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酸碱度
鱼类生活水体的酸碱度,用pH值表示。一般鱼类比较适宜的酸碱度为pH值6.7~8.6。pH值过高或过低对鱼的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pH过低,鱼生活在酸性水体中,酸能侵蚀鳃组织,使其产生凝血性坏死,破坏鳃的正常功能;同时,酸的阴离子还能与蛋白质结合,使鱼体蛋白质变性,成为不溶解的化合物,使鱼的组织、器官失去功能。PH高水质则能使鳃分泌的粘液发生凝结,从而使鱼的呼吸受阻。
(3)氨氮
发病症状氨氮中毒鱼群起初浮头不显,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游动迟缓,麻痹乏力。体暗、鳃乌、口腔发紫,粘液增多。最后活力丧失,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
病原与流行氨氮中毒是池塘水中非离子氮浓度过高,超过鱼类最高生理耐受能力时。氨氮是鱼类的主要应激源之一,短时间可忍受的水平为0.6~2.0mg/L,达到0.1~0.3mg/L鱼类产生应激反应,超过0.1mg/L时,应视为慢性中毒指标。
氨氮中毒多发生在连续晴天的午后。氨氮中毒的鱼类不分大小、种类,但死亡数量不少。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昼夜和天气好坏之分,多见于成鱼池、高产池、密养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鱼池。
防治方法氨氮中毒的池塘,高温季节不要施用氮肥,炎热天气要常加注新水。降低氨氮浓度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消化吸收率高、耐水性好、营养配比合理的饲料,可减少残饵及其排泄物的排放;对养殖水体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合理放养,减少非养殖水生生物的代谢。
(4)亚硝酸盐
发病症状亚硝酸盐中毒的水产养殖动物呼吸困难,体表黏液增多,痉挛,抽搐,昏迷而死。剖解,血液凝固不良,呈巧克力或酱油色;肝、脾、肾严重淤血,呈紫黑色。
病原与流行水温超过20℃以上,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mg/L后,过量亚硝酸盐进入水产养殖动物血液,与血红蛋白作用,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肌体组织严重缺氧,患病动物窒息而死。水的pH越低,亚硝酸盐的毒害作用越强。
防治方法亚硝酸盐是广泛存在于水体的一种物质,是水体氮循环的产物之一,要使水体中完全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只是在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其浓度。可采取如下方法:
①彻底清淤、消毒,避免有机物的大量沉积,在养殖过程中,每天中午开增氧机1~2h,每月施用1~2次水质改良类型药物,以分解底泥中的有机废物,避免发酵造成水体缺氧,产生亚销酸盐。
②当鱼虾出现慢性中毒时,可先打开增氧机,及时施用专业分解亚硝酸盐类药物解救,可使用三氯异氰脲酸、二氯异氰脲酸、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强氧化消毒剂,沸石粉、硅胶、活性炭、海泡石等吸附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乳酸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制剂。有条件的需更换老水、加注新水,保持水质。
③中毒并发其它鱼病的,应及时对症施药。
(5)重金属盐类
重金属在水中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可对鱼产生毒害作用。重金属对鱼的毒害分外毒和内毒两方面。外毒是重金属离子与鳃所分泌的粘液结合成为蛋白质的复合物,覆盖在鳃部和体表,阻碍了鳃组织与水的正常接触,造成呼吸困难,最后窒息死亡。内毒是重金属离子通过鳃和体表以及食物等进入鱼体内,与硫氢基结合成难溶解的硫醇盐,抑制了酶的活性,妨碍了机体的代谢作用,最后导致死亡。
水体中重金属对鱼的危害,以汞的毒性最大,其次是铅、铜、锌、镉,然后是锡、钴、镍、铁、钡、锰等。
(6)有机磷
有机磷能引起鱼类骨骼发生畸形,主要机制是有机磷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马拉硫磷中毒后的鲢鱼种,表现为兴奋,先是阵发性上跳下窜,接着呼吸缓慢,最后呈昏厥状假死。当水中乐果含量达到70mg/L时,白鲢鱼种出现狂游,并有冲撞现象。在含有敌敌畏的水溶液中,鱼的游动缓慢,时有停顿。在敌百虫的水溶液中,鱼体通常发黑、游动缓滞,麻痹,鳃部严重出血。
各种有机磷杀虫剂,在一定浓度和时间范围内,对鱼类均有明显的毒性,中毒途径主要是鱼的鳃、皮肤的直接接触,吞食受污染的饵料等进入循环系统和各个器官,主要表现症状为麻痹、行动缓慢,体色逐渐变黑,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
7、鱼类营养性肝病
当前比较突出的鱼类肝胆综合症主要发生在鲤鱼、鲫鱼、草鱼、团头鲂等常规主养鱼类中。肝脏坏死、腐烂、胆囊膨大、胆汁颜色深且常渗出为此病的特征。营养性因素、毒性物质和药源性因素等原因均是此类疾病的诱因,因此,引起鱼类肝病的病因较多。具体发病原因概括如下:
(1)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2)饲料营养不适合鱼类营养需要。高蛋白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类正常生理生化代谢。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肝脏脂肪浸润、肿大、色泽变淡、外表无光泽,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
(3)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对鱼类有毒,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鲤鱼采食此类饲料患瘦背病,肌纤维萎缩、坏死;草鱼、团头鲂等鱼类采食后,极易引发鱼类患肝胆综合征。
(4)滥用药物。如长期在饲料中添加高剂量喹乙醇、黄霉素等促生长药物造成鱼类肝脏损害。杀虫灭菌药物也容易蓄积在鱼体内,直接损害鱼体肝脏。
(5)维生素缺乏。如胆碱、维生素E、生物素、肌醇、维生素B等都参与鱼体内的脂肪代谢,缺乏上述维生素均会造成鱼体内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积累,诱发肝病。
(6)饲料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引发鱼类的肝胆类疾病。
一些营养性疾病可以导致养殖鱼类死亡,而某些营养性疾病虽不会直接导致养殖鱼类死亡,但由于鱼类抗病力下降而易受病原侵袭发病或影响商品价值,如常见的体色消褪或呈花斑状的白化病、眼球灰白的白内障病、体态不匀称的短体病、背部肌肉减薄的滞长病等疾病均是当前常见的病症。
防治方法在鱼类停食前30天左右,对计划越冬的鱼类进行全面的鱼病检查,重点对肝胰脏、肠道等内脏器官进行检查。根据鱼病检查结果,除进行常规的鱼病防治外,要采取措施,抓住鱼类停食前的摄食时机,强化营养平衡,以增强鱼体免疫力和提高鱼体抗应激反应的能力。①鱼类越冬前的强化培育,要求饲料营养全面且丰富,饲料能量蛋白比高于饲养期。②饲料中严禁添加促生长的违禁药物。③饲料中适当加大维生素C、维生素E的添加量。补充维生素添加量的意义:一是补充维生素的不足,改变鱼体的营养状态;二是加强鱼体抗病能力,促进肝脏损伤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促进机体康复。④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甜菜碱、氯化胆碱等。甜菜碱、氯化胆碱等可以促进鱼类肝脏的脂肪代谢,降低脂肪在肝脏内的含量,对防止脂肪肝的形成有明显效果。
7.4水产养殖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鱼病,然而就选用何种用药方法才能得到最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7.4.1全池泼洒法
此法是将药物加水兑匀后全池遍洒,是疾病防治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不仅可以杀死养殖对象体表的病原体,还可以杀死池水中的病原体,但是此法无法杀死养殖水生动物体内病原体,因此常将此法和“内服法”结合使用。
注意事项:
1、此法只适用于池塘养殖的水体,对流水环境养殖的水体无法使用。
2、用此法时必须要准确计算养殖水体的体积和用药量。
3、盛装药物的容器最好选用木制或塑料容器,以免使用铁制容器时药物与容器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损坏容器。
4、若既要泼洒杀虫药又要泼洒杀菌药时,一般先泼杀虫药,第二天再泼杀菌药,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5、两种药物混合使用时,应先分别溶化后再混合。硫酸铜、硫酸亚铁、高锰酸钾等都应在木桶或木盆中用50℃左右的洁净水溶化;漂白粉、敌百虫等粉剂药物,应先用少量水调成浆糊状,再加水稀释,以免结块被鱼误食。使用敌百虫时,要用喷雾器喷雾。变质受潮的药物不可施用,各种药物均应现配现用。以下药物不能混用:漂白粉与生石灰,硫酸铜与生石灰,敌百虫与生石灰等。
6、施用药物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下午4时左右。因为泼药后就是傍晚,气温、水温都会降低,可以减少鱼类的不安和体能消耗。清晨不宜泼药,以免造成鱼类缺氧浮头;也不可在中午阳光直射时施用,以免降低药效。
7、使用硫酸铜时应注意:①硫酸铜用量计算要准确;②用于溶解硫酸铜的水温度不能超过60℃,否则会使硫酸铜失效;③硫酸铜不宜常用,以免危害人体健康。
8、泼洒药液,可用喷雾器,也可用木瓢或勺子全池塘均匀泼洒,切不可定点倾倒。
9、悉心诊断,对症下药,以免造成浪费,增加成本。
10、水温较高时泼洒药物效果最佳,泼洒时要均匀。不易溶解的药物要用开水充分溶解后再泼洒,留下颗粒会使鱼误食中毒。
11、鱼用药后1~2h内,人不要离开池塘边,一旦发现鱼严重浮头或有死鱼时,应迅速注入新水。
12、鱼在浮头时或浮头刚结束时不应用药,否则会造成大批鱼死亡。
13、遍洒药物应从上风处开始逐步向下风泼,这样药物较均匀。
7.4.2内服法
此法又叫投喂药饵法。此法可以有效杀死养殖对象体内的病原体。常用于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流行病季节预防、内脏器官疾病及病情轻微尚未失去摄食能力的养殖水生动物疾病治疗。
注意事项:
1、用来配制药饵的饲料必须要选用鱼喜食的种类。
2、药饵在水中的稳定性要好,如稳定性不好,药饵入水后会很快散开,病鱼就吃不到足够的药物。
3、投喂药饵的量要计算准确。按鱼体重计算用药量,将鱼药添加到饲料中,药饵的量宁少勿多。一般在投喂后30~40min内吃完。如1h还未吃完,则说明投饵过多,造成药饵浪费,而且还影响下一顿的吃食。
4、为使鱼体中药物保持有效浓度,药饵应每天投喂2~4次。
5、内服药饵必须按要求连续投喂一个疗程(一般3~5天或7天)或待鱼不再死亡后,再继续投喂1~2天,不要过早停药。过早停药,鱼体内的病菌可能未被全部消灭,容易复发。
6、投喂方法
(1)投喂药饵的前一天,投饲量应比平时减少些,以保证病鱼第二天吃进足够药饵。
(2)药饵要撒均匀,保证病鱼吃到足够的药饵。反之,假如药饵撒得不均匀,病鱼的摄食能力较差,往往就吃不到足够的药饵,达不到治病之目的。
(3)将没病的鱼类先喂饱,再投喂药饵,保证病鱼能吃到足够的药饵。如池中草鱼较多,在其他鱼生病的时候,为确保病鱼吃到足够的药饵,则可先投草料,再投喂药饵。
(4)投喂药饵时,最好选择风浪较小的时候投喂,否则,因风浪大,撒在水面的药饵很快被吹到下风处,沉入水底,其他鱼就吃不到足够的药饵。在有风浪的情况下,投喂的次数要由一天两次改为一天四次,药饵量也要适当增加。
7、治疗期间及刚治愈后,不要大量交换池水,不要大量补充新水及捕捞,以免给鱼带来刺激,加重鱼的病情或引起复发。
8、在使用内服药的同时,最好配合外用药泼洒,杀灭水中病原菌(虫),可避免病情反复。
7.4.3浸浴法
此法是将养殖动物集中在较小的容器或水体内,配制较高浓度的药液,在较短时间内强制受药,以杀死其体表、鳃部的病原体。此法通常用于苗种放养或养殖对象转塘时。
注意事项:
1、所用浸洗容器不应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
2、必须要根据水温和养殖对象的耐受程度等情况灵活掌握浸浴时间,一般15-20min,否则,时间太短达不到杀死病原体的目的;时间太长又会对养殖对象造成伤害,影响其在以后养殖过程中的摄食和生长。
7.4.4悬挂法
此法又叫挂袋、挂篓法。是将药物装在有孔的容器中悬挂于食物周围或网箱以及流水环境养殖的水体中,利用药物的缓慢溶解,在水体中保持一定的药物浓度,以达到消毒治病的目的。此法一般用于流行病季节来到之前的预防或病情较轻时采用。
注意事项:
1、悬挂的容器一般采用布袋、塑料编织袋或竹篓。
2、此法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不彻底。
7.4.5涂抹法
此法是直接将药物涂抹于养殖对象的体表,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皮肤溃疡病及其它局部感染或外伤。
注意事项:
此法操作时较为烦琐,又容易损伤鱼体,所以此法主要适用于少量鱼、蛙、鳖等名特水产养殖动物和亲鱼上,在商品鱼养殖中一般不采用。
7.4.6注射法
常用的注射方法有两种:肌肉注射法和腹腔注射法。此方法常用于防治病毒时注射疫苗。此法具有药量准确、吸收快、疗效高、预防效果佳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