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人出远门归来,家中老母要端一碗清水,口念咒语,在其头上绕三圈,再让他往碗里吐三口唾沫,然后将水泼向来路以驱除附在出门者身上的邪气,避免邪气进家门。家人患病,生命垂危时,宰杀一只黄色山羊祭天神并将一条一米长的白纱布挂到病人脖子上,祈求天神和真主保佑。祈祷完后要按顺时针方向绕着毡房跑三圈,每天反复,患者康复,说明祈愿实现,此时再把白纱浸油焚毁。用松枝沤油,使浓烟飘绕于屋内,以此祛病驱邪、防止病魔侵扰。牲畜得病,把它们赶到长有独树的“圣地”过夜,以此驱病。禁伐松树、青柳,把红柳、沙棘、柏枝等挂在毡房里的栅栏上驱鬼。梦见死者被认为是死者的灵魂饥饿,来世间寻求帮助。这时,家人要端出一碗清水祈祷上天,祈祝后,把水洒在净洁的地上让死者灵魂安息,免受饥渴之苦。星期4、星期6两天被认为是死者灵魂去麦加朝圣的日子,这两天人们会梦见幽灵们前来讨取途中所需饮水和食物。这些天,家人要烧火、生烟并油炸7~9个油饼或用松木冒烟以祭灵。为了求得康复,病者要到户外将那些长期未挪动过的石头翻成底朝天,让阳光照射。家中若有人中风、患癫痫病,要以患者的名义找一只公羊羊羔将它放到野外。放生前先要让这只羊羔逆时针方向绕患者三圈并让他倍伴患者直至患者好转。山羊羔在绕患者跑动时如果小便或打喷嚏则被认为是吉祥。这样的羊羔禁止转卖或送亲友,也不能剪毛,而必须在患者的病有好转时放归自然。人们相信,这样做可以使病魔依附到羊身上随其而去。独身行路的人要随身携带匕首或刀子,以防恶鬼缠身或中邪。夜宿荒野,须念咒语并用刀子在身己周围划一圆圈,睡时将刀子枕在头上。柯尔克孜族认为,每个人双肩都分别蹲着一善一恶两个鬼。左肩上蹲坐的恶鬼常常作崇,使好事变坏,好运变成恶运,诱使人最终弃善从恶。人们用肉眼看不见这些鬼怪,只有猎鹰能看见,因此,若有猎鹰扑到某人肩上,便被认为是猎鹰在捕杀恶鬼,从此以后,那人便会交上好运。柯尔克孜人认为狼的皮、毛、骨、肉皆为圣物,能够祛病除鬼,保护后代。所以,狼皮大衣是男人们最喜爱的一种大衣,狼拐骨可挂在男人胸前或随身携带,也可挂到婴儿的摇床把手上。婴儿还要从众狼皮上割下的细细的狼嘴轮廓通过,以此祝愿婴儿强壮有力。婴儿或少女若被陌生人凝视,被认为会给他们带来不测。因此要小孩或少女脖子上戴上彩珠、宝石。这种珠子叫“阔孜蒙巧克”。在喜悦、恐惧、大难不死或互立盟誓时,要向天神、祖灵献祭宰牲。献祭的牲畜主要为黄头白绵羊、白马、白骆驼、雪青马等。除此之外,忌杀猫、鹿,忌在黑夜里呼喊人名等。
总之,从柯尔克孜族名目繁多的禁忌中可以看出,柯尔克孜族虽然信仰伊斯兰教,但原始崇拜及萨满教的痕迹都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中,每时每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柯尔克孜族把萨满巫师称为“巴合西”,认为“巴合西”是人与神之间的中介“使者”。据《太平寰宇记·黠戛斯传》记载,柯尔克孜族“祠神唯主水草、祭无时,呼巫为甘”。这里所说的“甘”即指萨满巫师。“巴合西”除了主持各类祭祠活动外,还要用巫术为人治病、驱走病魔。巫师治病时要巫术歌,跳萨满舞,每一个“巴合西”都有自己特定的神来禳助他完成自己的使命。此外,柯尔克孜族中还有专门驱除纠缠孕妇分娩之妖魔的法师,叫“克乌奇”。还有专门用求雨魔石“砟答”呼风唤雨的巫师“贾依奇”。“贾依奇”在求雨时,先要把魔石“砟答”浸入水中,而后口诵咒语做法而求得风雨。这种求雨术在柯尔克孜族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反映。
第六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务院于2006年6月7日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赫然在目。其序号为25,编号为Ⅰ-25,是由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申报。英雄史诗《玛纳斯》之后,进入国务院2008年6月7日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有三项。它们分别为“柯尔克孜约隆”(项目序号为570,项目编号为Ⅰ-83,申报单位为新疆阿克陶县和新疆师范大学),“柯尔克孜库姆孜艺术”(项目序号为632,项目编号为Ⅱ-133,申报单位为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乌恰县)和“柯尔克孜族刺绣”(项目序号为858,项目编号为Ⅶ-81,申报单位为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在这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玛纳斯》和“柯尔克孜约隆”两项是属于民间文学范畴。一个是英雄史诗,另一个是独具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谣。其他两项则分别属于民间音乐和民间手工艺术。
列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玛纳斯》、柯尔克孜族民间“达斯坦”、帕米尔柯尔克孜族的约隆歌、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艺术、柯尔克孜族的噢孜库姆孜(口簧)、柯尔克孜族的约尔麦克(毛线编织)编织技艺、柯尔克孜族绣花布单制作技艺、柯尔克孜族马鞍制作技艺、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艺术、柯尔克孜族刺绣、柯尔克孜族波杂酿造技艺、柯尔克孜族训鹰习俗等12项。
“奥隆”是柯尔克孜族民歌中的一个特殊门类。主要流行于帕米尔高原地区。“奥隆”的每一个诗行由11个音节所组成,由自己独特的韵律规则和内容。民歌的这一种类主要在大型婚礼、庆典、祭典、集会以及两人结伴骑马同行的时候进行演唱。内容包括家庭状况的询问和介绍、社会风气的转换、人间的各种不公、爱情的悲剧、婚礼双方的各种具体情况和婚礼举办情况、新娘的嫁妆、参加婚礼的人们的情绪等都能入歌,而且要用即兴的方式进行“表演中的创作”。目前在帕米尔高原上有很多专门演唱“约隆”的“约隆奇”。它以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了柯尔克孜民间文化和文学的内容。“约隆”作为柯尔克孜族民歌的一个古老文类,虽然具有十分古老的内容和形式,但长期以来却很少得到关注和研究。
柯尔克孜族的“约隆”与哈萨克族的“约令”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约令”82在哈萨克文学中指的是广义上的“民歌、诗歌”的概念。在哈萨克语里“Saltleng”(习俗约令)和“Karaleng”(喀拉约令)两种叫法运用的比较频繁,还有一类是“Toyleng”(婚礼约令)的称谓。
柯尔克孜族的“约隆”主要流传于帕米尔高原。在其他地区的克尔克族中非常少见。“约隆歌”虽然在帕米尔柯尔克孜族中以婚礼歌谣的形式保留至今,但其早先还可分为更多的种类。“约隆”与当地的婚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点从目前已知的主要类别中便可得知,比如目前已经搜集到的有“托依巴什塔尔约隆”(婚礼揭幕式上的约隆)、“哈依木约隆”(对唱约隆)、“阿勒木——萨巴克约隆”(问答式约隆)、“萨纳特约隆”(劝善约隆)、“度尔若”(新婚会面歌)、“阔尔朵约隆”(讽刺约隆)、“塔碧什玛克约隆”(猜谜约隆)等。在帕米尔地区,唱“度尔若”歌,既新郎新娘会面歌是柯尔克孜族婚礼游戏的核心内容,伙子与姑娘们,伴郎与嫂嫂们通过对唱来考验对方,展示各自的口头是个编唱才能。度尔若歌展现出节奏、韵律、结构以及内容等方面生动特点。根据内容的不断变换,语言更加犀利,双方的对峙愈演愈烈。从其内容和功能上看,“度尔若”可能是夜间婚礼的各种游戏开始,各种娱乐达到高潮时演唱的一种婚俗游戏歌。这时候,手持手绢的小伙子为了把婚礼推向高潮,漫不经心地从老远开始话题,吸引在场聚会者们的注意力。这时候一旁的媳妇们也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使婚礼的场面更加红火。我们如果耐心关注帕米尔柯尔克孜族婚礼的进行过程,从婚礼的开始直到新娘被娶走之间的所有婚礼习俗、娱乐游戏之中,不断穿插着一波又一波的“约隆”,从而起到了使婚礼更加地温馨、和谐、热闹的作用。所以,为了在婚礼中表演“约隆”,特意邀请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们前来参加婚礼。在婚礼中“约隆奇们”(歌手们)把婚礼的盛况及新郎新娘的美好幸福生活等即兴编入约隆来演唱,从而为婚礼增添了光彩和荣耀。歌手们还以“萨纳特歌”的形式对一对新人进行善与恶、是与非、同胞情意、朋友友情、和睦友善、人格尊严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