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不只是仅靠老师教来的,更应该是靠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被动地等老师来“喂”,学习效率永远都不会很好。而主动的学习可以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本章从新的角度出发提倡同学变被动为主动,营造轻松而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改变被动位置
德国教育家新第斯多德曾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同样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也曾明确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两位教育家的话都在于表达——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教学的主角是老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虽然现在较以前已经大有好转,但做得还不够,尤其是我们做学生的,应该主动出击,从自身进行改变,因为只有主动地去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才会做好。应该认识到课堂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能不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是课堂学习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只是张着嘴巴等老师“喂”知识,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和理解,将问题进行加深和拓宽。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把握,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老师的提问要勇于回答,积极参加课堂讲座和争论,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进而逐步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另外还要注意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原生动力。因此,充分发挥课堂上的主动性,可以学得主动、轻松、自如,应该出自于“愿意”而不是强迫性的学习,愿意则来自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只有在感兴趣的前提下,才能使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皮亚杰坚信:“学生自己也独立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课堂上要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就使用好课堂上的“学习自由权利”。当然,强调学习自由,并非是放任不管。在适度的自由状态下主动的学习才是学生应该提倡的。要培养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就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学习,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这句话就充分地说明了学习在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着,我们只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术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21世纪是属于我们的,但是当我们走进这一新世纪时,迎接我们的不是鲜花与微笑,摆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条铺满荆棘的更加艰苦崎岖的奋斗之路,我们将面对异常激烈的社会竞争。谁拥有比别人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谁就会被社会所重用,在这拥挤的世界上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天空;谁的知识薄弱、生产经验少、劳动技能差,谁就有可能被社会所抛弃。在这种情况下,就更不用说没有知识会是怎样了。父母和老师常叮嘱将来是要凭本事吃饭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学习是为了建设祖国;从更贴近自身利益的角度来说,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我们能够立足于激烈竞争的社会,能够在社会上求得生存,从而再去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努力学习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那么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习,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也许是许多同学常思考而又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有学习的主动性,古今中外没有一位科学家或者学者是靠被动地学习而走向成功的。如何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这不仅需要懂得学习的目的,还要有对学习的兴趣。做任何事只要对之抱以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成功。对于学习的兴趣是在我们平时许多学习的问题上、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它是我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是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一旦有了主动性,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为掌握一个知识而去翻阅大量资料,向许多老师请教,或者亲自尝试做一做。这样学习就成了一种出自内心的生活的需要,而不再是一种负担,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倘若学习是被动的,那么对待学习就像完成任务,做完了事,不问质量好坏,不管自己是否学到了知识,对于疑问也不关心,不去解决,这样就往往事倍功半,什么也没学好。因此,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就是学好知识的一种动力,所以,知识也一定能学好。下面就拿语文课作为实力来进行具体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一方面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另一方面又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把这一条放在“教学建议”中的首位,就是为了说明主动性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过去语文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大讲特讲,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而且教师讲的许多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自己解决,而学生不懂的问题或有疑问有困难的地方,学生很少主动提问。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的活动,学生没有读的时间,没有写的时间,没有思考的机会,等等。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是自主学习,而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这样的模式,毫无生气,学生自然没有兴趣,更谈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素质。
学生要确立“我要当学习的主人”的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充分发挥学习的兴趣;二是尽力争取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多动手、动口、动脑,多读书,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多钻研探究,多深入思考,多提出问题,多互相交流,多讨论争辩,等等;三是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打消以前那种依赖心理,培养自信心,要意识到自己有很大的学习潜力,许多问题通过自己的钻研都能够解决。同时,还要学会自学的方法,例如怎么入手,怎么钻研,怎么提出问题,怎么学记叙文,怎么学议论文,怎么学小说、诗歌等,常言道:“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要充分认识到,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这是一辈子受益无穷的。总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的体现,指明了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当然,这只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明主动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样道理主动性在其他各课也同样的重要。每一堂课都需要同学们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知识,广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知识并不是老师讲了之后就可以学会的,不应该在学习上,只做“张嘴”等老师喂的学生,而应该学会主动去学习,主动掌握学习技能。做课堂上的主人。
克服心理障碍
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和表现自己,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心理障碍造成的。不良的心理因素导致学生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不敢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率。其中比较普遍、对学习有影响作用的是羞怯和自卑心理。
杨××是河北一中学的学生,平时特别爱学习,而且成绩也名列前茅,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认为他是全校最有文采的一位学生,可是美中不足的是他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平时如果是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就直打哆嗦,回答问题结结巴巴。给同学讲解问题时,脸憋得通红。学校每次有演讲比赛或辩论会,同学和老师都要选举他,可是由于胆怯、自卑的心理作怪,很多机会都同他擦肩而过,真是太可惜了。
可见,心理障碍确实能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那么如何克服和消除羞怯和自卑心理呢?
二、消除羞怯心理
那么,怎样克服羞怯心理呢?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了解自己产生羞怯的原因
中学生产生羞怯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智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但主要还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如自幼家教的方式,个人学习生活的经历,与同学交往的程度,受老师教育的影响等等。中学生应剖析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真正找到形成自己羞怯心理障碍的原因,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持之以恒地坚持,必能收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