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先进文化观探析
周世良
人们在向前走的时候,总要不断回头去看;在进行现实活动的同时,必然要反思过去。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结毛泽东在中国文化处于重大转折时期,对新文化探索的宝贵经验,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析。
一、毛泽东的先进文化观
毛泽东青年时候就开始探索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道路。“五四”运动中,他和蔡和森、萧子升等人组建“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提倡新思想、新文化。1919年7月,他又成立“健学会”,提出该会的宗旨是“研究及传播最新学术”。而在1920年,毛泽东则创办“文化书社”,大力发展新文化,使人们“思想得到了进步,因而产生一种新文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在调查湖南农民运动后,赞成“农民的文化运动”。在中央苏区,他十分重视苏区文化建设,创设列宁小学,进一步思考了先进文化的建设问题,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着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全新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开始探索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道路。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他指出:“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表现出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毛泽东的先进文化观,主要内涵是:
1.科学地阐明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作用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段话有三层含义:第一,经济是基础,政治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政治是经济的表现,制约着文化的发展。第三,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以后毛泽东又再次指出:“经济是政治军事的基础,政治军事是上层建筑。……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这样,毛泽东就科学地阐明了文化的上层建筑性质和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2.准确地概括了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对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作出了准确概括,他指出中国先进文化的特征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首先,先进文化是民族的。毛泽东认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民族性,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从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方面看“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二是从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别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点,中国新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毛泽东强调中国新文化应当保持民族性,他说:“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的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1956年他又进一步阐述说:“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在政治方面是如此,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对待外来文化,毛泽东认为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像对待食物一样,经过我们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再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使之完全中国化,这样才不改变我们的民族特色。”中国新文化为何要保持民族性呢?第一,中国新文化乃中国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结晶,为中国广大人民所热爱、认同,一旦失去其民族性,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生命之花就会凋零。毛泽东以艺术为例来说明,他指出:“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古代的艺术,后人还是喜欢它。”若在中国艺术中生搬西洋的东西,人民就不喜欢。中国的艺术要发展,当然要学外国艺术中好的东西,但要民族化,即“以中国艺术为基础,吸收一些外国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造为好。”可以说任何一个民族若完全抛弃了本民族文化特点,注定会失败的。第二,外来文化必须中国化,才能发展新文化。世界各民族文化千彩纷呈,互为吸引,外来文化只有与民族文化结合,才能扎下根来,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新文化。公元8世纪高丽乐传到唐朝,与汉文化结合,成为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新艺术,不仅为唐人所推崇,而且流传千古,经久不息。20世纪初,西方各种文化思想相继输入我国,但大都停留在理论上的争论,尽管热闹一阵,但终归烟消云散。而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长盛不衰。第三,文化越民族化越能走向世界。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各种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更加密切,中华文化要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一地,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中国新文化的民族性愈浓,就愈具有吸引力,就愈能走向世界。今天,中国文化如武术、戏剧艺术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外国人喜爱,就在于它独特的民族风格。
其次,先进文化是科学的。毛泽东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这就是说,先进文化的科学性,一是要有科学思想为指导。毛泽东分析说,近代中国,无论是“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武器”,还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都抵挡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决不能以这些过时的文化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唯一出路。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科学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清理古代文化遗产要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三是主张客观真理,反对一切封建迷信,反对一切愚昧落后的东西。
再次,先进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毛泽东说中国新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艺术作品要有内容,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大众的要求。”从这可知,中国先进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毛泽东很早就开始大众的文化追求,青年时代,他就不满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舞台上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形象,却没有反映农民的内容。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他认为“失学之国民多为社会之中坚”,支持开办“夜学”,从事文化普及尝试。“五四”时期,他又主张“民众的大联合”,将文化与广大农民联系起来。在大革命中,他看到农村农民文化运动的兴起,大加称赞:“农民运动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不久的时间内,全省当有几万所学校在乡村中涌现出来,不若知识阶级和所谓‘教育农’者流,空唤‘普及教育’,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1934年1月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他又指出苏维埃教育总方针“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有文明幸福的人”,苏维埃政府应“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又推行简化汉字工作,便于广大人民掌握文化知识。总之,毛泽东认为,只有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认同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
3.提出了建设先进文化的原则、方针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探索建设先进文化的原则、方针,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充分地总结了过去的实践经验,明确地提出了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正确原则、方针。
其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如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呢?毛泽东指出了近代中国出现的“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两种观点的错误,提出了“古为今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怎样承继历史文化遗产呢?毛泽东提出把历史文化遗产区分为“精华”和“糟粕”,要去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他具体阐述说:“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糟粕,吸收其民主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呢?毛泽东提出了“洋为中用”的观点。他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不但当前的社会主义和新民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怎样吸收外来文化呢?毛泽东认为正确的方法:一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外来文化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是一概照搬生吞下去。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一封信中写道:“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也。”毛泽东后来又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
其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毛泽东说,“百花齐放”就是“艺术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而“百家争鸣”则是“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为什么要推行“双百”方针呢?毛泽东在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双百”方针,吸取了中外历史上科学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是一条符合中国新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
4.阐述了先进文化的宗旨
毛泽东认为艺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一文中他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情,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这里,毛泽东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宗旨。抗战时期,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毛泽东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说:“人生一世就是专门为工农兵,死的时候如果作祭文也是这样作就好了。”而“为人民服务”之所以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宗旨:一是由我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一切工作的指针;二是由于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创造了文化艺术,文化艺术应当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人民是文化艺术主人的思想,是保证文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5.展望了先进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毛泽东认真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展望了先进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他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因为“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着作,却是马克思主义的。”新中国诞生前夕,他又预言:“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1949年9月全国第一次政协开幕词中他又强调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毛泽东所展望的新文化发展方向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他为此而欢欣鼓舞。
二、毛泽东探索先进文化的全新视野
1.运用辩证唯物观指导先进文化的建设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来指导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上,他把历史文化遗产分为“精华”和“糟粕”,主张去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在对待西方文化上,他将其分为积极和消极、进步和腐朽的文化,要在分析批判基础上,学习西方积极进步的文化,坚决抵制消极腐朽的东西。在科学文化艺术领域,他认为存在是与非、曲与直的矛盾,主张通过争论来繁荣发展科学文化。这一切,正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在科学文化领域中的创造性运用,同时也是先进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