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盆底肌肉的力量
由于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病因是患者的尿道括约肌不能控尿,支持膀胱的盆底肌肌力减弱,所以,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目标是加强盆底肌的肌力,以及改善尿道括约肌功能。加强盆底肌是进行盆底肌锻炼,以促使盆底肌的肌力复原。这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生物反馈技术和电刺激治疗、阴道托或尿道夹来治疗。
1.盆底肌锻炼法也称Kegel锻炼法该方法能加强盆底肌的力量,从而改善尿道括约肌功能。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能提高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控尿能力。盆底肌锻炼方法简单,患者容易掌握,但效果有赖于动作正确和长期坚持锻炼。盆底肌锻炼的方法是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20~30次,每次3~5秒,每日3遍,坚持6~8周方可见效。有报道显示,该方法的有效率可达77%。
2.阴道球有些女性患者用阴道球来锻炼盆底肌肉,阴道球是放入阴道的一种重物装置,患者需努力收缩盆底肌肉以维持阴道球在一定位置。收缩应维持15分钟。这种锻炼需每日2次,4~6周后约70%女性患者的症状会有所改善。
3.生物反馈技术假如患者不能正确完成盆底肌锻炼法,生物反馈技术能帮助患者识别相应的肌肉群,从而完成盆底肌锻炼。该技术是一种正性加强方法,治疗时将电极放于患者腹部和肛门周围。有时会在女性患者的阴道内或男性患者的肛门内置入一传感器,以监测盆底肌肉的收缩,传感器会辨认哪块肌肉在收缩,哪块肌肉在休息。这样,治疗时借此帮助患者辨认正确的肌肉收缩以完成盆底肌锻炼。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使75%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
4.电刺激治疗电刺激治疗采用低压电流对盆底肌肉进行刺激,从而使相应的肌群收缩,而电流是通过肛门或阴道电极传导的。电刺激治疗可在医院或家中进行,治疗一般持续20分钟,1~4天重复一次。
5.阴道托或尿道夹这些装置可以确切地支撑膀胱和尿道或有助于尿道的闭合。你若想了解这些特殊装置的应用详情,请向医生咨询。
按摩疗法
1.仰卧用双手提拿小腹部的皮肤和肌肉。然后用手指尖点按气海(脐下1.5寸)、关元(脐下3寸)、中极(脐下4寸)等穴位,并轻轻震颤,加强刺激量,以酸胀感向会阴部传导时为佳。
2.用手掌按揉下肢内侧然后点按此处的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三阴交(在足内踝高点向上3寸)、行间(足第一、二趾缝纹头处)等穴位。
3.俯卧用手掌按揉其腰骶部。然后再点按腰背部的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1.5寸)、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膀胱俞(平第2骶后孔,后正中线旁开1.5寸)等穴位,让酸胀感向会阴部传导。
以上按摩可以补益肾气,提高膀胱和尿道括约肌的紧张度,因而可以约束膀胱,控制排尿,防治尿失禁。
需要注意的是:在锻炼或者做按摩治疗之前,要先排尿,做到身体放松,然后再开始锻炼和治疗。
药物治疗
为了增强尿道括约肌的功能,常用的有三类药物:a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抗胆碱能药物和雌激素。请你谨记,药物治疗应遵循医生处方。
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最常用的药物,这类药物能通过增加尿道括约肌的闭合能力来治疗压力性尿失禁。
2.抗胆碱能药物某些病例可采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例如溴丙胺太林、丙米嗪、盐酸奥昔布宁(盐酸羟丁宁)。
3.雌激素雌激素可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的压力性尿失禁。雌激素具有增加尿道括约肌的张力和血供作用。有口服雌激素片剂,也有经阴道给药的霜剂,但疗效尚有争议。另外,有乳腺癌、宫颈癌、子宫癌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不应接受雌激素药物治疗。
中药疗法
大多数的更年期女性是因为缺乏雌激素而造成的,典型症状:尿频、尿急、会阴部不适、膀胱胀满感,咳嗽、打喷嚏、站立或体力活动时漏尿;性交时有时有疼痛。常见的有脾胃气虚和肾虚这两种证型。
1.脾胃气虚表现为脸色偏黄,说话没有力气,治疗以补中益气汤,并加重升麻、柴胡、黄芪的用量。方解:人参、白术、甘草益气补脾,黄芪、升麻、柴胡升举阳气。
2.肾虚表现为脸色偏白,腰酸,白带清而多,治疗以济生肾气丸为主,加桑寄生、续断、菟丝子、肉苁蓉、鹿角霜。方解:桑寄生、续断、菟丝子、肉苁蓉、鹿角霜为补肾之品。
针灸疗法
对于压力性尿失禁,药物治疗通常无济于事,一般采取非手术治疗。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会出现尿失禁的情况,是因为肾气虚,中气下陷导致。
因此,治疗时多采用补益肾气,提升中气为主。民间常用艾灸神阙、关元、中极、涌泉等穴位,其具体方法是:点燃艾条,在以上诸穴位轮换熏,每个穴位处感到灼热难忍时换穴再灸,一般一次需要半小时。每日1次,连续灸1周,如果症状消失,即可停灸。再次复发时,如法再灸1周。
如此反复施灸,可很快控制病情。
二、更年期泌尿系感染
由于雌激素减少,尿道黏膜发生退行性改变,免疫球蛋白和有机酸含量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是泌尿道感染的高峰期。据统计,更年期后,尿道感染每10年增加1%~2%。泌尿道感染中,尿道炎和膀胱炎这样的下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一般来说,它不是一种什么严重的疾病,只是有一些尿频、尿急、尿痛之类轻微的不适,而且一经治疗,很快就能有好转。于是许多人并不对它加以重视,吃几天药,觉得没事了就停药了。这样,容易让少数致病细菌躲过抗生素的攻击,幸存下来,到了适当的时机,它们就会卷土重来,引起复发,而且这时细菌还会产生耐药性,使以后的治疗更加困难。
如果尿道炎和膀胱炎没有及时、彻底地治疗,细菌沿输尿管向上蔓延,侵袭到肾脏,就会发生“肾盂肾炎”。病情严重得多,会有背痛、发热、寒战、全身不适等症状,有时还可能有恶心、呕吐。治疗起来也更复杂,如果转成“慢性肾盂肾炎”,长期反复发作,会使肾脏外形凹凸不平,两个肾脏变得大小不一样,肾功能受到损害,甚至发展成“尿毒症”!
更年期泌尿系感染的易感人群
泌尿系感染是更年期或老年期妇女常见病,特别是老年期发病率可达20%,是年轻妇女的3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主要原因也是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因为女性尿道及阴道远端均起源于尿生殖窦,也含有雌激素受体,同样是对雌激素敏感的器官,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与阴道一样都发生萎缩,并变得短窄和僵硬,尿道黏膜萎缩变薄,同时黏膜下血管网也萎缩,膀胱尿道括约肌张力减弱,致使尿道闭合力下降,故易发生尿失禁和萎缩性膀胱炎。这些改变虽是属于生理性,但也成为尿路感染的条件。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后,阴道内酸性环境改变为中性或碱性,使阴道内致病菌容易生长繁殖,成为老年妇女泌尿系感染的来源,特别是在老年妇女尿道闭合力下降的情况下,易致尿路上行性感染。
常见的更年期泌尿道感染
1.排尿异常老年人的膀胱容量为年轻女性的一半左右,因此当尿液积聚稍超过其容量时,就会引起不受抑制的膀胱收缩而感尿意。因此50岁以上的女性,夜尿开始增加,老年女性约64%有夜尿的症状,每天晚上至少要起床排尿2~3次,这与膀胱功能改变以及失眠有关,大多同时伴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灼热感等。但临床检查无明显的泌尿道感染征象,尿培养也未发现致病菌。上述症状在老年女性出现,曾被称为尿道综合征,与老年女性膀胱和尿道一系列解剖上的变化而引起排尿功能异常有关。更有甚者出现尿失禁,即自己无法控制地排尿,以致尿液不自觉和不停地从尿道排出。
有报道,对4000例健康的更年期及更年期以后女性的调查表明,约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这种现象与女性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女性尿道短又直,尿道括约肌力量较弱,加上妊娠、分娩使会阴阴道及盆底张力减低,有的还伴有阴道前壁和膀胱底下垂,以及更年期雌激素分泌减少和盆底组织衰老松弛,均可导致尿道括约力差而发生尿失禁。
2.下泌尿道感染由于女性尿道短(仅3~5厘米长)而直,又与阴道、肛门紧邻,易引起上行感染;膀胱容量减少,而且常伴有残余尿、尿失禁等,导致炎症反复发作;近绝经期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阴道萎缩并向内回缩,尿道口也向内牵拉,易发生老年性阴道炎和尿道炎。常见的下泌尿道感染包括急性膀胱炎、慢性膀胱炎(包括无菌性膀胱炎)、尿道炎等。
3.尿道肉阜又名尿道肉芽肿,是老年女性常见的尿道口疾病,多生长于尿道口后壁上鲜红色息肉样质软的小肿块,基底宽、表面光滑。
排尿时有烧灼感,少量出血,触摸肿块时,疼痛明显,也可无症状。无症状者无需处理,外用雌激素软膏可缓解症状,无效者可行激光、电灼或冷冻治疗或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以排除尿道癌。
正视泌尿道感染偶发与复发
1.偶发只要保持足够的入水量,辅以对症治疗,多数可以自愈。
如症状较重,伴有全身不适或腰部叩痛时,则需要给予抗菌药物。用药前应先作尿培养(最好2次)。对偶尔发作的患者,用药时间以5~7天为宜。近来趋向于再缩短疗程,认为延长用药时间未必能降低复发率,反而会筛选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给今后的治疗增加困难。在药物治疗期间,宜保证每日有2000~3000ml的入水量,鼓励多排尿,而且排尿务尽。这些措施在感染控制后数周内仍然需要。停药5~7天后宜再作尿细菌培养。感染反复发作的患者应作尿路造影,如无异常发现而且发作不太频繁(譬如每年不超过3次),则处理方针同上;如发作频繁,应考虑长期预防性服药。
2.复发在一次发作之后,防御功能常受到损害,且可持续数月之久,使患者易发生再感染。每一次再感染又使机体抵抗力更为减弱,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类人多数不易找到可以纠正的易感因素,用消毒药液冲洗会阴部也没有很大的帮助,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还是鼓励多饮水、频排尿,并建议在性交后排空膀胱。经过这些措施,可能有一部分患者不再复发。如不奏效,应较长期地给予小剂量抗菌药物,称为预防性用药。近年的研究认为只要很小剂量的药物就能达到预防再感染的目的。
Cattell建议先给2周标准治疗,以后每隔2周将药物减半,并重复尿培养以肯定菌尿被控制,直至甲氧苄啶-磺胺甲唑(TMP-SMZ)减至隔晚1片或呋喃妥因减为每晚50mg,如此维持1年。对停药后再复发的患者应延长用药时间。鉴于性交可能是再感染的诱发因素,有人建议“事后”预防性服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