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妮的名字是父亲起的,张家的老大,张文祥是一个高中生,出生在50年代的人能读到高中已经算是学历比较高的人了。在张家,他又是老大,从小已经学会了承担起家里照顾两地弟弟的同时,还要学好学业,还要做家里的农活。对于传统思想的张家来讲,张巧妮的出生其实是不太受欢迎的。
张巧妮是张家第二个孙女。第一个孙女是张巧妮的亲姐姐,张芳妮。对于张巧妮的到来,应该说,喜悦的氛围并未在张家出现。甚至于多年之后,邻居描述她出生的场景是这样的:在那寒冷的冬季,某一天去你家串门,哎呀,你妈脚丫子后头多了一个丫头,白白嫩嫩的,还挺招人可爱。
张巧妮的人生,或许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经注定说,没人欢迎她的到来,但好像也没有人排斥她的到来。她就如同一个物件,买来了没有什么多大的用处,放那儿吧,也没有觉得碍事,那就留下吧。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张巧妮,渗透到她的生活中,渗透到她的骨头里。
她对于儿时的记忆能留下的大部分就是在与堂弟相比较。
她记得很清楚。
爷爷奶奶桌子上有一盒点心,巧妮两只眼睛望着盯着看那盒点心。那是一盒桃酥,他们的家乡话喊作“到口酥”,很形象很贴切的形容出了这种点心的特点。桃酥包在纸里,放在红色塑料袋子,塑料袋开着口,隐隐约约的可以从纸的缝隙中看到金黄黄的桃酥。桃酥放在老式的八仙桌上正中央,乔妮坐在椅子上,使劲的扶着扶手,往哪里瞧着。她吃过,知道那个东西放到嘴里,一咬会掉渣,然后咬的时候脆脆的,满嘴里都是香味,有的上面还有芝麻,那就更好吃了,有的时候把它放在有水的碗里,就一下子湿透了,放到嘴里更是好吃。不管是小孩还是老人泡一下入嘴即化,老少皆宜。可是乔妮知道,这不是她的东西,她只有看着的份儿,就在此时,巧妮看到有个身影,掀开了帘子走了进来,巧妮赶紧把目光收回来。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进来的那个人把东西放在八仙桌上,然后随手就把桃酥,让桌子里面推了一下,然后就端着饭菜往床边走过去。巧妮看着他熟练的打开小桌子放在床上,把饭菜放好,把勺子放在,转身又回到了座位上,剥开一瓣蒜,吃了起来。巧妮扶着椅子边,慢慢挪下来,说了一句,爷爷奶奶我回家吃饭去了。
爷爷说:回去慢点。
巧妮嗯了一声,掀开帘子走了出去。
中午的阳光正毒,巧妮找着有阴凉的地方走着,出大门口的时候顺手折了一个竹竿,慢慢悠悠的走着。其实爷爷奶奶离自己家也不远,就只是隔了一条胡同而已。
这会其实家里没人,姐姐还没有放学,爸爸妈妈上地里做农活还没有回来。巧妮,到了家门口,看着锁着的大门,四处瞅着,发现斜对门的大门口有个阴凉地,慢慢踱步过去。坐在斜对门门口的石头上等。
正巧了,斜对门的奶奶正好吃了饭拄着拐杖慢慢出来,看见了她,喊了一声,巧妮,咋在这里呢。
巧妮说,姐姐还没放学呢,爸妈还没回来。
奶奶说,那进来等吧,在门口干啥。
巧妮摇了摇头,他们一会就回来了。
奶奶说,饿了吧,等着我给你拿吃的去。
不一会功夫,奶奶拿着半块点心出来了,就是巧妮望着瞧着的桃酥。乔妮望了望桃酥,使劲的抬了抬头,然后又摇了摇头,说,奶奶,我不说,留着你吃吧,他们马上就回来了。
奶奶说,这孩子,拿着,乖,听话,这是奶奶给的,吃了吧,没事不挨骂。奶奶弯了弯腰,把半块桃酥塞到了乔妮的手里。
巧妮手握着半块桃酥,等着爸妈回家里。坐在门口等了好一会他们才回来。妈妈看见她在门口等,赶紧爸爸的自行车上跳下来,说,巧妮儿,咋在这里等,不是跟你说,让你在爷爷奶奶家里等,回来去接你吗?
巧妮把手里握着的着半块桃酥使劲的抬了抬,然后说,妈你看。
妈妈问,哪来的啊。
乔妮说,这家奶奶给的。巧妮用拿着桃酥的手指了指。
妈妈说,那你快吃了吧,你这小手也不洗,脏不脏啊。
巧妮说,不脏,姐姐还没回来呢,等姐姐,给姐姐吃。
妈妈牵着巧妮的手回家去。乔妮手里的桃酥一直没松手。回到家,找块干干净净的纸,放在八仙桌上,巧妮垫着脚把点心也放上去。然后手脚麻利的爬上椅子,然后拖着纸把点心往里拉一拉。然后就坐在椅子上玩,等着爸爸妈妈做好饭,等着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