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会学习”对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尤为重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能否搞好自主学习,直接关系到电大开放教育能否获得成功。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他们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作为电大开放教育的辅导教师,其主要职责是做好“导学”工作。“导学”就包括“导学习内容”和“导学习方法”。就目前来看,教师往往注重“导学习内容”,而忽视“导学习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为不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学习内容”的同时,应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根据电大开放教育学生使用的主要学习资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网络、多媒体学习方法指导
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按照规定,在入学初,每位学生都会参加“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每名学生都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及网上学习的各种方法(浏览、下载、发邮件、BBS讨论、视频点播等),为学生以后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使用开放教育网络所提供的资源,如网上导学、课程教学体系介绍、VBI信息、自检自测等,另外对于英语学习,电大网上的直播课堂,学校提供的教学录像带、录音带都能让其变得更生动直观,是很重要的资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运作程序简单、经济、实用、信息量大。
2.文字教材学习方法指导
文字教材是电大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对这一资源进行学法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在针对文字教材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时,除时间安排因人而异之外,可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
通读法。即按单元顺序学习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主要的语法点、重要词汇以及疑问进行标注以加深印象。
精读法。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对一些重要的部分仔细地进行研读,从词汇及其组合,句子含义及句群含义逐层分析、归纳,弄清其整体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练习法。练习是电大开放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文字教材中,一般每个单元后都附有自测题,并附答案。学生在学完每单元后,一定要及时做练习,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3.教会学生合理利用时间
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大都是在职的成年人,成人学生较应届生而言,其学习的自控力加强了,但存在着家庭负担重、学习时间少等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显然,要取得较好的自主学习效果,必须合理利用时间,缓解工学矛盾。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合理利用时间上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计划好时间。每一天、每一个月的时间是固定的,但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有弹性的。如果事先有计划,学习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保持旺盛的精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作息有规律,饮食注意营养搭配,保持适量的运动,能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将是事半功倍的。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保证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运用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能掌握和运用一些学习技巧来提高学习效率,就能充分地利用好有限的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缓解工学矛盾。
四、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参加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时间也不能得到较好的保证,所以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监督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1.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追踪调查制度
学校应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追踪调查制度,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以及时地对学生给予指导,提供帮助,并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作为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一个指标。
2.定期检查学生读书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一方面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能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情况。成人学习存在功利思想,以应试学习居多,认为读书笔记费时费事,一般都不愿意做读书笔记。但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必须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而且要定期检查。
3.完善形成性考核制度
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其成绩是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一般所占比例为20%。形成性考核的目的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学习信息,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教师为了很好地发挥形成性考核的作用,必须完善形成性考核制度。除了平时作业要纳入形成性考核外,还要将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过程如个人学习计划的制订、参加小组学习、网上学习和专题讨论的情况以及读书笔记完成情况等纳入形成性考核中去,并将这些考核内容进行量化,严格按照量化指标来计算形成性考核成绩,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为电大开放教育的辅导教师,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策略时还有许多要做的事情。我们应把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逐步实现从学习依赖到学习自主的过渡。
掌握方法学会质疑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谢琼
当前,语文教育正进行着全新的变革。这次变革要求摒弃传统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变革对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当代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当今社会,信息多,信息量大,新知识层出不穷,学生在学校学习,如果不学会自己动脑筋求知;不学会发现问题,探究疑难;不学着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求知的基本能力方面就有极大的缺陷,对日后适应社会、长足发展就会形成很大的制约。”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是老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倡导探究性学习,目的就是要鼓励、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并解决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探究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
很高兴看到的是,不少教师大胆改革,勇于实践,积极倡导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有的课堂上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学生要么不知如何质疑,要么质疑的问题过空、过大、过泛,要么乱扯一气,离题万里,很难激起师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因此,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同时,传授学生质疑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感知阶段用“再现法”质疑
我们知道,阅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依照人们在阅读中的心理变化和生理活动,阅读的过程可分为感知、理解、鉴赏、评价这几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遍通读全文后,对文本的认识尚停留在感知的阶段,也就是认识的最初阶段。这时,我们应通盘了解文本“写了什么”,了解作者的整体构思,对文本存有整体印象,可用“再现法”质疑。
所谓“再现法”,顾名思义,就是再现文本的内容。对文本“写了什么”进行质疑提问。如果是说明文,可引导学生这样提问“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什么事物?它的特点和功用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可问“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事件是怎么组合的?”;如果是议论文,可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据?采用什么论证方法?”等等;如果是小说,可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等等;如果是散文,可问“这篇散文的形是什么?写了哪些材料?用什么神贯穿全篇?”等等。此外,还有诗歌、戏剧、古文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总之,我们在通读全文后,可从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再现法”对文本“写了什么”质疑发问,帮助自己整体感知文本的构思和结构,为进一步精读、理解打好基础。
二、理解阶段用“反证法”质疑
在第一遍通读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走进文本,抓住文本的字、词、句,深入思考和探究,想想作者是“怎样写的”,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深入理解文本关键词句的含义和布局谋篇的技巧。这时,我们可引导学生用“反证法”质疑。
所谓“反证法”,是指所提问题中已有结论,再用文本里的具体内容或自己的阅读体验去反向证明。而这个结论我们可从教辅资料提示或文后练习的题干中寻找,不断地反问自己,帮助自己对文本理解地更深入透彻。
例如,《沁园春·长沙》资料提示说:“鉴赏这首词要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我们可用“反证法”质疑提问:(1)这首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一特点的?(2)哪些诗句表现了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例如,《灯下漫笔》一文的资料提示说:“鉴赏这篇文章,要领会其中表达的深刻思想,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我们可以这样提问:(1)作者借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出路的思考,表达出怎样深刻的思想?(2)作者是如何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文后练习一说:“文章由日常小事引出重大问题。”我们可提问:作者由一件什么小事引出对什么重大问题的思考?
例如,《陈情表》的文后练习二说:“陈情于文、感情真挚是本文突出的特点。”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我们可抓住这一结论反问自己:文章是怎样表现出陈情于文、感情真挚这一特点的?《赤壁赋》的文后练习三说:“就感情线索而言,本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抓住这一结论,我们可提问: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
总而言之,在阅读文本,深入理解阶段,我们可抓住作者“是怎样写的”,利用提示、练习、课下注释的现有结论,多问多思,抓住作者“是怎样写的”这一点不断追问,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引向深处。
三、鉴赏、评价阶段用“品味法”质疑
在感知、理解文本之后,我们的阅读需要再提高一个层次,为了品味出作品的真味,我们还需要对文本进行鉴赏和评价。在这一阶段里,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发问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从“为什么这样写”入手,仔细品味作者布局谋篇、选材表达等方面的匠心和妙处,这时我们可引导学生用“品味法”发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品味语句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阅读文本必须对作者选取的词句深入品味阅读,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阅读时,我们可引导学生这样设问:“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这个词句好在哪里?换一个词或句子表达好不好?例如《荷塘月色》中的一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里的“泻”和“浮”能否改为“照”和“升”?通过仔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泻”字写出了月光的流动之感,与“静静地”搭配,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出月光的幽静之美,而“照”字太单调、乏味,缺少美感。一个“浮”则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出来的,“升”则太快,无法突出雾轻、柔的美感。此外,还可通过对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的品味,深入感受作者不平静的内心,把握情感起伏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2.品味结构
对文本内在结构的品味,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领会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阅读时,我们可帮助学生这样设问:(1)作者为什么按这个顺序描写,各层顺序能否颠倒?(2)作者为什么这样开头或结尾,换一种开头或结尾好不好?例如,讲授《故乡的榕树》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眼前—回忆—眼前”这一巧妙构思,可问“作者回忆故乡的榕树,为什么要写眼前的榕树?学习《我为何而生》一课时,可让学生深入思考三条理由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匠心。学习《阿房宫赋》一文时,可让学生通过改写开头,深入品味原文开头言简意赅、直接入题的妙处。
3.品味表达技巧
在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还可对其表达技巧的品味,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可这样引导学生设问:(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描写手法,换种手法好不好?(2)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为什么要用这种论证方法?(3)作者是为什么要用这种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等等。例如,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可让学生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小屋的?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用这种手法?”深入体会作者多角度、多层次描写小屋,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当然,对文本质疑提问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教师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让学生掌握质疑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引导他们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予他们思维开放的空间,培养全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习惯,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