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怎么能让学生知错能改,更好地成长起来呢?我想,正确地运用批评的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班主任面对差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和学生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只有正确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才能使批评产生效果。
在批评教育时,我们不仅要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更要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可以避免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直接交锋,学生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
例如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曾经,我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
某天下雨的晚上,我刚冒雨回到家,我班小彬家长来电话了,说他孩子现在宿舍怎么也不肯去上夜自修,并且吵着要回家,不想念书了,希望我能去看看她。到底怎么回事呢?无奈,我只好又回到学校。一路上,我想着要怎么批评这个学生的任性,害得我下班后还要雨里来雨里去的。到了教室,果然,这个学生还没来上晚自习,我想批评要掌握事实,才能有的放矢。于是,我先去向小彬的室友了解情况。结果室友也不明白为什么平日乖巧懂事的小彬,会突然这样呢?只知道她还在宿舍里哭。我只好又奔到宿舍,此时的我,已经冷静多了,学生一句“平日乖巧懂事”提醒了我。小彬确实不是一个让人操心的女生,也很少说话。一般来说,批评女生我总会尽可能顾及到她们的面子,女生脸皮薄,万一弄得不好,就更能让她们“记恨”你,那么以后不仅是对她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我的工作都是不利的。
来到宿舍,小彬还在抽泣,非常伤心难过的样子。我没有再就不请假擅自不去上晚自习而批评她,而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为什么不想读书?在我再三追问下,她终于告诉我“成绩总是考最后一名,再念下去有什么用?还不如到职中去念一门什么专业,学一门什么技术特长。”听了她的话,我突然想到,再过几天,就要期中考试了,可能她是有点考前焦虑所引起的厌学症。意识到这一点,我就打算采用迂回批评输导法。
我用我的学习经历,告诉她,学习确实是个苦差事。曾经我因为数学不好,也一度想放弃,但最终我挺了下来,谁能坚持到最后,谁才可能是赢家。所以,我胜利了,如愿考上大学。我又讲了很多名人成功的例子,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多少次,但从没气馁。引导她认识到“回头”的可行性,从而坚定她改变错误思想的决心。同时,我又帮她分析了她目前的学习状况和总体形势:“没有尝试,你怎么知道这次你又会考最后一名呢?其实这次刚文理分班,你只是数学不好,拉你后腿了,现在你在文科班,你的优势还是有的,只要把握好语文、英语,就可以了,还是能和别人拼一拼的。”讲到这里,小彬已经停止了哭泣,好像在重新思考这件事了。
这时,我就没有再围绕这件事讲下去了,只是对她说:“老师今天帮你去向值班老师请假,允许你在宿舍,不去上晚自习。但你要答应老师一定要好好考虑退学与否的事,这也可以说是你的人生的转折点,不能马虎,一定要对你自己负责。如果你现在不能答应我,那老师本着对自己学生负责的态度,只能饿着肚子在宿舍里陪你,或者让你父母连夜赶来,你看怎么样?”小彬郑重答应我她会好好考虑的。此时,我看她的情绪稳定了,于是就事论事地批评她擅自不上晚自习,让老师担心,家长操心的不明智的行为。让她以后要注意,不能什么事都随心所欲。
第二天,小彬的情绪明显好多了,之后,我时刻关注她,并和家长配合,一起给她帮助和鼓励,终于让她走出了低谷。现在她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由原来班上的垫底生到现在的中游生,并且还在不断提升。
批评,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是通过言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古人把“忠言”与“苦药”等同,足见批评的话确实不中听。批评得当,一生受用;批评不当,则毁其一生。所以,我认为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正确使用批评方式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陈安福.中学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丁锦宏.走进教育大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