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选择音乐要以悦耳为原则,声音伴随的刺激能够发展婴儿的听觉神经。像莫扎特的音乐,就对宝宝的空间智能有帮助,原因大致是因为他的曲式均衡且对称,严谨的风格有一种格式美,而且有助于脑部的理性分析及认知的智能。如《双钢琴演奏D大调》、《第一号法国号协奏曲D大调》、《第39号交响曲降E大调K.543小步舞曲》等,都具有这些特质,适合宝宝聆听。
在孩子3个月以前,每天可定时给他放一些旋律优美的古典乐曲,每次15分钟即可。孩子半岁左右,播放音乐的时间可适当延长,除了过于铿锵有力的和近乎疯狂的乐曲不宜给孩子听外,从节奏轻快、富有生气的,到舒缓流畅、优美动人的,各种风格的乐曲都可以让孩子听一听。
◎智力启发曲目
巴赫:《第二号布兰登保协奏曲》
巴赫:《平均律第一卷C大调》
贝多芬:《献给爱丽斯》
海顿:第101号交响曲《时钟》
莫扎特:《A大调单黄管协奏曲》
莫扎特:《小夜曲》
莫扎特:《第二号法国协奏曲》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睡眠音乐
巴赫:《耶稣,众人仰望之喜悦》
巴赫:《小步舞曲》
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歌调》
贝多芬:《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德彪西:《月光》
舒曼:《梦幻曲》
◎歌唱曲目
《小小音乐家》
《娃哈哈》
《小白船》
《小熊过桥》
古典音乐育儿的诸多好处
我经常建议年轻的父母给宝宝听些古典音乐,但是很多人会这样反问:“有用吗?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吗?”现在很多人做很多事情都很功利,当面临一个问题时,第一个问题就是“有用吗?”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开发右大脑,不能增强记忆力,不能使孩子有骄人的特长,不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不能培养孩子的某种优秀的个性,在这些家长看来,就是一件无用的事。
事实上,美丽悦耳的音乐虽然不能直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却能陶冶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从生活中体会到更多的趣味和快乐的感觉。特别是古典音乐,最好是完整的交响乐。
为什么要强调听完整的交响乐呢?因为时下儿童音乐教育所选的音乐大多偏重成人化的情感,即所谓的温情浪漫,以这样的标准选择,很多的交响乐便不再其中。即便入选,也只是掐头去尾的选段,儿童大多只能接触到古典音乐大师们所作的小品。这对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温情浪漫只是音乐的特质之一,表达的只是人的一种情感而已,无法完全代表音乐所要表达的丰富感情,而且,如果儿童长期只听一种情感的音乐,将固化儿童的心胸,不利于建立完整、开放的心灵。
而古典音乐大师之所以被称为大师,就在于他们的作品题材众多,情感丰富、内容深刻、音乐构思完整,如果只听片断或小品,就无法完整地认识大师,领略音乐的精神,当然更谈不上音乐的启蒙教育了。最后,儿童需要古典音乐,尤其是婴幼儿。
人生之初,听觉神经的发育和成长,决定了儿童智力的高低。这时候尤其需要大量声音的刺激。风声、雨声等大自然之声,以及人语的声音,再辅之以音量适中的音乐之声,就是最自然、有效的教育方式。
用古典音乐育儿的好处
音乐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美化和净化。生活中有音乐就如同夏日的清风,宜人清爽,也像冬日的阳光,温暖明亮。一旦儿童养成听古典音乐的习惯就如同生活中多了一个知己和玩伴,生活中的一切情趣皆能融入其中,又能从中得到无限的灵感和快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古典音乐中所具有的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缓急有序的节奏,能与儿童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使宝宝的身心愉悦、舒展、健康,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古典音乐可以养成儿童高尚的情操和博爱的情怀。古典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是人类心灵深处智慧和人格的流露,它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壮阔,喜欢古典音乐就是崇尚智慧的卓越和人格的高尚。
古典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而且也是灵性的艺术,丰富的音乐语言是人类理性和情感的最抽象表达。可以弥补语言文字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足,启迪和拓展儿童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从而培养儿童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古典音乐还可以培养儿童缜密的思维能力。表面看来,音乐是跳动的情感,但乐章和乐章之间,乐句与乐句之间,声部与声部之间,乐器的搭配无不体现了缜密的逻辑。在完整的交响乐中,不同乐章的发展、递进、互动,乐器之间的相互辉映都表现出了音乐的理性。因此让儿童听完整的交响乐无形之中就能把这种理性传导给他们,有助于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音乐也是直觉的艺术。音乐之所以是直觉的艺术是因为音乐直接理解和抽象的表达自然、宇宙、生命内在和谐的规律。科学所要求的素质正是表现在对这种和谐规律的敏感和把握中。这就是科学的直觉,它与音乐是相通的。古典音乐是开启儿童直觉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
鼓励宝宝大胆唱歌
一次看电视上一个访谈节目的时候,一位歌手说自己在小的时候唱歌经常会跑调,所以一直不敢开口唱歌,直到长大后,在受到一次很意外的鼓励后,他开始放声歌唱,没想到一唱就不可收拾,竟唱到了舞台上,而后被千家万户所知晓。另一位嘉宾也说,其实孩子小的时候唱歌都是跑调的,只是受到鼓励的那些会越唱越好,而受到批评的则会越来越跑调,于是就真的跑调了。
想想真是这么回事,在家里、在幼儿园、在学校里,总有那么几个孩子被称为唱得好,而还有一些孩子则被归为唱歌跑调。当孩子唱的差一点的时候,很多家长虽然不会责备,但是会笑宝宝,没有及时给他鼓励。慢慢地,他对唱歌的兴趣也就减淡了。
让宝宝张开嘴
有一位母亲曾讲述了自己的宝宝通过大胆唱歌,改变了不爱说话的习惯。当宝宝刚学会说话时,因为那时候还小,经常把“g”发成“d”,外公发成外东,西瓜发成西大,经常把大人们逗得哈哈直笑。
可是再小的孩子他也知道害羞,在说的话让很多人取笑过之后,宝宝开始不爱说话。因为经常来家里的客人发现宝宝说不清楚某些字,就故意的逗他,还学宝宝说话,而这一切都让宝宝对说话产生反感。孩子小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反感,但也知道不说话就没人会笑他了,所以宝贝开始了“沉默是金”的日子。
而这一切,让妈妈对宝宝有点担心了。宝宝本来是个爱说爱笑的小精灵。而现在因为怕人笑,这么小的孩子竟开始闭口不说话。和家人在一起还好点,但有人来家里他就一句话不说,也不和人打招呼。一时间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去让宝宝开口说话,只是下意识的把宝宝不会说的几个字反复的拿出来教宝宝,而宝宝表现得很不愿意学。
但是一次转机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一天妈妈和宝宝一起看动画片的时候,动画片里的小老鼠在唱歌,宝宝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学起来。突然妈妈听见宝宝在学唱歌时发对了一个音,他清清楚楚地把“吃西瓜”三个字唱了出来。妈妈心里很高兴,但是没有特别提醒宝宝,而是让他再给大家大声唱一下,并且好好地鼓励了宝宝,夸宝宝唱得好听。从此,妈妈经常鼓励宝宝唱歌,有时还和他一起唱。
一天,当妈妈告诉宝宝他已经会说‘瓜’字了,宝宝先是愣了下,然后开心的笑了:“我真的会说了!西瓜、西瓜、西瓜……”宝宝开始不停地说,高兴地蹦上蹦下,然后妈妈就在一旁使劲的给孩子鼓励。有了成功的体验,宝宝开始变得越来越爱说话了,一有空就拉着妈妈学讲话,还能落落大方地给家人、客人唱歌,虽然还有点跑调,但大家都夸他越来越棒了,宝宝也越来越有自信。
五音不全的妈妈也要给宝宝唱歌
豆豆2个月的时候,有一次,小琳抱着他看电视。刚好电视里播放某公司的广告,画面是小兔子边打鼓边唱歌,豆豆看着就咯咯地笑起来。后来每次播放这个广告时宝宝都会笑个不停。那时宝宝才出生两个月,就能分辨出愉悦的声音,小琳感觉很惊奇。
国外一位心理学家沃特海默曾经针对初生婴儿做过听力实验。他在分娩室里把手表交替放到婴儿的左边和右边。把手表放到左边,孩子就会把头转到左边,放到右边,他就会把头扭到右边,并且眼睛也跟着转动,希望看到东西。
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只要听到妈妈用愉快的声音说话或唱歌,或是听到音乐,他们就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积累知识。但妈妈也不能一天24 小时都播放音乐,这样孩子容易失去兴趣,也有可能干脆漠视音乐。在宝宝醒着时,变换招数为他改变环境才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