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练车不见了徐艾娃,教练说她怒气冲天和他吵了一架,说一点不照顾老学员,交的是私人教练的钱,结果却是两人练习。教练也是个有脾气的,一点没给徐艾娃面子,说她到底也是个及格线上下的,整天想着美拍不务正业。
徐艾娃大为光火,直接投诉给赛校校长。校长给业务经理打电话,业务经理又把教练训斥一番。教练怒道:“要不她走,要么我不干了!”业务经理不想轻易放走业务精湛的教练,毕竟九年教龄了。经理与校长商议,为徐艾娃换了场地,换了教练,又承诺以后让她免费学车,一直到学会为止。徐艾娃这才罢休。
教练边讲边摇头,真是一言难尽。
朱宁道:“见怪不怪,她还算好的。她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在美国学赛车,非要在国内?”
蔡晟笑道:“天知道。教练,想开点。不是有这么两句话,天生一副大肚容,乱云飞渡仍从容。尊敬的教练先生,请教学生第二项内容极限刹车。”
朱宁为教练递上一瓶水,教练接过来,看了看标签,“嚯,进口的,一瓶1000块。”
蔡晟笑道:“好兄弟联名款合作的品牌,限量版赠品。”
朱宁说:“他有的你都有,也真是服了你们了。”
教练犹豫着,不喝,“你们讲的是冷风飒,他没红的时候在我们这里学过车,人挺好。”
朱宁打趣道:“教练拧不开瓶盖,让我帮一下忙。”说着,伸出晒的微红的手。教练躲闪道:“不用,我一会儿再喝。我记得当时冷风飒和多数人刚来的时候一样,很放松的心态,并没有想着比赛竞争什么。他起初的目标就是拿个赛照,多一个身份,多一个标签,美一美。但比赛是竞技活动,场上的氛围让自身加热,求胜欲上头。”
“他喜欢竞速运动,有天赋有斗志。”蔡晟讲道,“被演艺圈耽误的一级运动员,他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参加F1方程式。”
教练沉思了一下,说赛车不是技能,只能算特长。赛车非常烧钱,就初级的卡丁车,培养小孩的话,家里存款没有8位数,想都不要想。马青骅12岁拿全国卡丁冠军,他家本就有个上海算是一流水平的卡丁车场,而且还是二十年前。你可能也不知道艾尔顿塞纳家里是当地的大地主,尼基劳达家里是开银行的。
冷风飒有这个愿望是好的,现在国内能参加靠赛车吃饭发家很难,唯有职业化,但是只有顶端的选手才有发展。全世界拥有F1驾照的不过几十人,我们国家有一个。F1的车手工资都对不起F1的受众程度,也对不起F1这个烧钱游戏的名字。最高的汉密尔顿和维特尔有四千万欧元水平的年薪。最后一个阶梯新手菜鸟或者小车队,100万以下,付费车手甚至可能没有钱。
“天赋决定你能不能成为顶级层次,经济基础和从小成体系的练习决定你有没有成为顶级的资格。”蔡晟小结道。
“赛车职业化很苦很累,强制训练、实战比赛都不能缺席,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冷风飒做艺人进行这样训练,时间肯定不允许,再说,也22了,过了25岁再职业化没指望了。业余的都是自己掏钱当爱好。而且真正的赛车对身体要求严苛,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来提高自身实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经历着对心志极大的考验,而且对体型变化也有巨大的影响。F1车手在克服侧向加速度的能力异于常人,常年训练使得他们的颈部几乎和头一样宽一样精壮。你能想象练得像漫威里浩克一样体形的冷风飒,去演偶像剧吗?”
蔡晟、朱宁摇摇头说:“不能。”
“手腕力量等训练更不必说。由于发动机舱内的温度和2小时正赛的体能消耗,F1车手通常一个正赛下来,身体脂肪的消耗及脱水总和将超过4公斤。这种体能储备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不仅如此,还要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精准的判断,快于常人的反应速度。这不是花钱装逼的过程,而是花钱买罪受的过程。”
蔡晟、朱宁频频点头。
“还有技术层面,就连布加迪都不参与F1。排除贵,F1造车完全跟量产车不一样,整个底盘,包括单体壳,悬挂,底板,空力套件,全部要自己造,并且要达到标准,没有相关技术经验和工厂,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F1,现在是汽车工业顶级技术的集合,是一项庞大精密的系统工程,绝对不是拉来设备挖一批工程师和车手,砸点钱就能夺冠的。不是造不出来,是造出来不见得好用,也不划算。本田的技术NB不,人家的发动机在上世纪F1八九十年代也说得上是首屈一指了,然后自从2015年重返F1赛场以来,直到今年才拿到首个分站冠军。我们的底子薄弱,资深车迷去研究车身空气动力学,造发动机、变速箱的希望很小,至于这方面的工程师,我只能呵呵。”
“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蔡晟总结道。
朱宁竖起大拇指。
“重在参与,不是每一项竞技体育我都感兴趣,但是既然热爱了,就全身心投入进去。”教练笑道,“赛车的魅力就在于真正处于这个环境的时候,真正身在其中,你只想做一件事,那就是赢!当年冷风飒排位赛第三,由于犯规,被罚末位发车。他说,教练,我本来以为我不在乎,可是心态特别低落。我本来以为就是来玩玩的,比赛不重要。”
“我冷风飒不懂什么年少轻狂,只知道胜者为王!”蔡晟趁热打铁,“这是正常的冷风飒,这是一贯如此的冷风飒。”
“我看他心态崩了,就安慰了他两句。最后,比完了,他拿了总第一。他说,想学这个的不想赢,肯定是假的。”教练微笑着,仿佛冷风飒志在必得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
“我没有很想赢,我只是不想输!”蔡晟坚定地握了握拳头,“请教练指导我第二项极限刹车。”
“好的,学习极限刹车,先理解什么是突破极限。民用车有ABS,一脚踩下去感觉弹脚了,也就是抱死了。抱死前的临界点就是极限刹车。我们的训练方式分三步:第一步,先寻找什么是抱死,体会突破极限。一脚到底,赛车会拉出白烟。先踩到抱死,然后刹车回来一点点。第二步,先突破极限,再回到临界点,进入最终阶段。第三步,一脚到位,需要大量的练习。”教练上车示范。
朱宁拿着录音笔,毕恭毕敬地做笔记。蔡晟认真听讲,用心琢磨。
“为什么要学习极限刹车?你一脚抱死,只能发挥制动力的30%-40%.民用车在ABS的帮助下,制动力有70%-80%,但极限刹车是把刹车性能用到了极致,是唯一能发挥制动力100%的方式。”
“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好的。”蔡晟赞道。
“刹车降档会想到跟趾,但跟趾短时间很难掌握。跟趾退档有明显的补油声,我们赛校替代跟趾的方式是慢抬离合,通过离合器的半联动的补速来实现档位和转速的匹配。慢抬离合听不见补油声,优点是简单易上手,缺点是没有补油的轰鸣声。”教练技术非常熟练。
“如何训练,教练?”蔡晟像个小学生,勤学好问。
“找离合,一,熟悉半联动点。二,半联动缓慢抬动有一个预速的过程,它的缓慢释放目的是档位齿速匹配。扭矩的渐进释放,和跟趾相比,慢抬离合的圈速更快。跟趾慢到0.3,跟趾很难做到极限刹车的状态。慢抬离合比跟趾圈速快,刹车的效率更高。无论多么出色的车手在做跟趾的时候,刹车都会有轻微的浮动,无法用到100%制动。”教练拧开瓶盖,仰脖子灌了一些水,然后,拿出手机,点开一个视频,说,“来,给你们看一下F1车手的跟趾水平。”
第一个视频是一个又利索又帅气的跟趾动作,第二个是一个又绵软又温吞的跟趾操作。教练让两个人猜哪一个是F1车手,朱宁率先抢答肯定是那个又利索又帅气的,F1车手赛车界一流,无论做什么动作,都是艺术。教练又问蔡晟,见他沉默不语,就说是不是第二个。蔡晟笑了笑,说,不是,我也选的第一个。
教练一副要哭的表情,“为什么都看表面现象,不深入本质?车神塞纳、前红牛F1车手机长马克韦伯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很菜,很面?因为这样更有效率,动作小,要点挤油门。”
“F1离合在方向盘上。”朱宁加了一句。
“跟趾,就是在刹车时降档补油,重刹补油,动作越大,刹车的变化越大,刹车的距离增加,重刹意义没了。跟趾时要保持刹车的力度,动作越小越好。跟趾不是杂技,不是炫技,那些利索迅猛的,往往华而不实。来,让你们学习一下踩刹车的技巧——循迹刹车,就是带着刹车入弯。”教练又开一个视频,“车载:保时捷718,4.0L手动档,循迹刹车的优势是刹车晚入弯快,而且还不会推头,算是开赛道的入门技巧,易上手难精通。至于怎样操作,我们下节课再讲,因为涉及科目三高低速弯道、全场跑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