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 牟晓容
陶行知说过这样一句话:先要把自己变成儿童,才能成为儿童的先生。起初觉得这句话好笑,怎么成了儿童教儿童呢?直到我遇到了他,初2005级(2)班的学生小晨。
我在八年级时接手这个班,刚开始觉得他们活跃有余,上课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气氛顿时让我心头一热,问题一出,还没等到你请,学生便毛遂自荐,虽然不符合上课的程序,但民主的课堂不就是这样吗?因此心里美滋滋的,心想这样活泼可爱的学生,到考场上也会毫不逊色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可是第一次单元考试,小晨让我傻了眼。
在考试中,别的同学都埋头做题,唯有他,两手捧着脸呆呆地望着黑板,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在我的催促下,他不再呆望着了,可过了一会儿还是不见其做题的动静,问其原因说忘带笔了。我赶快到处给他借笔,笔借好了,相信他要抓紧剩下的时间开始答题了,谁知他又说桌子坏了,不能在上面写字。没办法,只好叫他到讲台上用讲桌了。可麻烦的他又说肚子疼要上厕所。结果到我收卷时,他的试卷上只留下了两个大字——小晨,特别醒目,特别刺眼,似乎那名字也在说,我就是不做,你要把我怎么样?
我想他这不是明摆着跟我过不去吗,现在就让他为所欲为,那还得了。因此没有心情吃午饭的我准备严厉地斥责他,杀杀他的锐气,看以后还敢不敢和我装怪。于是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看着这个比我都高出一个头的男生,看着他桀骜不驯的样子,我心里的那股怒火就烧得更旺了,简直难以忍受,一番令我快意的斥责,我心里舒服了,他嚎啕大哭了。接下来我认为可以风平浪静了,可谁知他干脆来个更绝的,无论你上课讲的口若悬河还是婉转悠扬,声声不入他的耳,他趴在桌上睡大觉,叫醒了又趴下,趴下又叫起来,搅得你上课的好心情全都跑光了,我纳闷了。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他这么做的原因就因为有一次上课我看见他举手却没有让他回答问题,为这事他在跟我怄气呢?我想就为这事!这么大一个男生!至于么!这个理由我实在是难以接受,也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觉得一定还有其他原因,别无他法,我只好到班主任严老师那里去寻找帮助。从班主任那里我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别看小晨读八年级已经16岁,身高175cm,可心理年龄却只有9岁,再加上心理特别脆弱,还有点叛逆。这下我意识到自己的处理方式简单而又武断了。而陈安福教授写的《课堂教学管理心理》一书中说到:教师运用批评、训斥的方式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感,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事实证明的确如此!那怎样才能解开这个结呢?
仔细分析我认为症结在于我没有和他站在同一层面思考问题,尤其是一个心理年龄只有九岁的学生,所以我认为应俯下身来去倾听他的心灵之声。用一颗真心去热爱、尊重他,成为他的知心朋友,走近他的世界去了解他。
首先,我找他谈心,在这次心与心的交流中,我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在我向他说对不起的时候,我见他眼中有一种复杂的神情,当时我没来得及仔细地去读它。在打开了彼此的心结后,我进行了我的第二步:逐渐走进他的世界。可是从哪里入手呢?经过我几天的观察,我发现他每天放学后总要去打一会儿乒乓球。这似乎是他的一大爱好。呵!有办法了,就从这里开始。我原本也是一个乒乓球的爱好者,所以我以切磋球技为由,每天都要和他一起打乒乓球,并且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还有意地与他聊天、话家常。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逐渐信任我了,愿意向我倾吐自己的心事,我知道他的心扉已打开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进行了我的第三步:那就是在课堂上找各种机会鼓励他,表扬他,让他重树上语文课的信心。一个月后,我第一次上学校公开课,他频频举手回答问题,那一刻我开心地笑了。课后,有老师问那个男生是不是你们班的语文尖子生?我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了。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变小了,和9岁的小晨一样大。尽管这个学生由于基础各方面的原因后来并没有取得好成绩。但是在他上高中后,远远地看见我的身影,就要响亮地叫一声:牟老师好!那声音是那么的清脆,那么的响亮,那么的“可爱”。我想对我而言还有什么比这个礼物更好呢?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遇到了许许多多个“小晨”,他们有个共同的特征:个子高大,性格叛逆。恰恰是这种学生让我们头疼,觉得厌烦,而许多老师和我一样选用了一种教学理念:采用“高压”政策,也不约而同地相信“严师出高徒”的道理。我们的老师因此被碰得“鼻青脸肿”,也感到束手无策。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学生的生理年龄不等于心理年龄。在我们看似高大、成熟的学生背后隐藏着一颗脆弱、幼稚的心;一颗缺少细微关爱的心;一颗没有被真情打动的心;一颗没有被真爱感动的心。在硬碰硬的对立之后,他们想说:“老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切地感受到:
1.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知己,应俯下身去听听学生的心灵之声,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寻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
2.教师应做学生的榜样、典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用真诚去爱护他们,学生耳濡目染,也会把这种爱心传递下去,去爱同学,爱老师,爱社会!
让我们透过现象走进学生的世界,用我们的真情感动学生的真情,用我们的真爱感动学生的真爱。走进学生的世界吧!走进学生的世界,坚冰融化;走进学生的世界,春暖花开。让学生在理解中笑得更加灿烂,走得更加轻快!
参考文献
1.陈安福.课堂教学管理心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