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由一名男青年下场,走近自己选中的女青年,拿自己手中绕成条状的手绢打女青年一下,女青年在众人的欢唱声中起立,与男青年双手相拉,在欢快而优美的库木孜弹唱声中起舞。舞蹈优雅,但又不失草原民族质朴的民风。接着女青年合着乐曲即兴填词演唱一段歌颂爱情、祝愿婚姻美满的歌。如:都说姑娘有自己的游戏,今天我也乘兴参加,我是一个爱唱歌的年轻人。朦朦细雨湿润草原,你们翩翩起舞的时候,可曾看到我的布棒槌。然后,拿走男青年的手绢,走近另一名男青年,两人共舞后,男青年再即兴编词演唱。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夜幕降临,新人双双上马,在众人的簇拥下,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向自己崭新的阿克维依走去,活动才告结束。加尔阔尔玉修的活动,始终在库木孜、吾胡孜库木孜、克雅柯等乐器的演奏和人们的欢歌声中进行。参加者不受年龄限制,只要拿手绢者找到谁,谁就得按成规行事。整个活动过程中,人们一直沉浸在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欢愉气氛之中。
婚礼进行至新人双双照镜完毕,加尔阔尔玉修活动即开始。众人围成圈或坐或站,伴奏者随意在任何一处演奏。首先由一名男青年在乐声和众人的欢呼声中,向自己选中的女青年走去,将自己的手绢拧成条状,轻打女青年的肩。女青年上前和男青年合着乐曲做”双人靠肩”。接着女青年合着乐曲即兴填词唱歌。然后,男青年退回到人圈中。女青年则拿着男青年的手绢,向另一名男青年走去,用手绢轻打男青年。男青年即上前与女青年拉手做“双人靠肩”。接着男青年合着乐曲即兴填词唱歌。歌毕,再拿着手绢向下一名女青年走去。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夜幕降临,新人离去。活动进行中,三拍子和二拍子的乐曲由乐手们即兴掌握,交替演奏。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乌恰、阿合奇、阿克陶等县,及邻近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组以妇女日常劳动为题材的民间舞,统称为“劳动舞”。据柯尔克孜族舞蹈家赛依哈力·朱马洪(1937年生)讲述,草原上每当人们欢聚时,尤其是在传统的“玉律希”节日里,妇女们往往以模拟平日的挤奶、酿制酸奶和剪羊毛、擀毡、制作花毡等劳动,来展示个人的持家才能。并再一次从中体验劳动的甘苦和取得成果后的喜悦,同时,有着向他人传授劳动技能的含意。久而久之,这种模拟形式逐渐演变成有一定节奏制约和相对固定动作的民间舞蹈,就形成了各种内容的劳动舞。
劳动舞大都没有固定的队形和路线,由一人或多人表演。舞蹈通过各种劳动全过程的模拟演示,展现了柯尔克孜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娴熟的劳动技能。因为是劳动者亲自表演,故形象生动逼真,生活气息浓郁,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劳动舞一般无固定伴奏乐曲,只要合着库木孜弹唱或民间小乐队演奏的欢快的乐声或人声伴唱便可表演。
“挤奶舞”是劳动舞的一种。舞蹈表现柯尔克孜妇女挤奶、酿制酸奶和马奶的过程。主要动作有拍奶、挤奶、晃袋及“叉腰耸肩”、“抓袋耸肩”、“点步盘手”等。舞蹈开始,舞者一人或多人在[挤奶舞曲]声中,做“抱桶碎步”走到人们自然形成的圆圈中央,依次表演“双手拍奶”、“双手挤奶”、“交替挤奶”和“单手晃袋”、“双手晃袋”等制酸奶的模拟动作。按程序先后表演,不能颠倒,但路线队形和每一操作过程的长短都不固定,由表演者即兴掌握。多人表演时,则由一位舞蹈技巧最熟练者指挥转换动作。
“库木孜舞”主要流传于南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邻近的乌什、阿克苏、温宿、莎车、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皮山和北疆的特克斯、昭苏、额敏、巩留等县市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库木孜舞就是由库木孜弹唱时的即兴表演发展而来的一种歌舞形式。表演者手中的库木孜既是舞蹈的道具,又是伴奏的乐器。表演者边弹唱边舞蹈,形式活拨,生活气息浓郁。男子舞蹈的突出特点是边弹唱边将库木孜放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如肩、背、腿下等,与人体配合构成各种不同的造型,风趣幽默,妙趣横生。该舞可多人齐舞,双人对舞,一人独舞。多人齐舞时,相互配合默契,动作整齐划一。独舞时,多根据个人的技能即兴发挥而灵活多变,大有“反弹琵琶”的遗蕴。双人对舞为男女配合形式。女子舞蹈由于受吾胡孜库木孜弹奏形式的限制,动作不及男子丰富,主要有随弹奏乐曲摆动身体,用吾胡孜库木孜击打节奏,以及与男子的配合动作。基本步伐均为“搓步”“后点步”为主。
库木孜舞除在一般的人群欢聚场合表演外,主要在柯尔克孜族人称作“峪吕西”的一种群众性娱乐场合表演。峪吕西是以比赛喝“可麦孜”(即马奶)为贯穿线,进行民间文学、民间艺术表演的娱乐形式。约每年七、八月份,草原上盛产马奶的季节到来后,柯尔克孜族人便聚集在一个个阿克维依前的草地上,品尝女主人酿制的马奶。在欢快的库木孜弹唱声中,女主人不停的向客人们敬献马奶。谁喝得多,又不吐出来,则得到众人的称赞。如果谁吐了,就罚他表演节目。节目形式不限,如讲故事、说笑话、唱歌、跳舞以及学动物叫等等。如果什么节目都演不出来,那下次就到他家去喝马奶。这一独特的草原文化艺术汇集形式,即为民间艺术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场合,又为民间艺术形式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艺术形式在这种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更广泛的传布。有些则由最初的对劳动动作的模拟,经一次次重复而逐渐成了有一定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如舞蹈《马舞》《花毡舞》《挤奶舞》等。
库木孜舞的音乐为柯尔克孜族民间口簧类乐器吾胡孜库木孜与拨弹类乐器库木孜的重奏曲。吾胡孜库木孜通体以金属铸就,能同时发出持续簧振音和旋律音这两个不同的音响。簧振音的音高不很清晰,却具有口簧类乐器所特有的明亮、悠扬的音色,且富有弹性。库木孜为木制拨弹乐器,有三根琴弦。乐手或弹、挑其中一根弦,或同时拨弹三根弦发出各种不同的和音。乐手的左手颤、揉、打等技法使音乐韵味隽永;右手扫、弹、挑、勾等技法交替使用,使乐曲节奏强弱有致,为舞者的动作、步伐的变换提供了可能。两种乐器的音色水乳交融、互相补充,更增加了乐曲的表现力。
“花毡舞”由柯尔克孜族妇女日常生活中制作花毡的劳作过程发展而来。舞蹈以“剪毛”、“打毛”、“压毛”、“擀毡”、“绣花毡’’等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模拟动作为主,构图简单。由舞者一人或多人在表演场地“跪坐”或“跪蹲”,依次表演从剪羊毛到绣花毡的一系列花毡制作过程,最后以“夸花毡”结束全舞。花毡舞的表演形式同《挤奶舞》。舞蹈开始,舞者一人或多人在[花毡舞曲]的乐曲声中进入场内,双腿跪地,按“动作说明”中的排列顺序依次表演,以优美的舞姿表现制作花毡的过程,每个动作可多次反复,最后以“夸花毡”结束全舞。
柯尔克孜族的木马舞,与汉族的跑竹马有点相像。首先用一根约一点五米左右的木棒,一头系上用树枝或铁丝扎成的马头,再扎上红布、彩巾、装扮成马头形,系上红缨、铃铛、嚼子、缠绳,马身上用一大块红毡裹上,马尾用黑纱巾和黑布扎成,也有的用马尾或牦牛的。将木棒系于舞马人的身上,一匹如生的骏马就活灵活现在骑手的胯下。舞马人左手提缰,右手握鞭,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表演者骑马奔驰的各种动作。左侧身前倾,表示马疾驰飞奔;身体前仰后合,表示胯下是一匹难以驾驶的劣马;身体平稳地左右轻轻摇摆,表示骑的是一匹调教有素的大走马;马头高仰,骑手两手紧勒马嚼,表示骑手正在驯一匹杰骜不驯的烈马;身体前倾表示上坡,身体后仰,表示下坡;马头高仰,马尾摇摆,表示长嘶。一个好的舞马人,能生动形象地摹拟出骑马的各种动作。木马舞的舞蹈姿势,粗犷豪放,表演动作形象逼真,十分接近生活,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柯尔克孜人驾驶骏马的高超技艺和剽悍勇敢的性格。
柯尔克孜人的木马舞,多在明月之夜的草场上进行,舞者居中,观众围成圆圈。可以一人独舞,也可以几人同舞。库姆孜琴手为之伴奏,观众为之击掌助兴,场面十分热烈。还有一种民间艺人,用木料雕刻成一小巧玲珑的木马,并配以马衣鞍鞯,装在一只凿着四个小洞小木凳上,用绳子穿过木凳的小孔,将四只马蹄系上连接于库姆孜琴手的指上,通过琴手弹琴时拨动的手指,牵动安装在马蹄下的机关,使登上的小马做出四蹄奔腾,前蹄直立,昂首长嘶,尾跳跃等各种活泼逼真的动作。其动作的快慢,随着音乐的节奏变化,如同一匹活泼的小马驹,随着库姆孜琴声在翩翩起舞。这种游戏,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小孩子的喜爱。
木马舞与柯尔克孜人的生产和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生活在帕米尔山中、克孜勒苏河畔的柯尔克孜族,生下男孩,要放在马背上几圈,期望孩子长大成为一个英勇善骑的骑手和驯马的能手。走亲访友,把马打扮的花枝招展,比骑手还漂亮;产下的马驹,牧人要马驹放到人住的地方,擦洗干净,喂以酥油和鲜奶。爱马,自然就产生了以马为内容的各种艺术形象。马的图案,处处可见,马的形象到处塑造。画马、绣马、塑马、舞马,马在柯尔克孜人的艺术中同在生活里一样,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五节宗教信仰
柯尔克孜族的宗教信仰具有不同的历史层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拥有不同的信仰。从最早期的自然崇拜到近代的伊斯兰教都曾在柯尔克孜族精神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原始的信仰和萨满教在柯尔克孜族中根深蒂固,至今影响这他们的生活。根据巴托尔德的研究,黠戛斯人崇拜的对象还有天神腾格里,妇女及婴儿的保护神乌麦以及还有一个名叫“巴勒(bel)”的神。43黠戛斯人认为天地、日月、星辰、山水等万物各有其神,各司其命,给人间以祸福。为保水草丰盛,人畜平安,黠戛斯人除了经常祭拜万物之主,天神“腾格里”之外,还祭祀各种自然神,特别是对赖以生存的山水神。人们认为天上的太阳月亮是人类的父母,太阳给大地以温暖,月亮给黑也以光明,太阳月亮给万物以生命,因此将“腾格里”、“昆(太阳)”、“阿依(月亮)”视为人间最高的神灵,加倍崇拜,认为白羊星是为人类造福的主神,他能使昼夜相等,能调节季节,使大地解冻、万物复苏,草木发芽,羊群产羔。双鱼星是人类和牲畜的灾星,是草原上一切生物致病的根源。因此,黠戛斯人对这两个星都加以崇拜。除了10世纪前后迁移到中亚及天山南部的少部分柯尔克孜族人之外,绝大多数柯尔克孜族是从18世纪开始才逐步皈依伊斯兰教。而居住在塔城地区额敏县以及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除了保持有萨满教传统之外还信仰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自然崇拜:
一、太阳崇拜:每当人们早上起来,最先感受到的自然现象是太阳的升起,而黄昏使人们又对日落产生神秘的遐想。日出与日落的往复是早期人类最容易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古代人们又无法对这些规律性的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首先将太阳视为神灵是很自然的事。古代柯尔克孜族对于太阳崇拜最典型的例子是将毡房的门向东方开,而决不会向其他方向开。柯尔克孜族之中,关于太阳神的产生流传着下面这种神话传说:相传上古,更上古时期,宇宙神造就了7层大地和世间万物,并让万物繁衍生息在大地上。在世间万物之中,火神不怀好意,一心想独霸广大的大地。随着岁月的推移,它不断用火焚烧世间万物,使大地变成了一片火海。万物无法生存。火神的这种行为激怒了宇宙神。宇宙神责令火神停止作恶,将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土地还给大家。火神不听宇宙神的劝告,拒不把已经占领的土地交出来。宇宙神无法忍受火神的这种狂妄,立即变成一头青色巨牛,用头上40庹长的牛角去顶猖狂的火神。他俩拼死搏斗了许久,火神支持不住,祈求天神在蓝天上赐给他一块地方。天神答应了火神的请求,在天上赐给他一块地方躲避。于是,火神逃到天上,就成了人们所说的“太阳”。
火神逃到天上之后,依然梦想着回到地面,独霸整个大地。他每天伸出舌头舔着大地,使大地变成了一个火球,世间万物依然不能生存。为了使世间万物有个生息繁衍之地,宇宙神吩咐冷神升到天空,冷却大地。冷神升空之后就变成了人们所说的“月亮”。
7层大地由于火神的不断焚烧,逐渐收缩成一个球状,宇宙神和火神搏斗留下的痕迹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川湖泊。宇宙神为了防止火神再次行凶作恶,亲自其在一头大鱼背上,用角顶住7层大地。那大鱼至今在一个名叫“凯姆”的海洋上游弋着。这样,太阳虽说每天出来试图烧毁万物,独霸大地,但又惧怕青牛巨大的牛角,只得从天上遥望大地,用火舌舔着大地,等疲倦了才回到天上。而月亮在太阳走了之后出来冷却大地。这样,万物就有了生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