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在大学里找到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一晞习惯自律,习惯独行,喜欢读不同的书。一来到图书馆,她总是喜欢去找一些感兴趣的书籍,她看的速度很快,精度的书不多,除了较为考验古文功底的老庄和史记。对于一晞来说,高中学了理科后历史古文接触得并不多,现在才发现自己其实还挺感兴趣的,便都找来读上一读。现在读起来,是真有些晦涩,但一晞又不太喜欢去读那些被人‘嚼烂’的译本,所以还是决定读原著。读得慢了些也不着急,看不懂也不生气,只觉喜欢读便读了,道理是满满理解来的。
一晞在图书馆发现,很多学生来图书馆主要做作业,备战考试,考研,各种专业证书考试,写论文,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读一些‘没用’的书,小说或者是与专业无关的书基本不会主动涉猎。在这样的氛围下,一晞多少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一晞上课很认真,目前为止每门功课都完成得不错,虽然有些课程一晞觉得并不是很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一到大二,针对学生考研宣传的热潮就不断高涨。一晞也考虑过要不要考研,如果只凭目前不是名牌大学的本科学历,在这个注重学历的社会,似乎未来开放的门槛不多。但一晞想,如果只是为了学历而读研,大学的时光都在每日重复的做题、背书中度过,岂不是太辜负了那些可以读好多书的时光。说实话,一晞对自己的未来不是很有目标性,她只希望在可以把握的时光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现在,学校从大一就开始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把学习建立在生存、就业的基础上。这似乎无可厚非,但对一晞个人来说,一旦想过多未来的事情,就会产生很多的功利性目的,似乎考证,考研,实习,挣钱等都是必要的。只是一旦这样,她就无法畅游在有趣的书籍之中,无法每天都开开心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包括畅想自己那个诗词公园。
诗词公园,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实现它,至少现在和未来几年内是实现不了的,但她却心心念念,感觉它很近又感觉它很远,为它兴奋,为它失神。它坐落在她心中,她却不能尽快地让世人看到。有时候她会动摇,却一直舍不得放弃,因为它是有可能实现的理想,但不是一定会被接受的理想。所以她总是在矛盾中前行,在肯定中否定、否定中肯定。
一晞依旧坚持学习建筑知识,努力地把她心中的世界构造出来。她想,她花上几年时间为它写一个漂亮的策划,给出宏观的景观,拓宽创新它的功能,然后为它寻找愿意投资开发的人。这一切看上去有计可寻,但要做到其中的每一步又谈何容易,一晞也暂时找不到更多能够帮助自己的人,所以理想是在高空中的。
蓝景很支持一晞的想法,其实,最近以来,他也渐渐参与一晞的诗词公园设计中来,在他看来,设计一座有特色的建筑群也是他自己的理想。他在学习恋爱之余,和一晞也经常谈论这个诗词公园,渐渐地,两人都为发现一个好创意,达成一个共识而感到很开心,很有成就感。这个理想,慢慢地成为了两人共同的理想,并且在蓝景的眼中,这是一个很可能实现的理想。
在A城的唐启可以说已经手握理想的钥匙,他越来越有信心和底气,但唯一不变的,便是他那孤傲的性子,这样的性子似乎也决定了他最终会选择另一条路。
唐启为期两个月的拍摄已经结束了,A城已经入了冬,下起了雪。南方的D城很少下雪,唐启捧着一杯热茶站在宿舍窗前,看着这白雪飘飘,他想起了高三那年数学课上下起的雪,除了数学老师,几乎每个人都在教室里兴奋地赏起雪来,那时他还坐在一晞的前面,身后还有她和舒静议论雪的窃窃私语。A城有暖气,在宿舍一点都不觉得冷,但唐启似乎感觉到几分寒意,关上了窗户拉起了窗帘坐在书桌上喝了口热茶。现在他闲下来了,思绪也散漫起来,书本上的字渐渐的飘忽着,心里又想起了不该在想的人。唐启感觉到有些孤独,打开手机已经没有她的任何痕迹,他为自己此刻的心绪很不满,但没有办法,他还是拿出那年一晞写给他的话:……如果有那身傲骨,定要舞得淋漓尽致。
十二月了,D城的风开始凛冽起来,风已经把梧桐巷的残叶吹得所剩无几,淅淅沥沥的小雨给这天气添了几分寒意。很少有人在水泥路上滑着滑板呼啸而过,但恋人们的约会热度一点也不减,在寒风呼呼中依旧相拥相吻。
一晞最近很少与蓝景私下约会,多半是一起在图书馆里看书。一晞已经习惯了那个最喜欢的位置对面经常坐着蓝景,现在他也不能扰她入境了。一晞一看起她感兴趣的书,很容易进入自我屏蔽状态,所以蓝景总感觉他被视为了空气,对此一直心怀不满。甚至有一次,有女生向蓝景要微信的时候一晞都没有抬起眼皮来,那女孩自然不知道蓝景对面就是他的女朋友。蓝景对一晞的反应很不满,于是为了气一晞,便给了她自己的微信号。哪知一晞知道后并没有多在意,惹得蓝景出了图书馆就抱着一晞吻她出气。为此两人还又吵了一架。
一晞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学会了一点建筑设计要点和软件的使用。已经开始在电脑上规划着公园的规模地基。一晞还经常保持着写诗的爱好,有一天清晨,一晞晨跑时看到操场上的小草上已经洁起了冰霜,白花花的一片。一晞看着绿草已经被霜折腾的失去了生机,心里便生了一股凉意。可没想到的是,半小时的晨跑结束后,阳光慢慢地从云层中现身,一阵阵微风吹过,小草们大多融了冰霜,像打了个哈欠后又开始挺起身来。一晞见状不禁有了诗意,便踱步思索着念道:
“霜重压绿草,欠身仍向阳。
徒我付怜意,新风唤重开。
物物本元气,何故作人情。
云晓接高处,孤鸟净飞来。”
这是反复改了字句后的成果,一晞想了想,便命名为《天冬吟》。跑完了步,作完了诗,便回了宿舍。
终于,在阴雨连连的冬日里,终于迎来了一天伴着阳光的清晨,一晞起床发现外面的蓝天融进了阳光的浓度,在高大的建筑身影上撒上一片片暖色调的不规则几何图形。一晞正欣喜时,一只小鸟飞到窗边,叽叽喳喳的啄着什么。一晞再也安奈不住能晒太阳的喜悦之情,迅速的穿衣洗漱后咚咚咚地跑下楼去。
一出宿舍,一阵微冷的清风便让一晞瞬间精神了。一晞跑到了操场上,阳光把操场分割出了阴阳两半,一晞便想起了杜甫的那首《望岳》中的“造化钟胜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诗,又抬头看天色暖晴,不禁也想作诗。她时而望望天空,时而闭上眼感受着阳光的温度和四周的声响,在来回的琢磨下终得一首,她把她称之为《天冬吟》其二,内容是这样的:
“朝起天气新,隔空听嬉语。
鸟携赋一曲,做客窗台上。
瞅得草露烁,知是金乌来。
可冬盛暖意,抔阳入怀里。”
天气好了,又得一首诗,一晞这一天内心情都很好。她就是这样的人,放纵自己感知世界,放空自己快乐度日,她从来不觉得作诗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才情。对她而言,这不过是心情的语言,只要说出来,自己念上一念,就是全部的意义了。她没有大诗人的气魄和才华,她也不能做到出口成章,写诗从来都是此时此刻的事情,有了灵感和思绪就写,不然她是不会写的,也写不出她自己满意的诗来。
这样的生活对一晞来说有好有坏,因为她还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她很容易触景生情,她也时常思考自己的一生要怎样度过,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她很容易陷入一种说不上来的思绪里,霎时间只觉一切都是枉然,心里蒙上一层白雾,绕在自己的迷宫里。那时候,她会自己望着天空,望着四周和与她无关的人和物,看着看着,眼泪就出来了。她知道这样的感觉很消极,但她却找不到倾泻的出口,这时候,文字似乎也被堵塞住了。她也想战胜自己这样的情绪,她还是更喜欢那样快快乐乐的自己,于是,在一个寒风凛冽的中午,在重重的乌云下她来到了那个宽阔的操场,操场上只有她自己一个人,她感受着冷风,望着如心情那样浓烈的乌云,试图用文字把她的情绪释放掉,在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下,她终于铸成了那把钥匙,写下了这样的字句:
面对白茫茫的恐惧我让它变成迷雾都散去
要做真的自己敢于坚信敢于质疑
面对赤裸裸的自己暴露对弱点的恐惧
为了看清自己敢于相信敢于质疑
冷风吹过来我不躲避让每一寸肌肤都呼吸
我体验着喜怒哀乐却不沉迷
生活自有道理
管它什么伤感用力吹散十万八千里
对什么着迷成魔成仙误太虚幻境
说一番大道理安慰自己笑笑而已
拎起背包也理理衣襟还要继续
这是自己战争别人不懂高歌后泪流
这是自己的战斗说出来多没意思挣扎着自由
此刻静下来静下来寻一个认真的期待
自从写完后,一晞就很少有无由感伤的时候了。蓝景后期看到一晞的这首词,不禁想要把它谱成歌,一晞笑了笑,说这首词本来就有调,她自己的调,她也是唱着写出来的。蓝景听后很惊喜,便问一晞唱了唱,蓝景听了后觉得很好,便采用了她的调,他则为之编曲。一晞把自己当时的状态都融进词调里,蓝景的编曲则为她加上了环境和背景,两个人合作后,才让人感觉这首词是完整的。最终一晞把这首词命名为《阴转晴》。一晞没想到的是,在蓝景的一次演唱后,这首歌很快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一晞这才知道,原来每个人都有过或似曾有过那样莫名的情绪,原来有时候一首歌真的是人们表达和释放情绪的出口,在她的寻找下,无意间也帮助了一部分人寻找到释放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