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部队军官的选拔,朱由检首次动用了自己先知先觉的能力,把后世好几位名将调集了过来。这中间有的已经是高级官员了,却让人家过来当基层军官,落差有多大,朱由检都没有把握让这些人同意。
就像卢象升,已经是大名府知府了,正四品的官员了,放在后世都是正厅级了,让一下子降级成为一个几千人的部队军官,也就是处级官员,这个落差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除此之外,孙传庭、洪承畴之类的也是出现了级别很大的降级。尤其是洪承畴从从三品降到了一个营长。所以,面对这些军官时候,还准备如何安抚呢。
对于明末的将领,朱由检最喜欢的就是卢象升,不说打仗有多猛,练兵有多好,关键是能够爱兵爱民具有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这点是这个时代将领所不具备的。
朱由检要组建的新军,军纪肯定是要求很高的,就算是达不到自己前世的那支部队那种军人素养,起码军纪也应该有毛子和世界警察的军纪。
对于士兵来说,为了理想去作战,远比为了钱区作战更加有战斗力。就像抗美援朝时代的志愿军,没钱,装备也差,能对抗联合国军,靠的就是理想,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战斗的理想,没有这些理想支撑,军人是不可能有那么顽强的战斗意志的,甚至这种战斗意志都可以当做超人了。
朱由检就是要效仿就是那只为了理想和民族而战斗的部队,组建一支有思想的部队。所以,选择这支部队的首任军官的时候,就要选择那种符合这支部队气质的军官,让他给这支部队注入那种为民族国家和血战不退的军魂。
明末的将领很多,出名的更是一大堆,哪怕前世朱由检对于历史不精通,也知道不少名人,就像洪承畴、孙传庭之类的,但是这些人都不具备那种民族主义的精神,这点让朱由检在决定首任军官的时候,最终选择了卢象升。
对于卢象升来说,虽然现在才二十八岁,但是已经能够看到自己的官场天花板了。运气好一点,进入到六部,成为侍郎或者尚书,然后等极小的概率进入到内阁;运气不好,可能说一任督抚就是顶点,连进入到六部都不太容易。对于年少得志的卢象升来说,绝对不愿意接受这种命运,所以当朱由检问道愿不愿意进入还没有组建完成的新军的时候,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这个时代的内阁,与其说是官场,反而不如说是学术场。要想进入内阁,通常情况下,有四种途径。
第一种就是科举前三甲,进入翰林院,然后混个资历,在进入六部,当个侍郎之类的,然后就静静地等待内阁出现空缺,再去按资排辈的填进去。
第二种途径就是党派大佬,这时代为什么那么多的派系,说白了就是为了进入到内阁中间去,花花轿子众人抬,当别人不抬的时候,咱们自己找人抬,人多力量大,东林党、浙党的大佬们都是这么进入到内阁的。如果历史能够顺顺当当的走下去的话,大明朝这些学术党派未必不能脱变成政党。其实历史上的徐光启也是走的这条路,只不过这个派别势力比较少,人员主要就是是李文藻、孙元化、瞿式耜等天主教徒抬进去的。
第三条路就是学术圈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地位,无论是理学大家还是心学大家,只要你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总会有人帮你抬轿子的,不过这条路总体上来说比较艰难,文人相轻,没人愿意随便给人抬轿子去。
第四条途径,那就是运气,就像历史上崇祯喜欢把候选人抽签决定一样,万一运气来了,被抽上了,这也能进入到内阁。
对于卢象升来说,也许真的只有四条路是最靠谱的了,其他三条注定与他无缘。
皇帝说要组建皇家陆军的事后,卢象升第一个反应不是官职的高低,而是军政分离。对头,军政分离,这个话题朱由检提出来之后,很多人都知道未来必然会实行,也就意味着军队和内阁之间不存在关联了,当官的要不当军官,要不当文官。
这件事一度让卢象升很纠结。对于卢象升来说,一身的好武艺,从本心来说,他更愿意戎马一生,但是武官地位太低,一直是卢象升不愿意投笔从戎的原因,但是当皇帝让他来组建新军的时候,卢象升觉得这是军政分离的开始,也就说,自己将成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既然机会摆在了面前,未来军队和内阁地位是等同的,自己这个最先参与进来的人,未来前景未必差在哪里。所以,进入到新军组建,卢象升认为是个机会。
当然除了卢象升,调来的人还有孙传庭、洪承畴、何腾蛟、孙元化、曹文诏、茅元仪、黄道周等一大批不再重要岗位或者不影响边防稳固的官员。当然,有一部分是后来被推荐过来的,比如说曹学佺之类的都是茅元仪推荐的,朱由检考核之后,觉得不错,都留了下来。
这中间的孙元化也是当做军官留下来的,孙元化在历史上指挥过守城战斗,面对清军,还能取胜,尤其是指挥炮兵,在明朝这一时期应该算是最顶级的炮兵军官了。朱由检以前对于孙元化的感觉就是个科技人才,当组建军队,缺少炮兵将领的时候,内阁几位阁老都像他推荐孙元化的时候,朱由检查了一下孙元化的过往,才发现这个人是个多面手。当然,这个时代的科学家似乎都很全能。
敲定了大体军官人选,然后把军官召集到京城,未来的新军的将领们一起开了个会,讨论了一番新军怎么组建之后,讨论出部队编制,就开始招兵组建这支部队了。
从十二月份几乎花了一个月,才招募到足够的人员,完成了部队的初步组建工作。为了这支部队,朱由检也是煞费苦心,二十六卫、三大营都进行了选拔,因为要求太高,最终及十万大军竟然没有选拔到足够的士兵数量,后来从社会上又招募了一批,这才把人员招募完成。
当然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人员比预期的多了一些。为了完善未来的新军体系,一不小心,把原本的一个团的编制变成了一个旅。当然,这事情主要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原本计划是一个团就够了,慢慢训练,但是没有想到,为了完善未来的体系,一不小心就扩编的数量大增。
就拿旅部来说,原本朱由检想着就是几十个人就够了,但是和几位军官一起商量的时候,旅部就变得越来越大。体系也越来越完善。编制整体上和后世一样,就是军、师、旅、营、连、排、班,取消掉了团一级。其实从管理学角度上来说,扁平化管理比垂直管理要好一些,但是军队要实现扁平化管理,对信息化程度要求很高,这个时代做不到,所以只取消了团一级,算是减少了一个管理层次。军衔也模仿了后世的军衔样式,军装模仿的是二战德军的军装样式。
对于体系来说,后世的已经成熟了的军事体系,朱由检没有必要说放着现成的不用,去自己搞一套。当然,部分叫法上面有点区别,就是没有连、排、班这种称呼,改成了大队中队小队这种这个时代的人能接受的称呼模式。至于说军、师、旅、营这种称呼古代就有,这个时代的人接受起来很容易。
军衔也算是对那支部队的致敬,朱由检要把自己的部队打造成那支部队的翻版,那么就从军衔体系整个抄袭了。当然,军旗没有抄袭,而是使用了国旗,只不过下面绿色加了两条黄色的杠。毕竟,八一对于这个时代的明军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国旗对于朱由检来说,影响太深了,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中国的象征。故而选择了后世的国旗,准备当做大明朝的国旗。
军装也是战斗力的一部分,是军人尊严的一部分,所以把军装设计的帅气,是可以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所以,在选择军装款式的时候,朱由检也是纠结了很久。从内心来说,他希望新军的军装,在明朝的现有服饰上进行发展,甚至考虑过使用后市哪些电视剧中间的飞鱼服,但是那些服装对于材料要求太高了,都需要化学纤维才能做到,这个时代并不容易实现。这个时代的飞鱼服并没有电视剧穿上那么帅气,因为是棉布的,很容易起褶皱,穿上就跟农民一样。
说新设计一款既要有华夏特点,又要适合于棉布或者羊绒的衣服出来,朱由检也没有那份才华,最终决定使用二战德军的军装。
二战德军军装主要是羊绒和棉花混纺材质,这种布料在这个时代还是能够制造出来的。从材料角度来说,是可以做到的。
其实,这个时代的西方服装并没有形成后世的那种风格,还是以西式古代服装为主,裤裆都能拉到地面上,哪怕是再过二百年,西方的军装风格还没有形成。朱由检用二战德军军装,在这个时代绝对算不上抄袭西方,以后叫谁抄袭谁还是两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