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考交纳扎尔·哈依普纳扎尔·奥什(?-1780)
诗人。曾生活在奥什城,以奥什、胡巴依都为笔名发表过许多作品,石印发行。所着《舒畅的心怀》,曾一度流行中亚,后传到鞑靼、巴什基尔地区,并成为宗教学校的课文。作品中描述了先知圣人们的生活,并提出了有关人类道德及人生的诸多哲理。他的创作堪称18世纪关于人类道德人生的典范之作。作品语言简练、思想深邃。成为18世纪乌兹别克及柯尔克孜文学的代表性作品。诗人年轻时曾游历喀什噶尔、和田、莎车、哈拉孜姆、布哈拉、奥孜等地。晚年在奥什创建一所学校,从事文化教育活动。1780年逝世。《乌兹别克文学史》第3卷称,他的名为《胡巴依都的诗集》一书收入作者151首格则勒,28首四行诗,41首短诗,3首组诗。他的诗以语言精练、优美,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而着称。其父哈依普纳扎尔曾在阿帕和卓宗教学校担任过秘书。
8.毛勒多尼亚孜
19世纪柯尔克孜族书面文学奠基人之一。1862年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在曾在喀什一所宗教学校学习,通读许多宗教及东方文学着作。作品中表述发生在费尔干纳、楚河、喀什噶尔、塔拉斯、纳伦等地历史事件的内容占很大比重。诗人以一位中亚历史变革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创作出了许多结构宏大,艺术性感染力极强的长诗《纳斯亚特(醒世警言)》。这一时期正是柯尔克孜族参与浩罕汗国的政治生活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因此,毛勒多尼亚孜在作品中对浩罕官吏的惨无人道,对大臣们的罪恶行径和人们的传统道德、民俗民风、社会状况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述,同时也歌颂了人民反抗浩罕统治的英雄业绩。毛勒多尼亚孜被称为是19世纪的一位战斗诗人,他约有360页的手稿留存于世,手稿中包括《纳斯亚特》、《达特卡伊木》、《阿凡蒂姆》、《萨纳特迪噶尔》、《克姆恰别勒》等在柯尔克孜族中间具有很大影响的长诗。毛勒多尼亚孜作为一位具有抗争精神的诗人,虽然生活在宗教氛围甚浓的环境中,但他对宗教生活并不十分热情,创作出了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语言简明、叙述真实,充满抒情和反抗意识的诗歌。
9.艾什玛特·玛买特居素普(1880-1963)
着名玛纳斯奇。乌恰县黑孜苇乡阿克布拉克村人。没有进过任何学校,从小跟着父亲玛买特居素普学习文化知识,学唱《玛纳斯》史诗。幼年时就学会《艾尔托什吐克》、《库尔曼别克》、《考交加什》、《加尼西与巴依西》、《鸟王布达依克》等多部柯尔克孜史诗、叙事诗及民间文学作品。后来,又到各地巡游,结识大批民间艺人,切磋交流,在庆典婚礼、祭典上演唱《玛纳斯》及其他史诗,甚至跨越国界到苏联境内的柯尔克孜地区,向一位名叫艾山别克的着名玛纳斯奇学习演唱《玛纳斯》史诗。据说他还曾与中国的着名玛纳斯奇居素甫阿洪·阿帕依、前苏联吉尔吉斯着名玛纳斯奇萨恩拜·奥诺孜巴克等一起到现代最杰出的玛纳斯奇之一特尼别克门下学习4年多时间。成名后,地方长官阿尔孜玛特赏识他的《玛纳斯》演唱才能,把他收养在身边,带着他到各地出席喜庆宴会及祭典活动。艾什玛特四处演唱《玛纳斯》,名声越来越大,被称为“柯尔克孜族的黄莺”。他所演唱的史诗,无论内容还是演唱风格,都保留了很多古老成分,语言朴实,生动感人,同居素甫·玛玛依的变体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他演唱的《保卫塔拉斯》、《玛纳斯与萨依卡勒女英雄的爱情》、《阔阔托依的祭典》、《玛纳斯之死》、《玛纳斯的葬礼》,及第二部中的《赛麦台依与巴额西对阵》、《赛麦台依与玉麦台依交朋友》、《坎巧绕的阴谋》等传统章节都有独到之处,在其他变体中无法找到。他能够演唱《玛纳斯》前七部,还能演唱众多柯尔克孜族史诗及叙事诗。在1961年开展的《玛纳斯》普查中,工作组只记录下了他演唱的史诗第一、第二两部。他的唱本语言朴实无华,具有口头文学古老的程式化特征。记录文本时他已是80多岁高龄,所以没有能够留下他完整的史诗唱本。艾什玛特·玛买特于1963年离开人世。
10.奥斯曼阿勒·思迪克
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逝世于新疆特克斯县。柯尔克孜族近现代着名史学家、诗人。为求学曾多次奔波于我国新疆乌什及中亚各文化名城之间。青年时期到当时中亚的文化中心之一乌发城学习文化历史知识,并淤1911年着手撰写《穆合塔萨尔柯尔克孜史》一书。他根据自己多年调查记录的有关柯尔克孜族部落史资料,并参考当时自己阅读过的文献和资料,全身心地投入到撰写之中。书稿完成后,甚至变卖自己的全部牲畜和家产,淤913年自费出版了书稿。后来又不断地甄别新搜集的部落史资料,并收入自己创作的一些诗歌,1915年于乌发出版了另一本《夏德玛尼亚》。为了完成这部着作,他曾在喀什噶尔生活8个月时间,记录下了中国境内柯尔克孜族的生活状况、部落分布、经济文化等内容。他的这两部着作于1986年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正像柯尔克孜族历史学家安尼瓦尔·巴依吐尔在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作者所使用的是一直延用到20世纪初的察合台文写成……这两着作中穿插的330多行诗歌毫无隐瞒地揭示了当时柯尔克孜族部落四分五裂、唯我独尊及各部落之间流血冲突,柯尔克孜族在文化方面落后,在社会生活方面愚昧无知等多方面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观点将这些问题的主要起因进行综合总结,从而号召柯尔克孜族人民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摆脱愚昧。”106显而易见,奥斯曼阿勒·思迪克的着作具有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柯尔克孜族近代历史文化的一笔重要财富。1920年至1928年,奥斯曼阿勒·思迪克在比什凯克的一所塔塔尔学校教书,1931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后来成功越狱,并逃亡到我国特克斯县避难,并在当地定居娶妻生子,直至去世。
11.额布拉音·阿昆别克(1882-1959)
着名玛纳斯奇。阿合奇县哈拉奇人。据他的女儿朱玛汗回忆,额布拉音·阿昆别克17岁时成为孤儿。有一天,他在山坡上放羊,睡着了,玛纳斯及其随身大将巴卡依等在梦中出现,把史诗的内容教给了他。从此便会演唱史诗《玛纳斯》了。但他不轻易在众人面前演唱,因此,他在被巴勒瓦依发现之前,还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人物。1917~1927年间,巴勒瓦依从他口中记录下了史诗后五部《凯耐尼木》、《赛依特》、《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等。当今《玛纳斯》大师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八部史诗的后五部的内容,即传承自他演唱的变体。当时,他是以散文和韵文结合的形式演唱。居素甫·玛玛依得到哥哥给他的资料后,对其中的有些内容进行了加工,把散文故事式的讲述部分都加工润色成为韵文,以便于记忆背诵,提高了史诗的艺术表达能力。正因为有了他所演唱的内容,才有了今天世界上最完整的8部《玛纳斯》变体。
12.巴布克·毛勒多(1894-1947)
乌恰县黑孜苇乡人。原名麻木别特穆萨,现代着名诗人。出生于牧民家庭,青少年时就读于喀什噶尔的一所宗教学校,精通维吾尔语,通汉语。因为追求自由与民主,反对专制,被地方牧主们视为叛逆告官。1911年获罪入狱,不久越狱成功,逃往吉尔吉斯。在那里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吸收了很多新思想,流浪4年后回到家乡在此被捕入狱。1915年和其他几名犯人被指派护送当时驻守喀什噶尔的马道台之女到北京,沿途跋涉两年终于到达北京。在那里生活8年之久后途经蒙古草原到达阿尔泰牧场,在当地从事翻译和教师工作。1933年回到故乡,1947年病故。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现存作品,在内容上分为四类:狱中篇、流浪篇、回忆篇、回乡篇等。其中,各阶段的名篇分别有《在狱中》、《走在痛苦之路上》、《逃亡阿特巴什》、《无奈时我才逃往》、《苏冉罕》、《故乡和亲人啊,你在哪里》、《给一位少女》、《赠达巴》、《给一位哈萨克姑娘》、《告诉年轻的儿郎》等。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表现狱中非人的生活,遭受肉体和精神折磨的诗篇,在流浪中怀念故乡和亲人的作品,也有对所见所闻以及爱情生活的描述作品。在中国柯尔克孜族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开创了中国柯尔克孜族现代文学之先河。
13.别切里(1891-1968)
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人,诗人,我国柯尔克孜族20世纪书面文学的奠基者和民主主义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别切里”是他的绰号,真名叫曼拜特阿昆·托合托阔交。这个绰号的来由是他到了三岁还不能走路,于是家人便用柯尔克孜族传统方式,起用了“别切里”这个绰号,意思“残弱者”。他少年时代读书识字,1939年还曾担任吐古买提乡新式学校的校长。出生贫寒的诗人处处为穷人抱不平,对封建贵族的无礼行径义愤填膺,对人生、对人性和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并将自己的观感反映在作品中。由于1949年之前参加过民主革命以及他此前创作的诗歌使他在“文革”期间遭受无辜陷害,备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并与1968年含冤去世。其主要诗作有《不知路途在何方?》、《旱灾》、《灰牡马》、《心爱的人》、《爱情》、《该是说出心里话的时候了》、《我要写》、《吐古买提,平坦的大地》等。三区革命爆发以后,他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写了《如果不时来运转》、《保守派》、《国民党的压迫》。叙事长诗《伊斯哈克别克》是他的代表作。别切里的作品公开发表的比较少,大多是以口头形式在民间传诵,但留存在世的已经非常少了,学人们在民间只收集到很少的一部分。
14.阿马特·斯玛纳勒(1912-1945)
蒲犁县布伦口(今属阿克陶县)人。柯尔克孜现代文学史上民主主义诗人中杰出的代表。少年时代,一面给地主当长工,一面跟叔叔卡勒木拉特哈孜学经识字。15岁时失去父母成为孤儿并承担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受尽磨难。1943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去塔什库尔干送信途中遇到了伊斯哈克别克派到塔什库尔干的巡逻队。于是,他与巡逻队一起跨越国界,进入苏联境内,与在帕米尔地区为新疆的解放事业而接受训练集结的爱国进步分子一道为神圣的使命而做准备。这一爱国集团正是从盛世才的铁牢中挣脱后来到苏联的柯尔克孜族将领伊斯哈克别克组织的。阿玛特在执行巡逻任务时几次来到故乡,看到故乡人民的悲惨境况,内心十分忧伤并就此创作了很多悲怨的诗歌。1945年在南疆最偏远的蒲犁县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阿玛特也带着人马投入到这一战争之中。这时,阿玛特接受命令带着一个巡逻队来到被国民党占领的奥依塔克、英吉沙、克孜勒陶等地一方面侦察敌情,另一方面向人们宣布革命道理。在这一时期,阿玛特以爱国革命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诗歌,在一次巡逻中,他所带的巡逻队被敌人包围,为了掩护战士们撤退,他献出了生命。这一年,他仅33岁。他的大部分诗作是在三次巡逻时看到故乡亲人后的即兴之作。作品大部分虽采用民歌体形式,但运用的非常自由,韵律也很独特。后期的一些诗采用了柯尔克孜民歌中劝喻歌的多音节诗行的表现形式。其每一部作品都以一个特定的时间为内容展开,将人们的动作及各种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达到了叙事诗很高的艺术境界。语言简介生动,艺术性较强。诗人的手抄本通过他弟弟别克塔依保存了下来。这些作品中有十二首曾与1985年在《新疆柯尔克孜文学》上发表,包括巡逻后创作演唱的三首诗和《别克塔依》、《让亲人和睦》、《国民党》、《故乡-亲人》、《心愿》、《塔什铁木尔》、《相会》等代表作。1988年以来,从民间还搜集到了诗人的其他一些作品。这些资料都保存在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15.巴勒瓦依·玛玛依(1896-1937)
着名玛纳斯奇。当代着名“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的哥哥。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人。自幼酷爱民间文学,特别是迷恋英雄史诗《玛纳斯》。幼年曾在经文学校读书,后来成为当地着名的学者。凭着一腔热情,搜集、记录《玛纳斯》的各种手抄本和玛纳斯奇们演唱的资料,终于成为当地有名的玛纳斯奇和有成就的《玛纳斯》史诗资料的搜集家。他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着名的玛纳斯奇居素甫阿洪·阿帕依和额布拉音·阿昆别克的唱本,这些资料是其胞弟居素普·玛玛依唱本8部《玛纳斯》的主要来源。他用近20年时间抚养和教育比自己小22岁的胞弟居素普·玛玛依,最终把它培养成了一大《玛纳斯》演唱大师。后来,他把自己搜集的各种文学书籍、手抄本和各种资料全部交给了胞弟。他曾在30年代积极参与创建乌什柯尔克孜文化促进会,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1937年与一批进步人士被盛世才政府逮捕,在喀什遇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