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艺术作品的继承和创新
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产生相对于旧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必然会取代某种旧的艺术内容,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发展过程,例如文艺复兴的绘画精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的诞生》、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把人与自然、个性和社会、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起来表达理想美。代表浪漫主义的《梅杜萨之筏》、《自由引导人民》、《1805年5月3日的枪杀》和现实主义的《牧羊女》、《拾穗者》、《喂食》、《打石工》等作品应运而生,在画面上表现出画家所要追求的理想:以法国大卫歌颂历史的《荷加斯兄弟之誓》、《马拉之死》和安格尔《泉》等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创作,便是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批判的扬弃,虽然形式上是古典主义的复归,但实质上却是螺旋形的前进和上升,总之,每一种新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是人类艺术领域的革新进步。
在艺术领域,建筑样式由古希腊式、拜占庭式、哥特式、罗马式,向巴洛克式、洛可可式转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特别是在建筑样式(多利安式→爱奥尼奥式→科斯林式)和建筑屋顶(半拱券式→圆拱券式)上。而在雕塑上,它经历了古希腊式、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阶段变化,出现了巴洛克、洛可可等一系列的雕塑风格。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每一种新艺术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艺术的消亡,它们会相互融合、相互进步,在曲折中前进。
从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来看,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打破原始社会时期石器和陶器一统天下的形式,几乎用青铜制品代替了陶瓷和石器制品的各个领域。如食器上,制造了簋、豆代替了陶盆、陶碗。在烹饪上,制造了鼎,代替了陶罐。在盛水上,制造了盘,代替了陶盆。在兵器上,制造了戈、矛、戟、剑,代替了石制和木制武器,大大增加了杀伤力。在乐器上,出现了钲、钟、鼓,丰富了人类娱乐活动。战国秦汉时期,由于奴隶社会天子制度的崩溃,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大量漆器制品生产出来。由于漆器轻巧美观,使用方便,大至车盖、车栏、床、榻,小至耳环、豆、勺、盒、几、案、鼓、屏等都采用漆器,逐渐取代青铜铸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又逐渐取代漆器,在日常生活中与陶器并用,瓷制技艺更加精湛、成熟。工艺美术发展史反映了后一代在前一代的基础之上不断革新,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欧洲艺术发展史的情形也差不多,从远古时期的阿尔塔米拉洞窟、拉斯科洞窟到古埃及、古希腊、两河流域文明,发展到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雕塑、壁画等,在否定前世的基础上,取得了亚泯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及巴黎圣母院等一系列辉煌的建筑。后又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欧洲掀起了一个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艺传统的热潮,把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许多艺术主张推为正宗,为此欧洲中世纪艺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工艺、建筑、雕塑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文艺复兴”中的“复兴”不是简单的模仿和重现,而是在否定的基础之上,在推陈出新中前进。
在我国新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革新家:鲁迅、徐悲鸿、李桦、张仃、庞惠瑟、梁思成、吕彦直、戴念慈等。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洋务派曾在治学治国方针上提出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主张。“五四”运动前后,美术各个领域开始注意改革,以李铁夫、李叔同、徐悲鸿等为首的一批画家在留洋学成归来之后,首先在国画的创作技法上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大革命,将中西绘画融为一体,从而改变了中国画坛上单调的格局。为国画创作做出最大贡献的徐悲鸿认为要革新国画艺术,他画了《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奔马》等许多画,这些作品既继承了国画创作的形神兼备的传统,又接受了西洋写实能力、透视、明暗技法的影响,使我国绘画首先冲破旧有的技法题材束缚,飞跃地发展起来。以鲁迅为首的作家、版画家也对中国民间版画形式、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作出了《怒吼》等一些优秀作品。
近现代中国建筑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寻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完美组合。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建筑界的影响,中国建筑师们从中吸收样式,建造了上海国际饭店、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等当时颇为地道的“现代建筑”。后来一部分建筑师对欧美建筑不满,认为应当发扬中国建筑的固有特色和民族风格,如南京中山陵的建成。近现代中国式的“大屋顶”建筑盛行全国,如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海市政府办公楼、南京中央博物馆等,这些建筑便是建筑领域里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结晶,它们在外观上,一面继承了我国古建筑的“大屋顶”等特点,另一面也用了西洋建筑局部式样(如柱式、装饰、门窗),既具有中国建筑古香古色的特征,又颇有一番异国情调。
在建筑艺术形式上,近现代中国建筑趋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采用了现代钢混结构等新材料、新技术,具有西方建筑特色,但这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又以中国建筑的外观形式为基础(如武汉黄鹤楼)。中国建筑艺术出现了“现代化的中国建筑”和“组合式的中国建筑”两派,其中代表作品有1959年在北京兴建的“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民族文化宫”等十大建筑: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的“国贸大厦”,北京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香山饭店:90年代上海的“东方明珠”、“金贸大厦”,深圳的“地王大厦”更显现代特色。【11】
进入21世纪初,中国的建筑界也同样掀起了新的浪潮。2003年3月由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的2008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从中外13个竞赛方案中胜出,这个巨型体育场的外观如同树枝织成的解构主义建筑,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着一个碗状的体育场看台,饱含解构主义语言的含蓄美。
2003年北京CCTV央视总部大楼,经过激烈的国际设计竞赛,由OMA/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雷姆·库哈斯设计的方案中选。这座高230米,总投资50亿人民币的大楼,是欧洲解构主义派建筑设计师在北京赢得的又一次胜利,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方案中选,是解构主义流派在北京树立的一个高大的里程碑。
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各种新观念、新时尚、新风格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不断涌现,为花团锦簇的现代艺术创作注入了活力和动力,特别是新技术的开发,拓宽了艺术领域,促进了新艺术作品的产生。
注释:
【1】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76.
【2】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0.
【3】繁华.论原始艺术的魅力.美与时代,2004(11).
【4】莱夫贝尔.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4.
【5】格尔.美学: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425.
【6】博,胡峻峰.50部必知的美术经典.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64.
【7】蠡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版,1983:3.
【8】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179.
【9】一平.艺术欣赏浅谈.美术向导,1999:5.
【10】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421.
【11】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