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教育学院严海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格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落到实处并达到预期目标,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积极的人的发展观,它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的不足,也不要夸大学生的问题行为,要看到学生积极向上、可教育的一面,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天性都是好的、富有建设性的,相信他们身上蕴藏着无限的潜力,相信人人都能成功;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助人自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其天性发展的氛围,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其他日常工作中,就是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无条件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无论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当前发展如何,社会背景与家庭状况怎样,都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尤其对存在各种心理困扰的学生,更应当多关注、多呵护,决不能抱有任何偏见与歧视的态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还要求教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参谋而不是权威与塑造者,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助,有利于学生改善情绪,释放压力,有利于学生增强自尊,提高自信,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若对学生抱有敌意,师生关系紧张,不仅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造成逆反心理,还会使学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一切,甚至自暴自弃。为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具有同理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仔细体会、体察学生的态度与心情,才能以宽容、理解的心态真正无条件的积极接纳每一个学生。
二、真诚负责的从业态度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事业心,具有真诚和投入的态度,不虚伪、不做作、不推诿,对学生热心、耐心、真心、爱心、关心。
三、价值中立的工作原则
无论是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还是对个别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必须谨记价值中立的原则,即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不把自己置于专家和导师的位置去批评、指责来访学生,不直接对来访学生做价值判断。当来访学生的观念、行为与主流文化存在明显冲突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与来访学生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原因,讨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各种方案和可能后果,引导学生自己做出合理的选择,切不可利用教师的角色迫使来访学生服从自己或接受某种观点和做法。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能把心理教育课上成道德修养课;他(她)也区别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政治思想与日常管理工作者,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用思想政治工作取代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用价值判断代替价值中立,容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不良倾向,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心理教育的专业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是教师,在进行团体咨询与辅导时,要具有学校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能策划、组织、实施、评估各种辅导活动,协助、指导其他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师,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按照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定义,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既要有广博的哲学、社会学、生物学、教育学、医学、精神病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有精深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临床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咨询学等心理学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与相关法律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咨询经验。这些知识经验能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好地理解人性,迅速准确地完成对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诊断和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洞察力,具有极强的理解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具有高度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能够快速应变、灵活处理各种变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能熟练掌握倾听、询问、共情、重复、概述、澄清、面质、自我开放、心理测试等咨询技能,综合运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现实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各个咨询流派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纠正认识偏差、克服情绪障碍、矫治不良行为,化解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冲突,提高其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意识水平,增进心理健康发展。
五、严格保密的职业道德
为来访者保密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有助于来访学生打消顾虑、敞开心扉,增强安全感和信任感。不经来访学生允许,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不得将咨询中学生的言行随意泄露给家长、教师、媒体或其他任何个人和机关。在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据以辨认出来访学生的有关信息。来访学生的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必须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保存,应与其他资料分开保存,无关人员不得接触心理咨询记录和档案。一旦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况,必须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通知有关管理部门或学生家属,防止意外发生,但应将有关保密信息的暴露程度限制在最低的合理范围之内。
六、健康成熟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安全感的教师可能利用强迫学生依赖他们来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以那种很可能阻碍学生智力与情绪发展的方式去行为;感到恐惧与焦虑的老师,也可能会使其学生感到焦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努力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保健与心理调适能力,使自己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知、自尊、自爱、自强;具有健康的情绪——能合理表达并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不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宽容、接纳、赞许他人,与同事、亲友、学生和学生家长友好相处;具有坚强的意志——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遇事冷静不冲动,耐挫力高;具有积极的社会适应——热爱自己的事业,正确处理工作、生活、学习之间的关系,发展健康的生活情趣。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方法和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谓之学校心理学家)有严格的职业标准要求和任职资格制度。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基础差,目前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一些是兼职的思品课教师、学办教师、辅导员,他们与学生联系密切,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但往往缺乏系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专业训练。因此,有效开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健全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仍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善校长领导下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体、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心理咨询技能以及良好心理品质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就一定能够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试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黎仰安
随着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随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的能力普遍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专业化水平”的宏伟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差距尤为突击,要提升他们的能力应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认识、学习理论
虽然人们现在对教育技术的概念已经比以往熟悉多了(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也知道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含义(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我们一般可以说教育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因此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应从提高信息素养入手,我们首先要分析它的内涵。
在前一阶段,什么是信息素养也有各种流派观点。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的Christina Doyle利用循环问卷的方法,集合全美各地136位受访者的意见,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定义为“有能力自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及使用信息”,并细分为以下十种能力:
①能辨识自己的信息需求。
②能了解完整的信息和智慧决策之间的关系。
③能有效地陈述信息问题,表达信息需求。
④知道有哪些可能有用的信息资源。
⑤能制订妥善的信息检索策略。
⑥能使用印刷方式及高科技方式存储的信息资源。
⑦能评估信息的相关及有用程度。
⑧组织信息使其能有实用性。
⑨组合新信息成为自己原有知识的一部分。
⑩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初稿),认为信息素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只指信息能力。
由此看来,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高级能力,也是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必备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发展提高的。根据教师的特点,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信息意识、技术能力、实践运用。
(1)信息意识主要指的是对信息的敏感度。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具有良好信息意识的人,能快速在问题和所需信息间建立联系,善于存储、分析、加工、组织信息,具有辨别信息优劣的能力和强烈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信息意识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与人的学习风格和思维方式紧密相连,可以通过有意的训练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