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初,省委下发《关于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全体干部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地委在关于贯彻执行省委决定的意见中指出:“党校一定要办好,这是组织干部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一种重要形式。”按照地委统一部署,党校决定从1964年5月起,对全地区区委书记和相当于这一级的廿一级以上的党员干部普遍进行一次短期轮训,这次轮训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为目的,主要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毛泽东同志的哲学着作,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着重联系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理论与改造思想相结合,提高认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轮训采取自学为主、讲课为辅的方式进行。为了提高辅导课的质量,学校专门派出了四位教员去省党校进修。他们回校后分别承担了辅导课的教学任务。在轮训期间,还学习了中央有关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配合了农村的“四清”运动。
“四清”运动全面展开后,党校的许多干部教员先后被抽调下乡或到地区运动办公室工作,校内的培训一度停顿,直到1965年底才基本恢复正常。从1965年底到1966年春,党校先后举办了两期农村支部书记训练班。参加学习的共284人,均系大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党员大队长。训练班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为纲,以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为重点,认真学习了《全党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和《反对自由主义》等毛主席着作,并选学了《党章》的有关章节。参加这两期训练的学员,94%是贫下中农出身,土改和合作化时期的老骨干较多,1957年以前入党的占到70%以上。但他们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不识字和粗识字的约有65%,记忆力和理论基础较差,学习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这两期的教学采取了以讲课和讨论为主的方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尽量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坚持活学、活用、活教,把讨论和介绍经验相结合,启发学员联系自己的工作经历,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并组织了现场参观,进行了阶级斗争形势教育。
通过学习,学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有明显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自觉性,坚定了搞好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由于当时具体的历史特点,训练中夸大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问题的严重性,宣传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这反映了当时在这个问题上认识的局限。
支部书记训练班结束不久,“文化大革命”即全面展开。随着运动逐步升级,党校的各项工作陷于瘫痪状态。培训和教学工作被迫中断。此后直到1968年天水专区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党校为止,再未恢复教学活动。
第三节教师队伍建设
1958年至1968年为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曲折前进时期,这一时期正值我国历史上的一系列政治运动高涨时期,教学活动和教师队伍建设都一度受到影响,虽然党校教师队伍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这种稳定也说明了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国内形势的影响,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1958年6月,原天水、武都两地区合并,由于这一原因,原设天水、武都两处地委党校理论班合并于天水地委党校,武都地委党校的理论教员也随之合并到天水地委党校。
1959年6月,根据地委决定,天水地委讲师团和天水地委党校合并,这一年教师队伍增至24人。教师队伍由四部分人员组成:原天水地委党校的部分理论教员,原天水地委讲师团的教员;原武都地委党校的教员,原武都地委讲师团的教员。天水地委讲师团和地委党校的合并,使党校的教学力量大为增强,杨品三、杨光、李茂京等60年代的党校骨干教员,都是在这次合并中来到党校的(杨光1959年在甘肃省委党校学习)。
但是,和这两次合并相伴随着的就是1957年的反右派、1958年的大跃进和1959年的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1957年6月,反右派运动一开始,虽然教学活动尚未完全中断,但是召开批判会和张贴大字报已经成了每天最重要的工作。这次反右派运动使一些教员被划为右派,另一些人虽然没有被划成右派,仍然遭到批判,反右派运动使党校组建不久的教师队伍濒于瓦解。不久,大规模的下乡劳动就开始了。1958年2月,党校教职工和文化班学员除几个人在校留守以外,绝大部分都下乡去参加农业劳动。当时把下乡人员分编为两个团,一个以教研室主任甄锋为团长,去了礼县;一个以校长王赞遥为团长,去了徽成县,开始了整社、冶炼等活动。这次下乡一直持续到1959年7月。
1959年7月,反右倾运动开始后,党校教师队伍再度遭受损失,9名教员和20名学员被认为有右倾错误而被迫接受劳动改造。1960年,在动员干部回乡时又有个别同志离开了教师队伍。
由于从1957年秋季开始一直到1960年底,教职工大部分时间都在下乡,结果使一些武都地委党校和武都地委讲师团的教员在合并后刚刚来到党校时,就马上参加了下乡,这样直到1961年天水、武都两地区再次分设,这些教员回到武都时,有相当一部分人还相互不熟悉,有些教员甚至还没见过面。所以,1958年、1959年、1960年三年的教师人数,只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而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1961年,只有教员16人,他们是杨品三、李茂京、杨光、刘育民、黄步祥、甄锋、赵升甲、王伦、杨希文、孟南、米如珍、李沄、李妙生、冯晨、冯质文和王林。
1962年,王兰玉、罗培模、马西和进入教师队伍。李妙生、李茂京、马西和、米如珍和刘育民五同志调离党校。
1963年,张殿伟调来党校从事教学工作。
1964年,李正平和王继舜调来党校从事教学工作。
1965年,张正文、胡中兴、杨向东调来党校,加入教师队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整个教学活动陷入瘫痪。这一年只有王海清1人加入教师队伍,从此,教师队伍一直保持到1968年10月没有大的变动(1967年孟南调走)。
60年代教师队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年龄轻。1962年,16名教师的年龄范围在26~34岁之间。但是,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程度偏低,16名教员只有1人是大学生。从专业分布而言,属于早期的“老五门”型,即专业范围只限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党建和科社五门。面对当时教师理论水平偏低的情况,党校从加强教师外出进修和校内自修入手,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1960至1966年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所有的教员都至少外出进修过一次,当时主要是在省委党校接受短期培训。在教师自修上,1960年的《中共天水地委党校培养和提高理论教员三年规划》要求:
“每个教员在60年必须学完毛选1~4卷,61年读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62年学完哲学、科学社会主义。”
“下放劳动锻炼。将全部教员分期分批下放农场、饲养场和农村,进行劳动锻炼一次。”
“每个教员每年必须写出理论性文章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