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加工成的软皮革可以做全套骑马用具。骑马用具利用皮匠和造船匠的技术来完成,技术要求比皮匠和造船匠的技术还要高。例如,如果我们注意看马鞍子下垫的皮垫上所镶的银、铜图案和烙印的图案,“羊角”、“独角”、“水”、“叶子”等图案花样将展现在眼前。
巧匠们为妇女骑马做了精美的骑马用具。可以发现,为她们专门精心制作的马鞍皮垫花样也别具一格,表面图案的巧妙完成,是与其它皮垫有明显的区别、特点。因为,其中的线-图案非常细腻和精致,各种花卉及植物的轮廓形成精美的图案。妇女所用皮垫的边沿用绸缎或丝绸缝制,并绣有美丽图案。主要绣与绣花挂毯相近的图案,边缘烙水獭、棕色狐狸图案。
柯尔克孜族非常重视和喜爱装饰马具,他们在用粗细皮革制做的马鞍面、马鞍带、马鞍绳、马尾带、马胸带、马镫带、缰绳上都镶嵌铸造和雕刻各种形象和图案。富裕者还在鞍头、鼻梁带、马鞍带上镶一颗红宝石。柯尔克孜族离不开马,自然也就离不开马鞭。他们对马鞭情有独钟,一把马鞭就是一件工艺品。马鞭做工非常精细,鞭条用细皮条编制而成,鞭把多为硬红柳条、忍冬木等质硬的木料制作并包一层皮革,皮革上面镶嵌各种珠宝、金属或用模戳压制各种秀丽纹样。在鞭把两头还系有状似花柱的有色细皮条。根据柯尔克孜族的习惯,马鞭要挂在毡房左角栅栏处。出门不用时,要把它插在腰带上,不能随便抛扔或踩踏。柯尔克孜族往往把马鞭紧紧咬在嘴中许愿或发誓,以表示自己的真诚和最后的决心。把马鞭挂到脖子上去请罪或认输。
金属工艺品:
勤劳、善良的柯尔克孜人民中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人民爱戴、尊重他们将银、铜等贵重金属熔化,与火交融和技能高超的能工巧匠。那些民间工巧匠们精心创作的银器中,我们可以看到柯尔克孜族图案花样。从古代制作到现在保存完好的银器图案中可以阅览描述天空、山水的各种现象的标志,风俗,动物和植物具有神秘意义的类型。巧匠们为柯尔克孜族妇女镶嵌宝石和珊瑚等,精制耳环、戒指、手镯、发卡等装饰品。有时戒指不镶宝石,而是印漂亮的民族图案花样。像这样用银子制成的艺术品包含“角”图案的类型,“乌鸦抓”、“雪鸡”、“花”、“叶子”、“月亮”、“阳光”、“皮壶”、“珠串”等图案花样。
能工巧匠们从银子般发亮的贵重金属中可以看到,从高耸的冰川流出的清澈泉水在阳光下反射,溅出珠子般水珠,从山崖像雨帘般落下的瀑布情景。这些反映在穿着得体、自然、漂亮的柯尔克孜女孩挂在脖子上、胸前飘落的装饰品。银色树皮的白桦树和白雪覆盖的挺拔松树之间那果树熟透的果实的情景使人想起取自南海的珊瑚和珍珠。巧匠们将珊瑚镶嵌在艺术品中,通过与民族图案交叉使用,使它们增添色彩。
第四节民间歌舞艺术
音乐和舞蹈是柯尔克孜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唐代黠戛斯人的音乐舞蹈已有一定的水平,且十分普及。《太平寰宇记·黠戛斯》称“其乐器有鼓、笛、笙、篥、盘铃,大会又有赛骆驼、耍狮子、马技之类”。据一些汉文典籍记载,汉代坚昆地区流传一种三弦弹拨乐器库姆孜。据传,这种乐器是仿照王昭君的琵琶制成的。唐代黠戛斯人将这种乐器贡献给唐朝,唐朝又作为礼物转赠日本。唐代黠戛斯人将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称之为“大会”,在这些大的集会上,黠戛斯人进行各种歌舞活动,并且进行赛骆驼、耍狮子和各种马上活动。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战争以及文字、宗教的几经变化,柯尔克孜民歌,音乐(乐谱)用文字记下来的很少,大部分是口头上的传唱。
柯尔克孜族音乐艺术发达,音乐遗产丰富。汉代时属西域和北方诸部族的“胡乐”之一,唐代时,音乐汇人了宫廷音乐。唐代宫廷中有名的十部乐曲中,就有黠戛斯乐,属“高昌乐”之一部。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西边的高昌古城地区,发现了9世纪初的一张古画,画中有一个小孩,所弹的乐器,就是今天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柯尔克孜族音乐在高昌乐中占重要地位。柯尔克孜族的民族音乐以歌颂山川河流、森林大地、草原牧场为主,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器乐曲以库姆孜弹奏为主,另有弓弦乐器柯亚科、吹奏乐器乔奥尔等乐器的独奏曲子。在古代即有“没有库姆孜参加合奏的乐曲不能称其为柯尔克孜乐曲”的说法。声乐曲主要是为民间长诗、民歌配乐的乐曲。近年来,柯尔克孜族的创作歌曲也越来越多。无论是器乐曲或是声乐曲,其总的特点是旋律自由奔放,节奏明快多变,音域宽阔,铿锵有力。柯尔克孜族的民族乐曲主要分为古典乐曲和现代乐曲两大部分,古典乐曲又分两大类:即“乌般”和“谷”。柯尔克孜族音乐大都取材于民间的劳动生产和生活习俗,抒发他们对赖以生存的山峦、河流、草地、森林的依恋之情,还有一些是颂扬和讴歌民族历史上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反映柯尔克孜人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业绩。
民间歌曲:
柯尔克孜族传统的民间歌曲实际上与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柯尔克孜的民歌,主要是由牧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民歌中普遍带有呼唤的声调,反映出牧人们在辽阔草原上对大自然的呼唤。所以柯尔克孜歌曲,可以把人引向辽阔的草原雄伟的雪山,潺潺的流水和幽深的山谷……
柯尔克孜民歌中歌词的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多为四行一段,每行一般为六至七个音节。四行中一般一、二、四句押韵,另外还有双生韵,即一、二行押一韵,三、四行另押一韵,交叉韵:即一,三行押一韵,二,四行另押一韵。柯尔克孜族民歌在用韵上的最大特点是十二行韵,即十二行歌词中,歌词首句为一个韵,词尾为交叉韵。近代柯尔克孜的民歌和民间音乐,虽然受到了其他兄弟民族以及外国音乐的影响,但是在音韵和规律上,仍然保持着柯尔克孜民歌的原貌,仍然具有草原牧歌的浓郁特点。
擅长演唱民歌的民间艺人在柯尔克孜语中被称为“额尔奇”(歌手)。他们的演唱曲目通常包括各种各样的民间歌曲和民歌,尤其以演唱民歌为主。柯尔克孜民歌的演唱形式可分为对唱、独唱,弹唱三大类。对唱在柯尔克孜文化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在婚礼和其它娱乐活动中,都要举行对唱。对唱的曲调节奏明快,短小精悍,没有固定的歌词,不用伴奏乐器,曲调由唱者自由选择,歌词即兴演唱,因此整个对唱活泼风趣,旋律多变,扣人心弦。柯尔克孜民歌中除独唱、对唱歌曲外,还有无伴奏合唱歌曲。合唱在曲式结构上,较对唱有所扩大。这类民歌旋律优美,音域宽广。弹唱是库姆孜与民歌所创造的一种新演唱形式,器乐和声乐的结合,给民歌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柯尔克孜族人生来就喜欢唱歌,从出生到死亡,一生都有歌声伴随。正是这种喜欢歌唱的习性,形成了柯尔克孜族以库木孜弹唱为主的民间艺术形式。无论婚、丧、嫁、娶,节日聚会,亲友欢聚或平日牧归后的个人消遣娱乐,都离不开库木孜乐声的伴随。库木孜弹唱有多种形式,而以“阿里木沙巴克”(即两人对唱比赛)形式最受人们的欢迎。这种形式为随唱应景,即兴编词。一问一答、一来一往,在风趣幽默的欢愉气氛中,蕴含着聪明与智慧的激烈竞争,充分体现了柯尔克孜族人在大自然的冶炼中形成的那种乐观豁达,又争强好胜的民族性格。柯尔克孜族不论男女老少都愿参与这种竞争,几乎没有例外就连平日见面,也采用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来互致问候。柯尔克孜族的歌曲,还广泛采用合声手法以提高表达效果。合声多由一个纯五度和四度构成,同时也采用了三度音程结构的合声。有时在修饰乐句中还可以遇到主调音轻快的四度音程和六度音程的合声。但是,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的结构,还是以七级全音节的合声为基础的。例如,在合声中的许多列,是由三个长调或三个短调的四级音节构成的。这是柯尔克孜族音乐的主要特点。
民间乐曲:
柯尔克孜族的民族乐曲是他们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而手持乐器演奏乐曲的“库姆孜奇”(演奏库姆孜琴的琴手))、“奥翁奇”(作曲家等民间艺人,则是柯尔克孜族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柯尔克孜族民间乐曲,主要分为没有歌词的演奏曲和有歌词的乐曲两种。
民间演奏曲在柯尔克孜语中被称为“谷”,一般由歌调小曲目“乌般”发展而来,可分为大曲“琼谷”和小曲“克其克谷”,后者是“乌般”的组合曲。单声部“乌般”为标题音乐,是柯尔克孜族音乐的基石。这类小调、歌调类似于汉族的词牌和曲调,可以易词演唱。民间歌手们往往根据这些歌调即兴填词编歌,创造出大量的民歌。“谷”广泛地运用了复杂的和声学,是柯尔克孜音乐的主导和基础。有些大曲“琼谷”的规模相当大,可以用几十种不同的曲调演奏几天几夜,就是“克其克谷”,一般也由几个曲子组成。
柯尔克孜族的乐曲,根据音乐内容和乐器形式,使用不同的演奏法。弹拨乐器的演奏手法,一般有急速弹拨和跳弦弹拨两种。尤其是习俗民歌的配曲,多以两种弹法交替使用。没有配词的演奏曲,在节奏上一般比较自由,具有开阔悠长的特点。尤其是反映哀伤、离别的乐曲,还用跳弦弹拨法来模仿哭声和其他声音,使人产生十分伤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