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萧夏,你不是出国了吗。”苏岑记起,婚礼那天蓝裳介绍她惟一的朋友,只是婚礼过后来不及聚会她就匆匆出国了。
“刚刚回来,听说了你们的事情,心里很难过,来看看她,也看看你。”
萧夏一直站着,不大的屋子里满是凌乱的物品,她以一贯的动作轻轻触摸着,只有这样她才觉得离蓝裳最近。
“苏岑,谢谢你给了蓝裳一段美好的感情。”
“想不到你会懂,她最终还是走了。”这个男人竟然在萧夏面前呜咽地哭起来,他已经太久没有听到这样温暖的话。蓝裳走后,超市是他和外界保持联系的惟一通道。
看着无助的苏岑,萧夏抚摸着他的头发,那是安慰故人的方式,头发穿过五指,软软的。苏岑伏在萧夏肩上,萧夏也有着蓝裳的气息,那是与生俱来的安静。所有埋藏的疼痛、悲伤、无奈在一瞬间全化为眼泪和鼻涕,这个男人放声地哭起来。
满屋都是蓝裳的记忆,和男主人一样流着悲伤。萧夏的目光停在那本几乎褪尽颜色的笔记本上,她扶住几乎要倾倒的苏岑,自己走向笔记本,一页一页翻起来。
“不要看最后一页,我想留着。”有关蓝裳的一切,苏岑早已变得敏感,他已不能接受自己设定的事情被突然打乱。
“这是我的笔记本。”
苏岑惊慌地抬头,眼里满是错落。
“是婚礼前,蓝裳说,把日记放在我这吧。”
萧夏和苏岑打开最后一页。有两段话。
“我的蓝裳要结婚了,和我从小就喜欢的男子苏岑。好好照顾我的蓝裳。我永远爱你们。”
这是新鲜墨水留下的字,还是那么清晰,每个字都写得用心。
“岑,如果你能明白我的心思,答应我,爱她,爱萧夏。蓝裳已去。”
这字瘦而柔软,苏岑一眼就认出是蓝裳写的。他定定地看了许久。
“萧夏,求你,告诉我你们的童年。”
26年前,做护士的妈妈在医院门口发现一名弃婴,她看到这个孩子在风中瑟瑟发抖,抱回家,和我放在一起,那时我也才6个月大,后来妈妈知道女婴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才被遗弃的,但是她还是选择留下这个女孩。我和蓝裳一起长大,我性格原本活跃,但是妈妈说,如果我不安静,蓝裳会死去。我们每天上学放学,我也习惯了安静,我们曾在巷子里遇见你,都很喜欢你,就在当初。可是我们这样的工薪家庭是拿不出心脏移植费用的,只能尽可能地照顾蓝裳,让她觉得幸福。她很善良,也很爱你。你们结婚那天,也是单位批准我驻外申请的那天。
苏岑的泪再一次扑簌地落下,流进嘴里,苦涩苦涩-的。萧夏从包里拿出一块奇异果味的软皮糖塞进苏岑嘴里,那糖,和着眼泪,略甜
色戒
一直倾慕于张爱玲的笔,写人写事入木三分。也一直喜欢李安,从《喜宴》到《绿巨人》,从《卧虎藏龙》到《断背山》,他所执导的电影无一不是经典之作。而两人的交集《色,戒》,则是成为一段旷世传奇。一个弱女子以身色诱汉奸而殒身的故事,无论怎样都是悲剧。然而两种艺术形式两个大家相比,究竟是张爱玲的小说更冷漠,还是李安的电影更残忍?又是哪一个,更能让人泪流满面?
张爱玲《色,戒》:无关爱情,只是命运
读张爱玲的《色,戒》,是在苦等李安导演的电影版《色,戒》几乎就要绝望的时候,不得已翻出了张爱玲的原著。2007年九月的上海,连夜也免不了的繁华喧闹,点一盏灯,穿越时空,去触摸已经久远了的1942年。
轻声读着白纸上黑色的字句,故事里那光那影,那人物一言一笑全活了过来。霎时,仿佛电影里的画面已经在头脑里有了着落。从王佳芝觉得遭人笑的翡翠戒指,到偷情相约的暗号;从她在咖啡馆里给邝裕民电话时贪慕的乡音,再到肘弯里面搽了香水,到一望而知他的汽车;从珠宝店里那枚硕大的粉色钻戒,再到她更改了计划,放走了他……我就那样眼睁睁看着张爱玲,她是怎样用自己的笔,不动声色,却又步步紧逼,将一个叫做王佳芝的弱小女子,最终推上了绝路。
记得胡兰成说过,张爱玲的不悲悯,实是因为她公平。而事实上,刻薄和冷漠一直是张爱玲作品最出名的风格。
无论是白流苏微笑将蚊香踢入床下时所不经意流露出的寂寞,抑或是曹七巧懒得擦泪的悲凉,辗转到了《色,戒》,便是那冷冰冰的结尾:他对战局并不乐观。知道他将来怎样?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她的死,无关政治,无关爱情,只不过是历史洪流中必然一幕。是命运,谁也逃不脱的命运。
从一开始,她不过就是一枚香甜的诱饵,被挂在命运的钓钩上,生死抉择全由不得自己。所谓的命中注定便是如此,乱世之际,只因为那颗有市无价的粉红钻石,以及那颗闪亮石头背后,可能包含的一点点真心,让她最后删改了剧本,结局天翻地覆。
而易先生,只是个男人。要占有,却又不肯受女人牵绊。或许在他的眼里,王佳芝不过是一次欢场偶遇,而决定了她的生死之后,他仍是洋洋得意的。一切全未改变。寒测测的凉薄。
李安《色,戒》:爱情是一场流血牺牲
而后终于看到了电影。我才觉出此《色,戒》非彼《色,戒》。虽然故事还是原来的故事,人物也是一样的人物,情节轮廓也大体上相似,可是在感觉上,却又觉得全不是那回事。
李安的《色,戒》里,王佳芝变身成一个被家庭所抛弃的孤身女子,为了自己的爱,便搭上了全部。她因为爱上邝裕民,便毅然加入这场舍身的行动。献身给身心猥琐的男子,把一切的生死爱恨全都抛了。这只能是爱,定然不是别的。因为除了爱,世上又有何种情感伟大到如此的彻底?
预告片里面的说:她必须捕获他的心,同时毁灭自己。我觉得最初最初,这句话本就是对王力宏扮演的邝裕民而说。她为了博他的欢心,毁灭了她自己。而所有的结局,从她走上岭大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而那条通往舞台的路,就是一条不归之路。
谁料到遭遇易先生,对于缺少爱而又渴求爱的王佳芝来说,又是一场沦陷。
乱世茫茫,两个偶然相遇的男和女,一场小情小爱。哪怕最初的最初,起源自一场阴谋一个陷阱。男女之间交换彼此的欢愉,本是人类繁衍的本能,然而谁又敢说性与爱无关,在身体纠缠的同时,两颗同样寂寥的心也逐渐靠近。
李安的《色,戒》里,他是对她对了真情。那一点爱,可能只是一点点,但也足够让他在她死后,坐在她曾经睡过的床上,泪流满面。
李安之与张爱玲,谁更残忍?
张爱玲与李安的《色,戒》,相同故事,不同情结。一个是冷言冷语讲到最后,一个是夹杂了温情的种子,逐渐漫散开来。酝酿成哭泣的情绪。
张爱玲的《色,戒》,让人觉得的是彻头彻尾的冷漠,是看了之后让人震撼,然而又无话可说。而李安的《色,戒》,则会更让人窝心,让人忍不住坐在已经散场的影院里,久久哭泣。
本来就是如此。一场暗杀的阴谋中,王佳芝只是一个被当作诱饵的女子,而易先生便是遇到她并且垂涎她的鱼。两个人没有情没有爱,无非贪图短暂欢愉,所以事情败露之后,她死也便死了,只能说是命中注定,又或者只是运气不好。
而李安的《色,戒》里,偏偏让易先生爱上王佳芝。两个已经开始相互依赖的灵魂偏又生死别离,她救了他,他杀了她,他又为她而哭泣。这样的爱情,是不是更会叫人压抑?明知是有了爱情,可是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他又牺牲了她,只为保全他自己。
站在边缘,只能沉默
相信现实,却也会幻想.不愿是极端的人,却是自负的人.没有宏伟的目标,但有自己的理想!?
想要的一直很难得到,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还幻想除了证明自己心智不成熟之外证明了什么?无知或是无奈?
有些坎跨过去了就过去了,不会在同一道坎上跌倒两次!可偏偏有些事情在已经习惯忽略之后,突然间想要去珍惜却是无可奈何了,是否“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也是奢求!在黑夜里内心深处,泛起一丝忧愁与想念!
把戒指放在唇边轻吻,用心去感受,闭上眼静静的回味,有的只是一丝淡淡无名忧伤的思念!习惯在深夜,睁开眼,放下所有的顾虑,对着灵魂最深处:淡淡的微笑!感受黑夜所带来的宁静与孤寂,在这喧哗的世界里,只不过是一个点缀而已.虽然心里是想着,为了自己而活,为了在乎的人而活!可,活着有很多无奈,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只是充当一个过客的角色而已,留下的唯有远去模糊不堪的身影!消逝着时间,体验着生活,生活中领悟,活着一辈子,如果可以做到两件事情就可谓无憾!第一件事:找到另一半,不论有多坎坷,多艰难.两颗心依偎在一起,就找到了那不受世事渲染,灵魂深处完美的一片天!第二件事:有自己的事业,有能力照顾好在乎的人,照顾好妻儿老小!?两者皆得,此生足矣!?
相伴却不相惜,非即非离中充斥着遥不可及的距离!?
自问,改变了心智,改变了过程,却改变不了结果,更无从谈起去改变一个人,活着是否应该凡事都该看轻看淡一点!只是凡事都看轻看淡,待人对事都一成不变的态度,这么活着,就是单纯的好好的活着嘛?这样就不愧对自己,这样就是认真的活嘛?活着,一步步迈向人生的终点,死亡就是人生的终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