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76800000040

第40章 叱咤风云的政坛名角(2)

虽然托洛茨基的遗书中有自夸的成分,但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基本切合实际的。他不仅是一个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虽然他一生中犯过不少错误,但在他的坎坷一生中,他的功绩不可否认。

伊利·科恩——间谍中的佼佼者

摩萨德是以色列中央情报和特殊使命局的别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情报机构之一。伊利·科恩是摩萨德优秀谍报人员的杰出代表,被称为无可匹敌的情报专家,享有“东方佐尔格”的美誉。他以阿拉伯大亨的身份只身潜入叙利亚,广泛结识军政要员,出入于政府首脑机关,窃取了大量绝密的政治、军事情报。

科恩1924年出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并在那儿一直生活到32岁,才移居以色列。他从小就被培养成一个虔诚地信奉犹太教的孩子,曾梦想当一名传教士。同当时在埃及的大部分犹太青年一样,科恩也很快卷入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政治活动,但他比别人走得更远,他加入了一个非法的犹太人地下组织。科恩第一次去以色列,就是那个地下组织派他去的。

1957年科恩来到以色列。他最初在国防部当译员,负责翻译以色列的大政方针。

1962年夏天,科恩接到了让他回以色列的命令。他从大马士革起飞,途经苏黎世、慕尼黑回到以色列。在以色列情报局,科恩草拟出一个又一个的报告,详细地记录了他所了解的有关叙利亚政治、经济局势和军事力量方面的情况。

上司告诉他,除了继续搜集政治、军事方面的情报外,获取叙利亚人有关乔登河的河道改道计划也是一项主要任务。据说叙利亚政府计划使乔登河的水从加利利海改道,转引向南部。这一计划使以色列感到烦恼,因为以色列为了改造本国沙漠,制定了一项从加利利海引水的庞大计划,到目前为止,该计划已花费了2500亿。如果叙利亚引乔登河上游水的改道计划成功,那么加利利海水位就会下降,以色列将会遭到沉重的打击。

1962年7月底,科恩回到大马士革。为庆祝自己返回大马士革,他在寓所举行了一次宴会,他所有的叙利亚朋友都到场了。在这次宴会上,他结识了年仅32岁的叙利亚国家广播出版局局长乔治·塞夫。塞夫是个性情活泼的小伙子,通晓好几种欧洲语言。他很高兴能结识科恩。塞夫谈论起他的工作,并夸耀地说:“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新闻界,我必须参加一切官方会议,不管政府的哪个部门我都可以随便出入,在各位部长面前都很得宠。”他很快就在市中心的阿布鲁马纳区找到了一套十分雅致的公寓,正好对着叙利亚武装部队总参谋部。他非常清楚周围许多邻居肯定都是叙利亚的军官,同时,许多经销处、银行和工业公司的总部和一些大使馆也设在这里,住在这里不会引起怀疑。

一切安排妥帖之后,他就架起了无线电发报机。他把发报机巧妙地隐藏在看上去像是做饭用的混频炉里,天线固定在电视机和收音机天线林立的房顶之上,拉进屋内,就像接在他的自动剃须刀上的一根长长的电线。

几天后,他在门前挂出了“进出口贸易公司——塔贝斯”的字样。他那温文尔雅的举止和适度的爱国主义表现,使他很快获得了在大马上革和他相遇的人的同情和友谊。他为以色列情报机关作贡献的时机很快成熟。

尽管边境上的局势仍然紧张,但科恩还是忙着办理进出口的业务,这样使他所扮演的角色更为可信。他已和大马士革的一些制造商和经营商接触,并小心谨慎地告诉他们,他和欧洲的一个实力雄厚的进出口公司有联系。他经营的品种有桌子、古董、珠宝、各种皮革制品和各种地方产的艺术品。按照他的观点,这些物品在欧洲有较好的市场。科恩和他的欧洲贸易伙伴的总代理人,也就是他的朋友“常驻理事”塞林杰之间频繁进行信件交往。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科恩把搜集到的各种情报,甚至缩微胶片转交给以色列情报局,使特拉维夫对叙利亚的政局了如指掌。1965年1月,叙利亚反间谍机关在“苏联技术专家”的帮助下当场将其抓获。

1965年3月7日,以色列反间谍机关在海法逮捕了为叙利亚搞谍报活动的5名叙利亚特工。以色列立即提出用他们5人再加上前些时候被逮捕的一名叙利亚间谍来换取科恩。叙利亚对此建议未做任何回答。1965年5月,叙利亚当局对科恩以绞刑处决。

科恩死后,在以色列秘密情报部门科恩的卷宗里已装满了他提供的各种情报,其中的大部分送给了驻守叙以边界的以色列部队。一年后,即1966年,以色列和阿拉伯人进行的那场著名的现代战争中,凭借科恩提供的情报,以色列军队所向披靡,向戈兰高地发起猛攻时,仅在几小时之内就占领了那个被视为坚不可摧的堡垒。正是由于科恩的详尽报道才使这次进攻取得成功。在以色列人的心目中科恩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马德琳·奥尔布莱特——美国历史上首位女国务卿

世界重要的外交场合活跃着一位身材矮小、身着红裙的女性,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美国200多年历史上出现的首位女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莱特。

1937年5月15日,奥尔布莱特出生在前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一个外交官家庭,本名为玛丽娜亚·科贝尔。在她两岁时,纳粹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为了躲避纳粹统治,科贝尔被派驻捷克斯洛伐克驻贝尔格莱德使馆。l948年,奥尔布莱特又跟随父母离开祖国,移居美国。由于奥尔布莱特在英国呆过几年,因此她去了美国之后,不到一年就成了个发音纯正地道的美国人。也正因为她童年时在几个国家之间奔波,奥尔布莱特除了会母语捷克语和英语外,还通晓法语、波兰语、俄语,并能说一些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

长大后,奥尔布莱特与国际政治结下不解之缘,这与她父亲科贝尔对她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奥尔布莱特小的时候,常有一些父亲的学生到她家做客,与父亲分析国际形势,谈论外交政策。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奥尔赖特对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产生了浓厚兴趣。

中学毕业后,奥尔布莱特先拿着奖学金进入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学院。在求学的同时,她还担任了校报的编辑,这为她以后驾轻就熟地与新闻界打交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奥尔布莱特在韦尔斯利学院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一位报业大亨的继承人约瑟夫·奥尔布莱特。两人结婚后,马德琳·奥尔布莱特生了三个女儿,并在家中照看孩子。她在家中照看三个孩子的同时,还刻苦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关系博士学位。为此,她付出的努力是极其艰辛的:每天清晨4点半,就得起床读书。她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博士学业。

这番经历,自然磨练了她的意志,增强了她的抗挫能力,用她自己的话说:当拿到博士学位后,她已感觉自己“不再是家庭主妇玛德琳”,而是“奥尔布莱特博士”。

平静的日子中,奥尔布莱特经历了婚姻上的挫折。1982年,她的丈夫约瑟夫突然宣布离婚。奥尔布莱特对丈夫的这一决定深感吃惊,她没有丝毫思想准备,但她也能理解其中的缘由,因而毫无怨言。前几年她不顾丈夫的劝阻坚持要学俄语,虽然受到了卡特政府的重用,却疏忽了对丈夫和家庭的关心。但多年后,她义愤填膺地说:“是我的事业导致了婚姻的失败吗?我经常这样问自己。我痛恨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渴望有自己事业的女性来说,这个问题是一种侮辱。”

丈夫最终和另一个女人走了,给她留下的是3个女儿、在乔治敦的一栋豪华住宅和一大笔钱。等孩子们长大、离开家后,一直没有再婚的奥尔布莱特更加积极地参与民主党的活动,成了民主党智囊团中的活跃人物。

她担任过前副总统活尔特·蒙代尔、迈克尔·杜卡斯基竞选总统时的外交政策顾问。但最为重要的是结识了当时的阿肯色州州长比尔·克林顿。克林顿日后的崛起,给奥尔布莱特带来了仕途的辉煌。在里根和布什当政的那段时间里,奥尔布莱特的家成了民主党人士的聚集地。但奥尔布莱特那时与克林顿并不相识,直到1992年春天在民主党州长联合会的年度晚宴上由人介绍才相互认识。两人性情相投、交谈融洽。

后来,奥尔赖特成了克林顿组建内阁的毋庸置疑的候选人。克林顿上台后奥尔布莱特被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从担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开始,奥尔布莱特便竭力推行美国的全球战略,在联合国中以老大的姿态自居。

在成为国务卿后,她将美国的外交活动演绎得有声有色。她来到中国参加贸易最惠国谈判;以美国政府高级官员身份访问朝鲜,打破美朝高层从不来往的僵局;参与美伊谈判,并制订美国对非洲的新政策。要知道这些国际活动,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是要花大力气才能完成的,没有异于常人的能力是不可能做到这一切的。

也许奥尔布赖特可作为现代女性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最高级别的政治代表。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但她曾说过的那句话却似乎又能印证这一点:“我痛恨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渴望有自己事业的女性来说,这个问题是一种侮辱。”她的脾气和魄力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在政坛外交的生涯中,奥尔布赖特也是出了名的烈性子,在与各国政要交往时她常常出言不逊,说一不二,充满攻击性和挑衅性的言辞时常脱口而出,人们因而都戏称她为美国政坛上的“铁娘子”。

伊扎克·拉宾——捍卫和平的斗士

伊扎克·拉宾于1922年出生在一个犹太复国主义家庭。他的父母刚从俄罗斯移民至以色列的圣城耶路撒冷。以色列位于地中海东岸,是一片古老而充满动乱和战争的土地,阿拉伯人曾将这片土地上的国家叫做巴勒斯坦,犹太人则把它称作迦南。就在同年的7月24日,这片土地被从国际联盟手中转交到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由英国人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拉宾平静的生活被打破。1941年,他加入了犹太人帕尔玛赫(希伯莱语Palmach,意为突击队),成为一名突击队员。1947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时,26岁的拉宾已成为帕尔玛赫上校旅长。他曾奉命率部打通从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交通线,在这场战役中,他非凡的战斗能力和指挥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立下显赫战功,从而被提拔,并于战后作为以色列军事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罗得岛举行的停战谈判。

此后,他凭着自己的才智在以色列国防军中步步高升。1950至1952年间,他被委以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的职务;1953到1954年,被迫离职,赴英国坎伯雷参谋学院进修。回国后则又调任总参谋部军训部长,军衔晋升为少将;1956至1959年任北部军区司令;1959年返回总参谋部后,升任作战局局长和副总参谋长;1964年终于升任为总参谋长。就是在总参谋长这一职位上,拉宾个人的军事生涯与以色列国防军都进入了辉煌的鼎盛时期。

同类推荐
  • 管别人先要理自己

    管别人先要理自己

    本书通过书中的趣味实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入了解管人先管己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在操作中必须注意的细节,启发人们如何让最头疼的管人问题变成一件易事、一件趣事。
  • 我的人生“狠”字当头

    我的人生“狠”字当头

    他是能源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毫无疑问,他将改写未来的全球能源版图,甚至,全球政治版图。每逢石油价格动荡,他是全球媒体第一个要找的人。每一次石油价格震荡,他都被无数媒体指为“搅动石油产业血雨腥风的幕后黑手”。但他在能源领域半个世纪的关注和近乎神;他的原油及石油股票价格预测,使他收获了“油神”、“黑金巨子”的称号。
  • 货币战争全集

    货币战争全集

    相信人们应该不会忘记1997年的那场亚洲金融危机。这次的怂恿者却是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依靠个人的天才金融才能和经济实力玩弄亚洲各国的货币之战。玩火者,必自焚。2008年,一贯纵火的美国却把自己玩进去了。美国放纵的金融管制和所谓的“金融创新”始料未及地把自己的金融体系点燃。把本国的经济基础推向了危险边缘。也正因为世界是“平”的,燃起于美国的金融之火迅速蔓延到整个世界。世界各国各怀私利,或忙于自救,或忙于借机争取世界经济地位和话语权,甚至忙于储备新一轮货币战争的资本和资源。欧元想借机扩大影响,超过美元成为新的国际货币霸主,英镑老丽不死仍希望着借机复原曾经的辉煌。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实务手册(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实务手册(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高度概括与总结人力资源知识的引领之书,为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者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内容包括各项政策与法规,各地方有关用工与退工,福利与医保,养老与保险等规定。
  • 李世民管理日志

    李世民管理日志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魏徵、王硅、房玄龄、杜如晦等一班名臣贤士的“老板”,是如何知人善用、运用团队力量共同奠定“贞观之治”的盛世之基?面对百废……
热门推荐
  • 优唯的末世之吻

    优唯的末世之吻

    3023年地球轨道偏转,太阳辐射加强,地表环境不再适合人类生活,秋离建筑的地下之城成了人们最后的乐土
  • 旧林不识落叶归

    旧林不识落叶归

    青春年少的时期,一场小小的赌约,渐渐暗生的情愫。在这场赌约中一个人懵懂,一个人带有目的。林若宿:不知道从何时起,有这样一个人渐渐融进了我的世界,让我的世界春暖花开,阳光普照。可最后他的离开让我的世界塌陷,再无花海。叶泽涛:为了一场赌约筹码,我就像一个捕猎者,设下温暖的陷阱,只为了捕一目标。相处了八年的朋友离去,表白之人的拒绝,他们都渐行渐远,而她该怎么办?
  • 汝不见落樱满天

    汝不见落樱满天

    观看本文请自备纸巾“如果我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我宁愿死在那个雨夜,也不愿遇见他。”——夏然“如果我知道自己错了就停手,你是不是就会回到我身边了?”——傅修夜一个大雨磅礴的夜晚,少女脚步慌张的向前跑着:“救命,救命!”她抓住前面那个男人的衣袖:“先生,求你救救我!我可以报答你的!”男人把她抱进怀里,神色莫晦:“好。”...
  • 休掉滥情夫君:侯门嫡女

    休掉滥情夫君:侯门嫡女

    痴慕的夫君跟疼爱的妹妹竟然纠缠一处,而她,被一纸休书赶出家门。倘若人生得以重来,她绝不要做任人摆布的木偶,曾经折辱她的人,曾经弃她如敝履的男人,欠她的她都要一一讨还。此生此世,她绝对要亲手握住幸福,将敌人踩在脚底!
  • 老玩童

    老玩童

    时空村的人除了物质身外还有灵性层面,也就是地球人口中所谓的——神。你永远不知道一个物理女生脑袋里装着什么神秘的东西。
  • 重生凤黎造马甲

    重生凤黎造马甲

    凤黎在自家门口玩耍,被同龄的小伙伴不小撞到,由于伤口较小,家人及时处理,晚上凤黎早早就睡,只是一梦几世,修得几世本领,醒来后处处扮猪吃老虎,琴棋书画、没有家世,行自己打造,可是这个男人是谁,处处维护我,是我平时太宅了?还是表现太弱了?知道诸多马甲被发现,男人一脸腹黑,我都不用上班了,有老婆养,老大你的脸呢?。。。。
  • 地域景观之迹

    地域景观之迹

    地域景观之迹本书编写精良、引人遐思,是一套开拓眼界、促人思索的好书。
  • 全职吸血鬼猎人

    全职吸血鬼猎人

    一觉醒来世界都变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战争却越来越多
  • 巴别之歌

    巴别之歌

    据说在远古时代人类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人们由西向东迁移来到示拿,见一平原。他们要在那里建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可以通天。当时认为天是上帝的居所,他们造塔的计划触怒了上帝。正当他们建造的时候,上帝从天上下来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他们彼此语言不通。从此他们分散在各地,停止了建城和建塔的工作。那座城叫巴别,意为混乱嘈杂。(故事出自《旧约·创世记》第11章)
  • 生

    “我”从军医大学毕业,想着以成绩和实习表现,一定能分配到某个大军区的总院,走上一条越来越宽的路。结果现实给“我”开了个彻彻底底的玩笑……这是一篇贴近生活,细腻生动,充满艺术真实的短篇小说,描绘的是人心的巨变,主题是道德的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