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楼之旅又开始了,在对文本的反复细挖、深究中,不断发现新的秘密和线索,一年多来又积累了很多,现在逐一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红楼梦》的关键还是前五回。作者设下了许多伏笔,构思了全书的故事情节,暗示了人物的最终命运。“好了歌”就是如此,我在《梦辨“好了歌解注”》一文中曾得出这样的结论:与“收尾飞鸟各投林”一样,“好了歌解注”的十二句话同样包含了十二钗的判词。那么,既然解注中包含了十二钗的重要信息,那被解注者本身呢?“好了歌”能为我们提供怎样的线索呢?
首先可以肯定,由于解注中包含了十二钗的全部信息,“好了歌”一定是说十二钗。大家千万不能被“将相”“姣妻”等词所蒙蔽,因为“将相”
后面的“荒冢一堆”明显是在哀叹十二钗的命运,而“姣妻”后面的“君生
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一句,则更与贾府男人无关。且不说“君”字本身用于女人就很牵强,试想,在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有哪位男人是“君死又随人去了”的?有人说柳湘莲,但他是“君生日日说恩情”的主吗?正是他的冷漠无情导致了尤三姐的死。有人说可能是宝玉,但曹公一个“随”字用的真是妙不可言,如果“君”字喻黛玉,则宝玉迎娶宝钗的情节断不可用“随”字来形容,宝玉随宝钗去能说通吗?若“君”字喻宝钗,则“日日说恩情”又极不通,即使宝玉和宝钗相敬如宾,也不会“日日说恩情”,因为他两之间始终有黛玉的阴影。所以,作者的“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一句,真正用意还是在十二钗身上。
既然是说十二钗,那容易想到的是“好了歌”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原因在于它的篇幅较小。但根据“功名”“金银”“姣妻”“孝顺”四个词语,
显然说明“好了歌”其实包含着四个各自不同的含义。那么,是否和“即事诗”“省亲诗”等诗一样,每句话(诗是每首诗)各喻三位金钗呢?答案是否定的,让我们先从末句开始分析。
末句中的不孝儿女,对于十二钗来说最好分辨。首先,妙玉、湘云都
是父母双亡的人,与此无关。其次,从元春省亲时的情节和“贾妃亦嘱‘只
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她也是孝顺女。第四回说李纨是“金陵名宦”之后,“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唯知侍亲养子”。虽然后来“空相妒”“作笑谈”,却也能勉强算得上是一个贤妻良母,与不孝并无关系。而黛玉和宝钗则更是孝顺的典范,这一点从第一回黛玉母亲死后的“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以及第四回宝钗的“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的文字就可以看出来。最后,从秦可卿与迎春早逝、凤姐讨好贾母、巧姐尚幼的情节来看,她们也不具备这一条件。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探春和惜春了,然而惜春纵然有失孤介,杜绝宁府,最后出家的表现,却并无不孝的情节发生。而探春却因为自己是庶出而与亲身母亲赵姨娘屡屡发生争执,这是作者不吝笔墨,着意刻画的故事情节,就是为了突出这句:“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所以,这句是独喻探春。第
五十五回探春的话:“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幸亏我还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理的,早急了。”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作者的真正用意不止限于凸显探春的才能,还以探春的六亲不认暗讽:当时社会的贫贱等级早已超越了血缘之亲。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他三句也是暗喻一钗。首句“惟有功名忘
不了”自然是说元春,正合了元春为了追求功名而入深宫最后却是“望家
乡,路远山高”,“荒冢一堆草没了”。次句“只有金银忘不了”是说凤姐,我们也可以理解她判词中的“都知爱慕此生才”,其实具有“才”和“财”两层意思。对金钱的渴望使他不惜残害生命,但最后还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落得个“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一场欢喜忽悲辛”。
那么,最关键的就是第三句的归属。“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
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又是说谁呢?这句话意义十分明确:1.此人婚后丧夫。2.后改嫁或死亡。如此一来,殒命的秦可卿、迎春、黛玉、凤姐、元春明显不是,远嫁和番的探春、年幼的巧姐、丧夫后守活寡的李纨与出家的惜春当然更不在此列。那么曹公究竟是指谁呢?只有三位可能符合这一条件:宝钗、妙玉、湘云。但宝钗既然嫁给了宝玉,而宝玉最后的结局是出家而非死亡,宝钗也可以排除。妙玉呢?她可能还俗吗?即使她最后因“终陷淖泥中”“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的判词而堕入风尘,但“王孙公子叹无缘”“陷淖泥”“肮脏”“泥陷”的词句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同“君生日日说恩情”联系到一起,所以湘云是唯一的答案。
其中的“姣妻”正是形容湘云。关于“姣”字,各本差异很少,本义是
修长美丽。段玉裁注:“姣谓容体壮大之好也。”徐灏笺:“凡从交声之字
其义多为长……壮佼亦谓其壮而高长,非谓大也。”正合关于湘云体格、性格、相貌的描写。第三十一回有宝钗形容湘云的话:“姨娘不知道,他穿衣裳还更爱穿别人的衣裳。可记得旧年三四月里,他在这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象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第六十三回还有文字:“湘云将葵官改了,换作‘大英’。因他姓韦,便叫他作韦大英,方合自己的意思,暗有‘惟大英雄能本色’之语,何必涂朱抹粉,才是男子。”都说明了“姣”字是对湘云的特写。
从第三十二回袭人对湘云说的话:“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我们知道湘云早已名花有主了,她既然这么早就订婚,恐怕在后三十回很快就会有她成亲的文字,正合她判词中的“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而且从“君生日日说恩情”来看,她的婚姻本来是很幸福的。但从“君死又随人去了”来看,她最终的命运起初是婚后丧夫,后来又改嫁或死亡。正合她判词中的“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以及“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就是我们从“好了歌”里面得到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