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和秦琼两人在旁边不住地拉尉迟敬德的衣角,叫他赶紧收敛,免得李世民发怒。
可尉迟敬德向来大大咧咧惯了,此时哪能一时就能按下火来。他听到李世民的批评,还没当一回事,仍然还在强辩:“陛下,臣就是看不惯那些靠溜须拍马钻营上来的势利小人,看他们一脸神气的样子臣就来气!”
其实在古代,凡是皇帝正式出席的场合,座位哪能是谁随随便便就能排的。它关系到大臣的地位和与皇帝之间的亲疏远近,都是礼部仔细斟酌之后,再拿给皇帝御览以后才定下来的。所以尉迟敬德在这里满嘴胡话,不仅是对众大臣的大不敬,更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早就把李世民惹起火来。只是今天的场合非同一般,李世民憋着没有发火罢了。
饶是如此,李世民见尉迟敬德到现在还不知进退,突然板着脸说道:“你这话是在说朕眼瞎,不能识人么?”
听了李世民这句话,尉迟敬德才真正感到惶恐,赶紧上前请罪。
正说间,鼓乐奏起,太上皇和诸王、王妃及公主入席。李世民连忙带领百官向太上皇施礼下拜。
太上皇今天特别高兴,他穿着崭新的朝服,慷慨陈词。
“寡人平时独居在太极殿,很少参加朝会政事。但今天不一样。今天寡人一定要参加,而且是要隆重参加!因为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皇儿世民登基才数年,便剿灭东突厥,扬我大唐国威,举国同庆。所以寡人今天率诸王子、王妃、公主,与大家一同庆贺。”
李世民率领众大臣齐声高呼:“太上皇洪福齐天,万寿无疆!”
李渊命众人入席,他大声说道:“众位卿家,今天不是在朝堂,乃是寡人请王公大臣们参加的私宴。大家不要过于拘礼,尽可畅饮。谁要是不醉,可就是不给寡人的面子哦!”
李渊自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难得有今天这样的开心。他的一席话,把在场的众人都逗笑了。大家于是纷纷举杯畅饮。席上一时觥筹交错,喜庆洋洋。
李渊一时兴起,还亲自弹起了琵琶。李世民则随着太上皇的琵琶曲翩翩起舞,大臣们也接连起身举杯祝贺。
席间,李渊还命把颉利带来,让他表演胡旋舞、弹琵琶以娱众人。
“颉利,没想到吧!你也有今天!现在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初的一切现在都到了加倍偿还的时候了!”
李渊此时已经有些醉眼朦胧,但想起以前所受东突厥的种种欺凌,李渊还是难掩心中的怒气。待颉利表演罢,他对颉利大声地数落道。
“太上皇息怒。这一切都是罪臣颉利咎由自取。大唐以前对罪臣仁至义尽,对罪臣所犯过错一忍再忍,并屡屡好言相劝。是罪臣不知悔改,甚至还得寸进尺。罪臣颉利落得今天这样的下场,怪只怪罪臣自己。请太上皇和天可汗能善待我突厥人,将他与大唐子民一样看待,则罪臣的心愿便足矣。”
这时候的颉利满脸通红,,小心谨慎地回答太上皇的话。作为一个失败者,他现在只能是忍气吞声,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盛气凌人。
李世民见太上皇有当场羞辱颉利之意,觉得这么做不太合适,本想上前阻拦。但他也知道太上皇今天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心中压抑已久的怨气。当年起兵之时,他曾数次对东突厥卑躬屈节,以获取东突厥的支持。面对东突厥的侵扰,还曾数次欲迁都避祸。一直到今天,他心中的这股怨气才得以完全释放。太上皇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在情理之中。虽有些不妥,但李世民此时也不忍心驳了太上皇数年来难得的欢乐,便也只能随他。
众人见颉利在太上皇面前的那种委委琐琐,一副摇尾乞怜的样子,更觉高兴。大家咨意欢娱,尽情地享受着胜利者的兴奋和自豪。
在酒席上,李渊高兴之余,更是正式宣布,把太极殿正式让给李世民,自己搬到偏殿颐养天年。
战胜东突厥的胜利以及贞观之治的出现,使李渊正式认可了李世民的政治才能。也是到今天,李渊才完全消去玄武门之变的怨气,真心诚意地归政于李世民。
眨眼之间,玄武门之变,过去已经整整五年了。李世民用他杰出的文治武功,真正赢得了太上皇李渊的心!
大家正喝的开心之时,李世民借着酒兴从怀中取出李靖曾经给他的血书,自豪地说道:“众位爱卿,你们说朕忘了边关的子民了吗?”
众臣激动地说道:“没忘记!陛下的心中始终装着黎民百姓,是一位千年难得一见的圣君、明君!”
李世民听后哈哈大笑,更加的意气勃发。
李靖上前奏道:“陛下,这份血书是臣当年从边关带给陛下的。现在东突厥已灭,陛下的心愿已了,这份血书的使命也已完成。这血书难免有血腥之气,把它交给臣带回如何?”
李世民却摇了摇头,笑着说道:“李爱卿,不必!”
说罢他抬起头看着众人,认真地大声说道:“众位爱卿,刚才李爱卿说它的使命已完成,要把它收回。朕倒觉得它还很重要,朕还要收着它。东突厥虽灭,但百姓的提醒不能忘!朕要用它以时时提醒朕和众位卿家:虽然居庙堂之高,可千万不能忘了天下苍生啊。”
众臣一齐站起来高呼道:“陛下英明!陛下始终以天下苍生为念,乃是千古难得一见的明君。臣等皆谨记陛下教诲,一定忠君爱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世民现在是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他可以说是取得了亘古以来,所有帝王都难以岂及的成绩:现在的大唐,海内承平,四方咸伏。国力升腾,百姓安乐。即使是秦皇、汉武再世,尧舜与周文王复生,又能如何?他一时兴起,带着微微的醉意,就着席上的音乐,在太上皇和群臣面前即兴挥剑舞了起来。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他边舞边高声歌唱。声音慷慨激昂,大有气吞山河之势。
众人都被李世民的激情所感染,也都意气勃发。此时,正好乐工奏起了《秦王破阵乐》,大家便也齐声唱和道:“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众人并没有被尉迟敬德的小插曲扰了兴致。大家欢歌达旦,尽兴才散。
待到曲终人醉,宴席散尽之后,李世民单独把尉迟敬德留了下来。他这时才正色道:“敬德,朕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能够保全自己的很少,朕当时还在心里常常责怪汉高祖滥杀功臣。因此朕登基以后,一直想保全功臣,让他们子孙平安,永享富贵。但是你做了高官之后即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不断触犯国法。此时朕才明白韩信、彭越遭到杀戮,也并不全是汉高祖的过失。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奖赏与处罚。分外的恩惠,不能给得太多。你还要朕怎么待你?难道也要逼着朕做汉高祖那样的事情,让朕留下千古的骂名吗!做臣子的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可千万别做后悔莫及的事啊!”
李世民的话说得柔中带刚,尉迟敬德此时听了才感到如芒在背,心中害怕。他“扑通”一声跪在李世民的面前,痛哭着说道:“陛下之言,让臣听了非常惭愧。陛下真心诚意地待臣,臣难道还不醒悟吗!臣为自己这一段时间的所作所为,真心实意地向陛下请罪,请陛下责罚!”
李世民见尉迟敬德向自己诚心请罪,乃笑着把他扶起来道:“诶,卿知道错了就行了,也不要过分自责。卿对我大唐,对朕都是有大功的,朕怎么会像汉高祖那样的对卿?只要我们君臣一心,我大唐一定会更加兴旺的!”
由此君臣更加相悦,李世民也觉得前一段时间对尉迟敬德稍显不公,乃诏令授予尉迟敬德为宣州刺史,世袭罔替,并改封为鄂国公。(在隋唐时期,有些刺史乃是荣誉衔,只是为了子孙的继承和对功勋大臣的褒奖,并不需要到任。作者注。)
在回家的路上,只有苏定方一人闷闷不乐,心事重重。在整个宴会上,其他人都开心地吃着喝着,只有他的心中始终惴惴不安。他不知道这一切欢娱之后,等待老师和自己的将会是什么样的命运。
李靖看到苏定方的神情,知道他的心思。便温言安慰他道:“陛下是爱才之人,相信陛下会公正处理的。另外张将军、唐大人也都知道当时的实际情况,肯定会想方设法为你开脱的。你要想开点,不要把这事一直放在心里边。”
“老师!”
苏定方话还没说出口,眼圈就有点红了。
“学生不是担心我自己,而是担心老师您。就怕……怕您因这件事情受影响。”
李靖听了,淡然地笑道:“若你是为这个而担心的话,那倒大可不必了。老师一向对功名利禄什么的看得很淡,你也不要太过认真。只要能为国效力,上阵杀敌,给我当一个伍长、什长也能心满意足!”
苏定方见老师淡然豁达的态度,心中才稍稍有些释然。
不久,在朝会上,果然有人提到此事,御史大夫萧瑀弹劾李靖治军无方。指出李靖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一些珍宝等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请求李世民下旨,把李靖交司法部门予以审查。
李世民觉得李靖虽然有责任,但这主要是苏定方约束部下不严。对苏定方功罪相抵,不赏不罚。
其实李世民也在私下里听了唐敛和安修仁的报告,了解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事件,乃是自己所训练的“羽林军”仗着是天子亲兵,飞扬跋扈,不能全怪李靖。但李世民此时正是志得意满之时,若让他自己责备自己,多少在面子上过不去。因此李世民只是把李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倒并没有加罪于李靖。还下诏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增加封地连同以前的达到五百户。
李靖也不辩解,只是如往常一样,把陛下赏赐下来的东西都分给了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兵士们以及死难兵士的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