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准备同意举行军事会谈,可在双方同意的任何地方举行。”
7月23日,英法政府正式同意了苏联开始军事谈判的要求。
可以看出,英法已经满足了苏联提出的所有条件,而苏联没有满足英法的任何一条要求。
这样,由于英法的不断努力,三国最终于7月24日草签了政治协定。该政治协定规定:“该协议应在缔结一项军事条约后方能生效。协议规定,在芬兰、波罗的海国家、波兰、比利时、罗马尼亚、希腊和土耳其受到直接或间接侵略的情况下提供充分的支持。”这一协定表明:苏联提出的一切政治要求都以符合苏联的愿望得到了最终解决。这是三国政治谈判的重大成果。
然而,以往人们往往笼统地谈论英法苏三国谈判失败的问题。实际上,这种说法至少是不准确的。因为,英法苏政治谈判事实上已经取得了成功。失败的只是军事谈判。不知什么原因,在笔者所见到的历史着作中,几乎没有提到英法苏签署了政治协定的事,这是令人奇怪的。
二、苏联设障,军事谈判泡了汤
军事谈判伊始,苏联就设置了一个几乎是无法克服的障碍——苏联要求英法劝说波兰,在德国发动进攻时,苏联军队有权通过波兰领土打击德国。其实,波兰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与苏联连在一起的立场早就是众所周知的。早在英法苏谈判的酝酿阶段,波兰就拒绝参加拟议中的英法苏波四国宣言。“波兰政府坚持自己的立场,决不参加同一个强邻去反对另一个强邻的任何协定,即既不同德国一起反对苏联,也不同苏联一起反对德国”。1939年5月11日,波兰又拒绝苏联关于在波兰受到侵略时给予军事援助的建议。
苏联的要求虽然很让英法为难,但是英法还是尽其所能,对波兰施加了压力。
法国在8月15日和17日,两次与波兰政府讨论苏军过境问题。在没有得到波兰政府同意的情况下,法国政府准备单方面接受苏联政府的要求。
英国政府在得到波兰政府可能拒绝苏联的要求后表示非常失望,并对英法苏谈判失败的后果作了正确的预测。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1939年8月20日)指出:“如果波兰政府的最后答复令人失望,那么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局势。……如果答复是否定性的,会谈可能会彻底破裂,而大不列颠与法国试图同苏联达成某项协定也将宣告失败。我相信,这种失败必将促使希特勒先生采取战争手段。这样,波兰将首先受到攻击。另一方面,我完全相信,与苏联达成某种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协议,估计将会制止希特勒发动战争。……我完全理解允许苏联军队驻扎在波兰领土上的不利和风险。但是,这些风险较之由于没有苏联的援助而毁灭波兰独立的危险来说,还是可取的,尽管苏联的援助是不受欢迎的。要避免接受这种援助,实际上最好的办法就是促成一项英法苏三国协定,同意制定在必要时给予这种援助的详细方案。”
波兰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既不敢与苏德为友,更不敢与苏德为敌,所以,只好采取“等距离”外交。
波兰非常清楚“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历史上俄国对波兰三次瓜分的惨剧、1920年苏俄军队兵临华沙城下的痛苦记忆,自然使波兰人刻骨铭心。波兰自然不会同意苏联的要求。当波兰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后,苏联便借口英法没有说服波兰而在8月21日宣布无限期休会。与英法谈判的大门从此关上。人们不应该忘记:也就是在21日,斯大林亲自致电希特勒,欢迎德国外长在23日到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英法并不十分清楚苏联的用意。在22日,法国军事代表团团长杜芒克还对苏军事代表团团长声明,他已接到本国政府对“主要的重大问题”的肯定回答,并授权“签订军事协定”。然而,一切努力已经无效,苏联已经毫无谈判的意思。
谈到英法苏三国谈判失败的原因,不能不谈谈苏德谈判成功的原因。
在苏联与英法谈判的同时,希特勒不断对苏联暗送秋波,极力离间苏联与英法的关系,希特勒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英法苏三国结盟。而苏联与英法的谈判也只不过是对德国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苏联提出苏联军队经过波兰领土的问题,只不过是拖延时间的一种战术。希特勒说得很分明:“我深信,斯大林根本不可能考虑英国的建议。俄国对维持波兰的存在并不感兴趣。……”所以,在1939年7月下旬以后苏德关系迅速升温。
8月2日,德国正式向苏联表示,苏德之间“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不存在什么我们两国之间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同俄国就波兰的命运达成谅解。”
苏联对德国的举动很快作出积极的反应。8月12日(也就是苏联与英法开始军事谈判的日子),苏联通知德国,同意就过去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经济关系、波兰问题和旧的德苏政治条约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建议以莫斯科为谈判地点。
接着,8月19日,德苏经济协定便在柏林签字。
8月20日,希特勒亲自致电斯大林,要求斯大林在星期二(8月22日),最迟在星期三(8月23日),接见他的外交部长。
8月21日(也就是在这一天,苏联宣布与英法的谈判无限期休会,实际上永久地关闭了谈判之门)。斯大林复电希特勒:苏联政府同意冯·里宾特洛甫先生在8月23日到达莫斯科。8月23日,里宾特洛甫到达莫斯科,随即与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举行会谈。当晚,德苏之间便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欧洲历史上最具有灾难性的文件之一”,正是“这个条约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人们不应该忘记的是,正是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当天,作为苏联代表团团长的伏罗希洛夫“竟去打野鸭了,把英法的代表团蒙在鼓里,丢在一边空等着。”
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苏德之间还签署了一个划分势力范围、决定了波罗的海国家、波兰等国命运的秘密附属议定书。
从上述事实中,不带偏见的人们不难看出:苏联与英法的谈判持续4个多月,最终因为苏联在军事谈判中设置障碍而失败。而同时,苏联与德国两个长期敌对的国家,居然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与从经济到政治关系的全面正常化——这在国际关系史中都是少有先例的。
其实,英法苏谈判失败和苏德迅速友好的真正秘密在于:
第一,苏联不愿与德国开战。苏联过高地估计了与英法在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与对立,而忽略了与英法在反对德国、维护三国共同的安全利益上的一致性,因而对英法外交政策的变化缺乏应有的认识。的确,在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前,英法对德国推行了绥靖政策。但是,在慕尼黑协定后,英法便逐渐走上了对德强硬的道路。然而,苏联对英法外交政策的变化却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苏联领导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时时刻刻都想消灭社会主义的苏联,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英法和纳粹德国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在苏联看来,与英法达成协议,就等于帮助了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与其与英法达成协议,还不如让英法与德国发生冲突,让他们在互相残杀中彼此削弱,苏联可以坐收渔人之利。苏联的世界革命理想就可以得以实现。如果说苏联与英法在意识形态上有冲突是事实的话,那么在德国对英法苏三国构成共同威胁的情况下,意识形态的冲突自然应该让位于维护共同的安全利益。遗憾的是,苏联领导人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依然坚持意识形态第一的原则,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缺乏远见的、短视的行为。
第二,苏联没有能力与德国开战。苏联虽然看起来算得上是一个大国,但其实质上比较虚弱。虽然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使得整个苏联人心惶惶,许多优秀的人才都死于大清洗中。特别是,大清洗对苏联军事力量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许多杰出的元帅、将军、武器制造专家、军事战略专家都死于非命。苏联的作战能力被大大削弱。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自然不敢与德国开战。联系到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一溃千里的事实,人们不难得出结论:在1939年,苏联完全不具备与德国开战的能力。
第三,德国开出的条件比英法开出的条件对苏联更具吸引力,与德形成妥协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原来,苏联与英法谈判只不过是做做姿态而已,苏联只不过是把与英法的谈判作为向德国要价的一个筹码。无论英法对苏联作出多么大的让步,苏联得到的东西都不如从德国得到的多。苏联与英法签订了条约,不可避免地有与德国发生战争的可能。如果苏联选择了英法,实际上就等于选择了战争。相反,如果苏联选择了德国,起码可以获得双重的好处:其一,避免战争,哪怕是暂时避免战争。因此,苏联的考虑也许更为实在:与英法谈判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是为了反对德国。反过来说,只要谁能提供安全保证(哪怕是暂时的),与谁谈判都一样。与其同英法进行谈判,还不如与自己最危险的敌人——德国达成协议来得快捷方便。其次,纳粹德国把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广大地区作为“贡品”奉送给苏联,这样厚重的“礼品”是英法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提供的。所以,苏联很自然抛弃了英法而选择了与德国妥协。对此,德国看得一清二楚。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早在5月25日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苏联对谈判的态度:“当力量和利益的天平明显地往上翘时,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诱使苏维埃俄国在英国包围政策的游戏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我们还认为,不管缔结怎样的条约,英国都不能向苏维埃俄国提供真正有价值的酬报。”
英法苏三国谈判的失败,是进步人类的重大损失。本来如果三国联合行动,希特勒就会大伤脑筋。但是,苏联作为一个大国不但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反而与纳粹德国实行和解,鼓励、纵容纳粹德国,这就使人类的灾难未能避免。而正是苏联的这种在当时看来获得过暂时利益的政策,分裂了反法西斯阵线,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来,苏联也自食其果,差点弄到亡国的地步,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原载《湘潭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
蒋华志:男,1963年生,1989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