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一直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关注科研管理工作的过程,如将科研管理分为立项前的论证查新、项目进行中的检查以及项目完成后的评审报奖等几项工作,将这些任务的完成作为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完成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说这种管理方式在计划经济时期还可以顺利进行的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就难以再发挥作用了,毕竟市场经济是知识创造财富的经济,没有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人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创新性的技术产品,也就不可能取得市场的先机,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部门和行业的垄断,一部分高校即使自身没有在相关领域拥有领先的人才和技术条件,也能获得一定的科研项目。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在就已不可能再发生了。人才的存在成为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最重要前提条件,许多高校因为人才的流出而造成了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流失,目前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各高校应大力开展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各类科技骨干,建立各学科的学术梯队,优化队伍结构。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的作用,进一步扩大院(系)开展科研工作的自主权,改变目前学校对人、财、物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学校只负责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即立项前要加强宏观调控,掌握市场动态,积极加强与本地经济管理部门的合作,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学校的科研方向,以保证项目的研究方向符合当前市场的需要;后期即项目研究完成后要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将科技成果投入市场,以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而对于院系来说,其主要任务就是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积极投入社会大市场中去找课题、找经费,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研究活动。在项目经费管理上,可将科研经费拨款制改为贷款制,即学校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协议,给予其充分的人、财、物决策权,明确其最终的研究成果。对于到期按要求完成的项目,可免除贷款;而对于到期达不到预期结果的项目,其负责人和成员要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向学校归还贷款。这种管理模式的实行,充分发挥了广大一线科研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可续研究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整个学校科研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
第三,强化科技成果管理,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如上所述,目前许多高校将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仍然放在项目研究阶段的管理上,忽视了对研究者本人的重视,同时也忽视了对研究成果的重视。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在鉴定后就被存入了学校的档案馆,其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获得某级某类的奖励,真正走向社会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情况并不多见。这样做实际上是违背科学研究的初衷的。我们开展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即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应该是“解决问题”,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科学研究,不应该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该项目在立项之前工作做得不够,没有充分掌握国际国内该项目研究已经达到的水平,从而导致了重复研究;另一种就是学校的成果开发工作做得不够,没有将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到成果的开发应用上面来。这两种情况目前在许多高校都存在,而且尤以第二种较为普遍。相当一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都放到了争取项目拿经费、保证项目按时完成上面,忽视了成果的转化应用。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科技成果应用工作搞得好的学校,其科研工作目标明确,队伍稳定,经费充足,有长期发展的后劲;而搞得不好的学校,其科研工作经费缺乏,队伍不稳,难以有所突破。
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以后应该围绕科技成果的应用展开,要根据“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原则,在充分了解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依据社会需要选题、结合社会需要开展研究,大力促进专利申请和成果应用;要将“成果能否推广应用、能否保证成果产出、如何使用成果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思想贯穿到项目管理工作的始终,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利用与当地企业联系方便的条件,主动深入企业了解科技需求信息,以此作为学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信息指导。通过与一批企业良好合作,学校可与他们建立一种长期的、紧密的、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学校成为这些企业重要的技术来源基地。在此基础上,还可选择一些合作基础扎实、关系密切、优势互补性强的企业,共同组建技术研发中心,以融合双方的优势,将学校现有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企业现有的工程技术条件迅速转化为有市场经济价值的商品。这样一来,学校有了稳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来源,企业也有了能获得可观利润的商品,彼此都有收益。
三、对建立面向市场经济的科研管理新方法的设想
首先,要以促进知识信息流的合理流动为主题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市场经济时代信息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谁能及时掌握信息,谁就能在市场上先人一步,赢得主动。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处于外界市场和学校科研人员之间的中间层次,它们对外联系广、政策信息的来源渠道多,因此能否将这些有用的信息及时传递到广大科研人员手上,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工作,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进行,是学校科研工作能否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有鉴于此,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应围绕如何尽快促使有用的市场信息传递到广大科研人员手上、如何保证该信息争取合理的被使用以及如何将运用该信息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及时推向市场而展开。
其次,科研管理方法要从传统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科研管理工作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增强,而其集体的业务指导作用却逐渐减弱。在市场经济时期,基于知识和技术的生产、更新、传播的学习型组织开始建立,该组织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实行自主决策、自我管理。同时组织中跨学科的人才将会大量涌入,他们不仅跨学科、跨组织结构,甚至于跨学校、跨地区、跨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科研管理组织将显得更加“松散”,同时其管理又更加高效。所以未来的科研管理工作将主要以为专家服务为主,为他们创建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宽松的工作环境,同时搞好组织内外的协调。据测算,20年后学习型组织的管理层次将不及今天的一半,而管理人员也将不及今天的三分之一。
第三,以生产力的转化为中心进行研究成果管理。科研成果是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最终产品,而要将这种产品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成果推广工作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①要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和营销优势,及时将试验样品转化为现实产品;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成果应用开发队伍,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科技、经济知识和产业技术,同时还具备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有敏锐的经济活动观察和判断能力;③要加大成果开发的奖励力度,对于给学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成果开发人员,应根据其成效给予相应的奖励,以体现其劳动的价值。而且这种奖励的额度应该是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的,不是以前那种象征性的奖励。例如国家拿出500万重奖吴文俊、袁隆平两位院士就是根据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而给予的奖励,它明确表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科研人员能够给社会创造财富,社会也就会给他带来财富。
第四,以ISO 9000标准为核心建立高标准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0标准是世界质量管理工作的经验结晶,贯彻和实施ISO 9000标准将有利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程序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虽然高校科研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但是科技质量管理和一般企业管理作为质量管理的两个分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贯彻该标准还是有条件的。所以积极建立以ISO 9000标准为核心的科研管理体系,在条件成熟时开展体系认证工作,有利于高效率的科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促使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尽快与社会接轨,以不断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邹双全,陈进寿.谈高校科研管理民令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2(5)
[2]马修水,沈徽青.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科技论坛,2003(1)
[3]刘宁.论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南华大学学报,2002(3)
[4]刘书元.市场经济下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科技管理研究,1997(4)
[5]张劲松,田珍.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2002(5)
[6]杨力.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