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当他们面对学习上的挫折时,往往不能正确的对待,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情绪。因此经受挫折以后,正确的做法是理智分析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变挫折为学习的动力。
正视挫折的必然性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的存在是必然的。学生也是如此。一个人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在求学的路上总会遇到种种困难,遭受种种挫折。但是不同的学生对挫折的反应不同,有的学生面对挫折,态度积极,将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有的学生却承受不了挫折,产生了超乎寻常的消极反应。杀父、杀母、杀师乃至自杀,如今这种情景屡屡发生。
2004年5月的一天,山西某钢铁集团子弟小学五年级的一个学生留下“压力太大了”的绝笔自缢身亡。不久,南京一名初二学生坠楼身亡,这名14岁的少年没有留下任何的遗书,有的仅是裤口袋中尚未做完的试卷。究竟是什么样的压力竟让我们的孩子如此坚定地结束自己如此稚嫩的生命?
或许是一次考试没考好,或许是与同学拌嘴,或许是老师的一次严厉批评,或许是父母的一次打骂……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这些都算不上是什么大的挫折,可是就有学生对此做出了超乎寻常的反应。在每一个班中,这种心理脆弱,经不起打击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这些学生除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因素外,从心理的角度来看,还有以下一些原因:
1.性格内向,偏激、狭隘。有些学生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长大,自我中心严重,“唯我独尊”,习惯了“小太阳”似的吹捧,受不了一点点的批评和委屈。这些同学心理内向,不善于交友,不善于倾吐,内心的郁闷就会越积越深,假如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在某种情况下就会采取过激行为。
2.缺少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些学生天资聪颖,自小到大,学习“一路顺风”,几乎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强者,往往是不堪一击的弱者。”当挫折来临时,他们一下子就会觉得天地暗淡了,阳光似乎不在,认为老师、同学、父母从此看不起自己,而采取过激的行为。
2005年3月12日,上海一名中学生因为考试没考好,认为比不上其他同学,没脸见自己的家人,放学之后没有回家,躲到一个公园的假山后割腕自杀,当他发现时已经停止了呼吸,而他的父母也因为受不了打击,疯了。
3.对挫折的认知偏差。一是绝对化要求。即人们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对事情怀有必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如有的同学认为“要干就要干第一!”殊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还有强中手。”在偌大的世界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样样都要第一是不可能的。抱有这类绝对化观念的同学,一旦考试失败,所遭受的打击远远超出了事实本身。二是以偏概全。即以某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的价值。一些同学因几次考试失败,就认为自己“低能”、“毫无价值”、“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因此放松努力,自暴自弃,失去了增强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勇气和信心。这样的心态导致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三是糟糕之极。即对事情可能出现的后果非常害怕,做出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的预期。如考试失败,有的同学对后果想得很多:同学会怎么看我?老师会怎么看我?如此越想越可怕,陷入了极度不良的负面情绪体验之中,甚至因此而走上绝路。
一般来说,人们遭受的挫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个体实际遭受的挫折;一种是个体主观想象的挫折。“糟糕之极”就是一种主观想象的挫折,是一种预期挫折。实际挫折对人的影响是有形有限的、可以估量的;而想象挫折的影响则往往是无形无限、不可估量的。主观想象的挫折往往比人们实际遭受的挫折更为可怕,它常常在人们行动之前,先将其击倒。
中学生应该改变对挫折的不良认知,及时调整心态、重振旗鼓、奋勇前进。
首先,要正视挫折的必然性,做好思想准备。
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能到处开满鲜花。无论学习、工作、劳动,乃至体育锻炼、娱乐游戏,都有可能遭受困难和挫折,挫折的存在是生活的必然。现今有不少学生,因从小生活优越、学习顺利,在开始的人生道路上走得顺顺当当,到了入中学,接触社会,面对学习竞争、升学竞争、各种各样的挫折情境扑面而来,不由得惊呼:怎么会这样!心理上一时难以承受。所以少年不可过顺境,成年不可过闲境,老年不可过逆境,实在是很有道理的。其次,有挫折情境才使生活丰富多彩,而不再是平平淡淡,没有新意。所以,平时应该多听心理健康课,讨论生命的意义,谈谈保尔·柯察金、海伦、张海迪,从而明白挫折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挫折使人焦虑痛苦,情绪不安,行为失措;但另一方面挫折也能给人以磨炼。中学生应该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更聪明、坚强、成熟,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是也。俗话说“自古英雄多磨难”,只有多经历挫折的人,才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成就大业。
再次,学生要理智地对待挫折,客观、具体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遭受挫折后,常常沉浸于焦虑痛苦之中,自怨自艾,自责自贱而不能自拔。长期陷于这种不良心态于事无益,既改变不了挫折情境,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必须摆脱负面情绪干扰,冷静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如,成绩不够理想,可能是复习准备不够充分,或确实有知识缺漏,基础还欠扎实。找到原因后积极弥补,争取下一次成功。有的学生学习虽然认真刻苦,但成绩始终不尽如人意,很可能与其学习方法不当有关。总之,学生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只要是正常人,没有一个是没有能力的,只是各人的表现不同。只要正确面对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振作精神,努力学习,未来就在自己的手里。最后,学生要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断完善个性。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承受挫折的内在力量。心理学认为,个性作为中间变量在外界环境与心理反应之间起作用。同样的挫折情境,有的学生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学生却把它看成是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积极主动勇敢顽强地与之拼搏,最终走出困境。原因在于这两类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品质。具有宽广胸怀、自信乐观、顽强意志、独立性强等品质的人,往往都具有较强的挫折承受力,并能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去调解内心的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内外环境,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简单的行为是无能的表现,非常的愚蠢,会给自己的亲人和老师带来多大的伤害,学生也应该适当地主动经受各种磨炼和考验,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掌握应对困境挫折的有效办法,同时也从中悟出“黑暗终将过去,光明就在前头”的道理,逐渐培养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战胜挫折。
一旦学生具备了较强的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那么,就能更为冷静地对待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增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端正态度改进措施
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任何的挫折,当挫折和困难摆在面前的时候,首先要保持冷静,寻找失败的原因,对造成这一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1.对学习动机的分析。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大多数中学生中,尤其是重点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同学都想考上大学,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把拿城市户口,有稳定的工资收入,离开农村定为考大学的目的;有的学生考大学是为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有的学生是为了早日离开家庭,早点拥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等等。如果仅仅把这些作为考大学的主要动机,那么很容易会把考大学当成学习的最终目的。当然,这只是少数情况,大多数中学生考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是为了能早日成才。这些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把考取大学看成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需要重视的是学习的目的,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家住甘肃的小王,家里非常困难,但他的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供他念书,在他读高二的时候,为了给他交学费家里把唯一的一头牛也买了,之后父亲就出去打工,而母亲则在家给别人打临工。家里唯一的希望就是让王小刚读大学,摆脱世世代代的穷苦日子,最后,王小刚不负所望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但是由于他的学习动机就是考大学,因此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他彻底丢弃了原来的学习精神,没学到什么知识。2004年毕业之后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
那些只把最终的学习目的定位在考大学上,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有的科目并不是一视同仁。只要是与考大学有关的科目,就认真学习。那些他们认为与考大学没有直接关系的科目,就不认真学,甚至放弃学习。例如,在高中文科班开设了生物学、化学和人口学等课程,这是作为新时代文科人必须要学的科目,但多数学生却不赞成开设这些课程。理由非常的简单,他们认为这些课程是高考时文科生不考的科目,认为学习这些科目是一种时间的浪费,至于那些课程与将来的发展和事业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根本没认真分析过,结果成为学习上目光短浅的人,这正是由他们的不正确学习动机决定的。其实同学们的眼光应该长远一些,不应该只为了考试而学习,只要与将来的发展有关的知识和本领,都应该认真学习,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充足的学习精力,给自己设立高标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也有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时总感到无精打采,这也跟学习动机有关,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