运地获救,更担心自己11岁的外甥女。她也在这个学校读书,地震后一直没有消息。他却没有时间打听她的下落。后来,就在与他们救出四个孩子,只相隔三十米远的地方,找到了她的遗体。没能救出自己的外甥女,他感到深深的内疚,只能在她身边,默默地坐了十多分钟,算是送她最后一程。当得知自己的妹妹和1个侄儿、2个侄女遇难时,工作人员劝他去看看,争取能见上最后一面,经大忠沉默了半晌,只说了一句话:“失去的永远回不来,我的任务是救活人!”在记者采访时,经大忠终于忍不住流泪说:“我对不起妹妹和侄儿侄女,希望你们在天之灵能够原谅我,我无法撇下父老乡亲,因为他们也是我的亲人!”说完,他又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险救援工作。
就是这样他强忍巨大的悲痛,以坚强的意志,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色,无论是山崩地裂,还是生死关头,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教师楷模——孟二冬
孟二冬,1957年1月生,安徽宿州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多年来,孟二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孟二冬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千古传世美文》《陶渊明集译注》《中国文学史》(参编)等400多万字的专著。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做出了“噤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孟二冬在石河子大学期间,除坚持为中文系2002级四个班的学生每周讲授10学时的必修课外,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选修课,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与中文系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圆满完成了北京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双方协议的支教任务。孟二冬在北京治疗期间,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积极筹备让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讲座。
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49岁。
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沈浩
沈浩1963年出生于安徽省萧县圣泉乡孙秦庄村,沈浩1986年毕业于铜陵财经学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安徽省财政厅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2004年2月作为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被选派至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2004年到小岗村工作以来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
沈浩在小岗村住下来了,一住就是几年。处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住在村民家中。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二十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十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三年。
办工业、兴商贸、科学种田,以市场经济的头脑发展种植、养殖和高效农业……六年来,沈浩为带领着小岗村做了太多的事。农家乐生态游促进小岗村振兴发展,“大包干”纪念馆每年接待各地游客万余人次……
2006年,小岗村跻身2005年度“全国十大名村”,2007年初,小岗村被授予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一个美丽、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小岗重新向世人展示着它独有的魅力。
沈浩在小岗工作期间,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特别奖、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等荣誉称号。
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2009年11月8日,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等看望沈浩同志亲属,并转达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亲切慰问。
应小岗村村民强烈请求,沈浩同志亲属同意将沈浩同志骨灰安葬在小岗村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