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宝钗和黛玉的对比性描写,是全书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专门用“十二映射法”把林黛玉的葬花吟检测了一番,最终得出了意想不到的结论。这竟然是一首关于十二钗命运的总结诗!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
我的思路始于对“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
去,至又无言去不闻”两句的理解。由于“怜”与“惜”同义,“恼”与“叹”
同根,“至又无言”明显是说惜春的“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而“恼忽去”与“去不闻”则是说探春的远嫁。怜春和恼春显然是指惜春和探春,这样,葬花吟就不只是对黛玉葬花的咏叹,它还暗藏了其他金钗的玄机。另外,由于这两句之后的诗句均为总结语,我们可判定前面的十六句(包括此两句),每四句暗喻了三钗。
前四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我认为是说迎春、巧姐和凤姐。迎春的隐喻体现在“出绣闺”和“忍踏
落花”上面,前者说明了她出嫁得最早,后者说明了她被“中山狼”践踏的结局。诗中“惜春”一词显然是作者释放的烟幕,“女儿”一词明显是在说十二钗中年龄最小的巧姐,“愁绪满怀无释处”,体现了她与板儿的婚姻并不幸福,她被困在荒村野店,愁绪无法释怀。“花满天”指凤姐在前八十回风光无限的场面;“红消香断”,则归结了她的悲惨下场;根据“游丝软系飘春榭”,她的死亡方式也是凄美至极。(判词中有: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接下来的四句是: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我认为是指李纨、妙玉和秦可卿。“桃和李”是暗指李纨,“柳”和“芳”字是指妙玉,“柳”字含卯,喻兔;“芳”字含方,喻砚,芳即是影射妙玉的芳官。正是第十四回“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中柳芳的意义所指。“梁间燕子”和“人去梁空”,当然是指秦可卿(暗合判词中的美人悬梁自缢),“香巢已垒成”喻天香楼,“花发虽可啄”喻贾珍乱伦,“巢也倾”喻贾府之败。
又有四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这是意指湘云、黛玉和宝钗。其中“霜”字暗喻湘,“严相逼”指她在史鼎、史鼐家寄人篱下,苦做针线的处境;“一朝飘泊难寻觅”,意指湘云后三十回“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流浪生活。“葬花人”“独倚花锄”“阶前闷杀”则是指黛玉为情香消玉殒。“花开易见落难寻”中“落难寻”暗合了宝钗的判词“金簪雪里埋”。“花开易见”则与“见血痕”相连贯,暗示了宝钗的“薛”姓。“血”字的出现还预示了宝钗最后可能是因难产而死的结局,因为书中第四回中对薛家有“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评句,“好大雪”可能与大出血有关。
再四句: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以上诗句是暗隐元春、探春和惜春。“杜鹃无语正黄昏”中的“杜鹃”
暗指传说中的蜀国国王望帝(死后化为杜鹃),这一句暗指元春渐渐不被宠幸。“归去掩重门”和“怪奴底事倍伤神”体现了元春省亲归去,幽居内宫的孤独情景。“青灯照壁”“忽至”“至又无言”正合了惜春“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判词。“恼忽去”“去不闻”暗示着探春的远嫁。
后面几句: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此十句均为总结语。
由于前十六句中,中间八句寓花,前后八句寓鸟,就不难理解“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之中,“花魂”与“鸟魂”、“鸟”与“花”以及“生双翼”与“随花飞”之间的对比含义。最后七句是对十二钗结局的总结,表达了作者对“薄命司”中所列女子命运的哀婉和痛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