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艺术作品的协调统一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是: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感性与理性的协调统一、再现与表现的协调统一这三者的结合。
5.2.1 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
西方把艺术作品分为两种范畴:第一是内容:第二是形式。黑格尔曾说:“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一、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二、形式对内容有一定的能动作用,这就是说,形式也不是绝对被动的,而是反作用于内容。
因此,我们就应该避免两种对艺术作品的错误认识。一种是把艺术作品仅仅作为研究其他事物或现象的附属品,从而机械地分隔开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摒弃形式于不顾,把作品仅仅理解成传道明理的工具。另一种是利用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把艺术作品从它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中完全抽离出来,主张艺术作品只有形式,没有其他成分。这种认识,其结果是走向形式主义道路。
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诸要素的总和。艺术作品的内容,一方面源于艺术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是艺术家对人类生活的体验、加工和创造。另一方面,它又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融会于艺术家的愿望、情感、思想和意志。例如,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力作《梅杜萨之筏》源于1816年的一次真实的海难。席里柯得知这一惨剧,出于义愤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并且到医院观看濒临死亡的人和已经腐烂的尸体,还请当事人制作了一个木筏的模型。作品于1819年完成,表现了人对自然的顽强搏斗精神以及强烈的求生欲望,融入了艺术家的价值判断和思想情感,也深刻地折射出法国社会的现实矛盾,在当时的法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与轰动,由此也拉开了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序幕。
广义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社会生活的范围和性质,也称取材范围。人们往往从这个角度来区分艺术作品的种类,如“言情片”、“恐怖片”、“风景画”、“肖像画”等,实际上就是爱情题材、恐怖灾难题材、自然风景题材、人物肖像题材。这种广义的题材概念与一部具体艺术作品中的题材相比,它是宽泛的,带有归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不是具体艺术作品中题材的独特性,而是与其他作品的题材的共性特征。
狭义的题材,是指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情感形态,也就是小说、戏剧、影视、绘画等中所叙述、描绘的具体事件、景物等。比如,库尔贝的油画《打石工》就是描绘在荒凉的山坡上,烈日下一老一少正在路旁打石头的劳动情景。
题材来自素材,它是艺术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提炼和概括。艺术素材乃是指客观社会中的原型,它蕴藏于广阔而浩瀚的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姿态万千的自然风物,都可能引起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素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包括亲身经历、耳闻目睹、口头传说、书籍记载等。素材只是艺术家创作的原始材料,只有艺术家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对相关的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并组织到具体的艺术作品之中时,这些素材才可能转化为艺术作品的题材。如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画家列宾的杰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是以画家所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作为创作的素材。早年,列宾与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的同学在涅瓦河郊游,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纤夫深深震撼了画家的心灵,他后来又听从同学的建议到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进一步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列宾根据创作整体构思对这些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和重组,描绘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场景时,这些素材就转变为题材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素材是题材的基础,在各门类艺术的创作之前都会有以素材积累为中心的生活体验这一重要环节。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活动前往往用速写、素描、写生、拍照片等方式来积累形象资料,作曲家、舞蹈家们尤其重视对民族民间的原创民歌、舞曲的积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西部歌王”王骆宾先生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取材的内容就来自他所熟悉的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杨丽萍编导并领舞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所有的舞步舞姿全部来自于播种、收割、打猎等普通的生活,杨丽萍挖掘出这些散落各处的古老舞蹈,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展现了彝、苗、藏、傣、白、佤、哈尼等民族绚丽多姿的原生态歌舞。
从对素材的积累到对素材的取舍、加工、提炼,都体现了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价值倾向和价值判断,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虽然题材不是制约艺术作品价值的唯一因素,但对题材的选取和提炼是进入艺术创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和制约作品内容,甚至作品成败的基础。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指通过作品的题材、艺术形象所表现和揭示出来的主要思想内涵。“主题”一词本是音乐术语,指的是乐曲中最富特征性的核心乐段,通常我们把它称作主旨、题旨、主题思想。如法国现实主义画家杜米埃《高康大》、《立法肚子》等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夸张的人物形象,剖析着上等人的丑恶灵魂,尖锐辛辣地揭示和批判了贪婪、虚伪、狡诈的当权者。而在《拾穗者》、《牧羊女》、《担牛犊》等现实题材的作品中,米勒以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系列普通农民的形象,浸透着农民生活的质朴,充满着对生命的颂歌,洋溢着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既有题材本身的意义,更有艺术家的认识、判断、评价的融入,是在艺术家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而生发出来的某种思想。
作为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主题体现出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独特思考和认识,它来自对于题材内涵的深入发掘,并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描绘体现出来。艺术家在对题材的不断深入认识、理解、分析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即主题思想。在这个明确思想的“统领”作用下,丰富的题材内容不再是一堆零散的生活材料的堆砌,而是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表现载体。恰如我国明清思想家王夫之所说的那样:“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主题的作用和意义。元代马致远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如果仅仅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罗列,而没有“断肠人在天涯”的点题,也就失去了灵魂,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给欣赏者深刻艺术感染力的。
艺术作品的主题还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这是由题材的差异性和艺术家主观情感、思想、审美理想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对题材内涵的挖掘角度等方面所决定的。因此,艺术作品的主题可以是政治性的、哲学性的、伦理性的、宗教性的、生活情趣及自然之美等性质的。在不同的艺术门类、样式或同一门类的不同题材的作品中,主题的体现方式也有所不同。通常而言,文学、戏剧、电影等叙事性艺术作品中,主题的体现往往比较系统、明确,而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作品的主题则较为含蓄,书法和某些工艺美术作品的主题则更淡弱。在描写和表现自然现象或事物的作品中,题材是自然现象或事物本身,而主题则往往是它们的象征意义,或通过这些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结构关系所传达出来的某种含义,如中国的文人雅士在诗画中特别偏爱梅、兰、竹、菊、莲等题材。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艺术作品内容所存在的具体方式。它与艺术作品的内容一样,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我们把内容视为艺术作品的“灵魂”的话,形式就应被视作这个“灵魂”赖以存在的躯壳。艺术作品的形式一般可以划分为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内部形式主要是指结构:外部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借以传达内容的手段和方式,包括艺术媒介、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等。
结构,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组织和构造。结构在造型艺术中主要是指构图和形体设计,在叙事艺术中主要是指情节的安排,在抒情艺术中主要是指情感节奏的安排,等等。结构的方法,除了根据以上各种不同种类的艺术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外,其共同的特点是强调剪裁和布局,也就是注重题材的取舍和内容的安排。所谓剪裁,便是根据主题的要求取舍题材,删繁就简,提炼精华:所谓布局,就是布置安排,使作品疏密相间、生动感人。总的说来,在结构上都必须按照美的规律,处理好繁与简、虚与实、疏与密、张与弛、层次与节奏、局部与全局等关系,使整个作品达到多样统一。
结构的作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和安排构造,将艺术作品中的各个部分结合成完美统一的整体。对于一个艺术作品来讲,独特巧妙的结构,不但能够很好地体现作品的内容,而且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例如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对人物前松后紧、疏密有致的安排,恰当地表达了游春的舒适、闲散与惬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采用向心构图,以耶稣为中心,左右两组人物表现十二弟子不同的心理和神态,特别是画面打破了以往围桌而坐的封闭结构,人物一律面对观众排列,使观众有如参与其中,增强了现场感。
对于文学、戏剧、电影等叙事性艺术作品来说,巧妙地组织和安排情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曹禺的话剧《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暴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虚伪和罪恶,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优秀作品。这出话剧的成功与剧作结构的精美有密切的关系。剧中故事的时间跨度前后长达30余年,但作者在舞台上展现的仅仅是一昼夜时间。为了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表现如此丰富复杂的内容,剧作家采用了回溯式的戏剧结构方法,圆满地建构了全剧的情节框架。剧本运用直叙与倒叙相结合的描写,通过往事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把20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同眼前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交织起来,一并展现在舞台上。正是由于采用了这样的结构方式,尽管全剧故事情节曲折,矛盾冲突纷繁,人物关系复杂,但结构严密、头绪清晰,显示了作者驾驭情节的能力。
艺术手法,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最后阶段,将自己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将其物化定型的方式和手段。艺术手法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就是艺术家驾驭材料的本领和化平淡为神奇,予物质以生命的能力。正如黑格尔说的:“艺术创造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的表现方面,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手工业,这种熟练的技巧不是从灵感来的,她完全是靠思索、勤勉和练习。一个艺术家必须具备这些熟练的技巧才可以驾驭外在的材料,不至于因为它们不听命而受到妨碍。”艺术手法运用得是否熟练,能否创新,对艺术家而言,就是个艺术技巧问题。艺术技巧是艺术家驾驭各种艺术手法,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特殊本领。艺术技巧运用自如,是艺术家创作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艺术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方法和技巧两个方面。其中方法是指那些历代艺术家创造积累并不断发展的具有模式化规律性特征的东西。而技巧是指那些由艺术家个人勤学苦练、不断提高,直至娴熟的技艺。艺术手法是艺术家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创新和不断总结出来的一定的外部表现形式。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出现以后,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亦可以为代表不同思潮、不同流派的艺术家所运用。如“比”、“兴”手法开始用于诗歌,后来扩展到小说、散文以及其他一些门类的艺术。
孔子讲“文质兼备”,质可以理解为内容,文可以理解为形式,指的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种审美理想,是通过“中庸”达到的,是要在质与文的关系上,追求自然和谐的美。
黑格尔曾经讲过:“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在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有机整体。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尖底瓶,其结构为红陶质地,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这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也是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典范。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以代表中国社会诚信的印章为基础而进行设计的,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一方面,内容具有主导作用,它决定和制约着形式,在艺术创作中,形式的选择和确定都应当以能恰当地表现内容为原则。从艺术创作来说,大多数艺术家总是先获得了创作艺术作品的材料,并对之有了丰富的感受和体会,在头脑中形成了生动的画面,产生了创作冲动,才会考虑用恰当的艺术形式把它表现出来。从艺术发展来说,某些艺术作品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也随之变化。另一方面,形式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但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的内容表达和表现,而且形式本身也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某种艺术形式一旦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的稳定性。其次,相同的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第三,还表现为某些艺术形式的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是进步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
5.2.2 感性与理性的协调统一
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有两重含义,一种是指作品的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种是指作品的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统一。
首先,艺术作品是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辩证统一。黑格尔曾就此对“美”下过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甚至认为,艺术作品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正是艺术区别于宗教、哲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因此,使这最崇高的东西更接近于自然现象,更接近于我们的感觉和情感。”艺术作品的感性形式中渗透着理性因素,在如绘画、雕塑、舞蹈、诗歌、建筑等艺术中表现出来,使人们有美的享受。例如在《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中,毕加索既运用了立体主义的技法,也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全画只用黑、白、灰三色,强调悲剧的气氛。这幅画的含义是为了抗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蕴藏着深刻的理性。奥勃利·比亚兹莱的画面常采用头发般的纤细线条与黑块的巧妙构图来表现,他的画充满着诗样的浪漫和无尽的幻想。杜尚1912年画的《下楼梯的裸女》,运用立体派和未来派的表现手法,把运动作为一个美的领域来加以开发。他认为在运动中需要处理和研究几何和数学的问题,这样艺术家就不可能像画一件静物那样来表现对象。
可以说,强烈的表现因素是现代艺术的公共特点,米拉公寓的屋顶宛如波涛汹涌的海面,富于动感,极富表现性。“表现”是对形式的解放,使形式摆脱了服从客观物象的命运而得以充分显现它所蕴藏的意味。米拉公寓不仅造型独特,公寓内的墙壁还可以移动以适应户内重组:所有的走廊里都有自然光,而且这座房子的奇特造型与巴塞罗那四周千姿百态的群山相呼应。艺术作品的理性不是抽象的思想,而是将理性化成有血有肉的感性形象。
其次,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又表现为艺术作品中情感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毫无疑问,情感性在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传达情感的工具。但艺术作品仍不能脱离思想和理智,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思想里,思想融合在情感中,才能产生好的艺术作品。巴尔扎克讲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因为艺术家要把平时生活中的情感上升为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让情感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艺术作品中情感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尽管在不同作品中具体表现不同,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艺术中的情感性往往融会了理解因素的情感,另一方面,艺术中的思想也必须寓于题材和形象之中。例如,舞蹈艺术为了将感情表达得更充分,编导在创作时,要将情感注入到创作过程中:演员在将舞蹈动作吃透的基础上,要深入地理解作品,将作品的内在情感物化成自己的肢体语言,才可以说,演员将这个舞蹈“跳活了”。
5.2.3 再现与表现的协调统一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固然离不开客观现实,但也同样离不开主观创造,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艺术作品的基本特点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必然包含着客观的再现与主观的表现这样两个方面。
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艺术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再现性艺术是中外艺术史上的主要倾向,这样的作品由于具有平易近人、如实摹写、生动细腻的特点,一般容易为普通大众所接受和欣赏。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如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等画家的写实性绘画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这说明再现写实的艺术作品在大众审美视野中具有广泛的生命力。又如,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维米尔、雷斯达尔、霍贝玛等画家以真实细腻而抒情的笔调,描绘了生活中普通平凡的市民,以及随处可见的大自然景色,表现了生活的诗意和自然的美丽,受到了当时荷兰普通市民家庭的喜爱。
艺术的再现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的反映,不是纯客观的复制现实,而是艺术家将他所认识的客观现实生活,按照美的规律,通过一定的媒介如文字、语言、音律、节奏、线条、色彩等,充分传达和表现出来。艺术中的再现离不开艺术家的主观能动作用,离不开他对社会生活和客观世界的认识、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体现着他的目的和本质力量。因此,再现的真实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
艺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反映现实生活,具有艺术的真实性,但这种真实性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它源自于客观的社会生活,但又不等同于实际的社会生活。在艺术生产活动中,由于创作主体的参与,其形象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就具有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艺术形象可以再现事物的现象的真实,而且由于艺术家的才能,现象的真实可以刻画得非常鲜明生动:另一方面,艺术形象又不仅仅是现象的真实,还能通过艺术家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达到本质的真实,达到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把握。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艺术主张,就是要求人物画要形神兼备,通过形似达到神似。其《洛神赋图》就将洛神翩若惊鸿、凌波微步的身姿和神情、心理表现得很动人。
形似,是对人物外形外貌刻画的真实,即现象的真实:而神似,则是对人物精神性格特征刻画的真实,是本质的真实。艺术形象只有以形似表现神似,以现象的真实表现本质的真实,它的真实性才是圆满的。顾恺之为裴楷画肖像,颊上添三毫,人物神采顿现:李公麟的《李广射胡图》中李广将军拉开弓,箭还未射出,但敌方马已惊人已翻。顾恺之、李公麟的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基于现实的创造性想像,它把裴楷的神韵精神和李广的英雄豪气都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艺术的真实,也更符合审美欣赏的“心理真实”。
表现,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中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往往偏重于理想,它情感地表现对象,或者直接舍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用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乃至抽象的艺术语言,以突破原有的审美经验: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表现性艺术具有高度概括、震撼人心、不求形似等艺术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创作倾向。
中国自宋代以后,中国绘画开始从偏重真实的客观再现向偏重表现主观情感方面的转移,水墨写意画逐渐居于画坛主流地位。比如“清初四僧”之一的朱耷,常常以夸张变形的花鸟虫鱼来寄寓自己的情感,画面中残荷斜挂、孤石倒立、鸟翻白眼、鱼瞪怒目,抒发了画家的郁闷、悲愤与孤寂。
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诸流派以来,大都强调艺术家主观的表现,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主体心灵情绪、审美理想的表达,是艺术家的直觉、情思的外化。20世纪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直觉说”就是艺术表现论的一种发展。尼采曾说:“梦幻世界的美丽幻景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梦境,就是超现实主义的主要表现对象,马格里特的《错误的镜子》表现的投射在视网膜晶体上的蓝天白云,这既是自然的幻影,也是一幅梦想性的风景画。达利的油画《内战的预感》则完全表现了充满血腥味的噩梦,撕裂的人的肢体、痛苦的表情预示了战争的可怕与罪恶,也表达了画家对战争的憎恶。
再现与表现,其实从艺术刚刚诞生的起初就已经同时并存了,从远古先民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而模仿鸟兽的动作时,既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也是主观情感的表现,他们在岩石上画猎人与野牛,是因祈祷、敬畏而模仿,又是以模仿来表达愿望和情感。许多美术作品都是再现与表现相结合、相统一的形象。再现具有平易近人、真实写照、形神兼备等特点。一般为观众所喜闻乐见,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表现”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著,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表现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然而,主观和客观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所以,在美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表现和再现,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例如同是反映与战争题材有关的作品,《流民图》具有再现特色,作品通过对100余位无家可归者的描绘,展现出由日军侵略者造成的饿尸遍地、生灵涂炭的人间悲剧,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痛苦情状的塑造,画面没有直接出现烧杀抢掠的侵略者形象,而是通过一个个满面愁容、疲惫不堪、倒地而息的人物群像,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国破家亡的毁灭性创伤。表现性作品《格尔尼卡》,固然表现了画家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罪行的强烈愤慨,然而他的创作构思仍然是由德军对这座文化名城所进行的毁灭性轰炸这一客观事件所引起的,所以不可能有绝对的再现艺术或表现艺术,只不过是侧重而已。那么侧重于再现艺术的一些艺术门类,有如摄影、绘画、雕塑、电影、电视等,常常被称为再现艺术。侧重于表现艺术的门类,有如工艺、建筑、舞蹈、音乐、抒情诗等,往往被称为表现艺术。
再现艺术,是以再现为主,表现为辅,但是它同样也需要艺术家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不得不融入艺术家的感受。文学中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美术中的写实主义等就是倾向再现的艺术。再现艺术作品中,思想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形式意味往往是潜在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花了四年时间创作的《蒙娜丽莎》,画家真实地再现了一位人间女性。然而这一切的形象,包括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都是经过艺术家表现出来的。
表现艺术,是以表现为主,再现为辅,强调人的主观情感。音乐是最擅长于表现的一种艺术,音乐形象是抽象的听觉形象,而声音的特点恰在于传达感情,因此,音乐艺术的特长不是模拟,而是表情,不是写实,而是写意。但是就是音乐,也不是与再现因素无关,例如,琵琶古琴《十面埋伏》就再现了楚汉之争,刘邦打败项羽的激烈场面。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作品就带有很浓重的表现色彩。他借助自然中的某些景物——闪烁不安的星空、冲天而上的树木等——表现他自己胸中的主观情感。作品中的形式因素,如跳动的笔触、闪烁不定的色彩、夸张变形的造型及整体的运动效果等被赋予了特定的意味。凡高的《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系组合而成。凡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色彩中有满怀炙热的激情,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动,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6】蒙克的《呐喊》那噩梦般的意境,也令人心灵震颤。在这幅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画家在这里可以说用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蒙克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所描绘的如梦境般的画面,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象并列、扭曲或者变形。他对这些场景的描绘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发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他将物象放在十分荒凉但阳光明媚的风景里,令人联想到他的故乡加泰罗尼亚地区。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记忆的永恒》,这幅画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
西方的表现主义是指在作品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而对客观形态进行夸张、变形乃至怪诞的处理,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它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19世纪末,出现了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他们通过情爱或悲剧性的题材表现自己的主观感情。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取决于德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一般来说,东方人的表现观不同于西方。中国艺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总体倾向于表现,同时也注重与主客观的统一,因而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说。西方美学和艺术体系长期以再现为主导地位,古希腊、文艺复兴、19世纪俄罗斯是西方写实艺术的三座高峰。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反对再现客观,提倡表现人主观情绪,并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等方法,使画面难以捉摸,耐人寻味。亨利·摩尔是西方现代派雕塑家中的杰出代表,创作了《斜倚的人体》和《母与子》等雕塑。他的雕塑极富表现性,而且造型抽象,使我们真正理解了表现性艺术。
综上所述,从艺术作品的构成来看,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使艺术世界充满了神奇的魅力,使艺术作品五彩缤纷,复杂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