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2日土並山—那马
从外表看,广西的壮族和汉族没什么区别,长相和服装都一样。但一开口讲话,麻烦就来了。他们多不懂普通话,能讲的更少。而且讲的不标准,我们听起来很费劲。
丽丽总想看到少数民族服装。早晨吃饭时,她同旁边的几个壮族小伙子:
“你们什么时候穿民族服装?过节穿吗?”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服装。”一个小伙子指了指自己穿的西服,笑嘻嘻地说。
“我们的节日,汉族一样。”另一个小伙子费劲地说。
“那你们现在谈对象还唱山歌吗?”丽丽又问。
“山歌?”几个小伙子相互看看,“老辈人还会唱,年轻人都不会了。”
上午10点出发。广西的景色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土是红色的,绝少有石头。路两边丘陵之间的田野里长着已经成熟的甘蔗,一片一片的。已经收割的甘蔗堆在路边,象小山一样。路上装运甘蔗的大卡车和大拖拉机接连不断。这里的甘蔗不知为什么不是紫皮,而是青绿皮,长的也不粗(比一般常见的细一半),据说只能用来榨糖。
走了一会儿,路边又出现一山一山的细杆小树。光秃秃的没有叶子,只是灰黄色的树皮上布满了指甲大小的瘤子。我和丽丽都不知是什么植物。
看见不远处有两个中年妇女在刨这种树根,我们停下车去问。连说带比划,加上丽丽天生对语言的悟性,终于弄明白这些细杆小树根底下结着的,类似北方山药的东西(比山药粗、长),就是我们早就耳闻过的木薯。
我们拿起木薯仔细观看。
“木薯好吃吗?”丽丽边比划边问。
两个中年妇女被逗得笑起来,说:“生吃不好吃,煮熟了好吃。”她们误认为我们是倒卖木薯的,不断对我们说:“1毛5一斤,1毛5一斤。”
中午,两边圆圆的山丘上出现了一丛丛跟剑兰很象的绿色“庄稼”,一行行排满了山坡。丽丽猜那就是书上说的“剑麻”。
吃午饭时,丽丽指着对面的山坡问老板娘。老板娘抬头扫了一眼:
“你问那个呀,那是菠萝!”
自然,吃完饭,我和丽丽拿了相机跑到山坡上去看菠萝。
路上为了醒目安全,我和丽丽一人带了一项红帽子。再加上我们驮着帐篷、睡袋、防潮垫、水壶之类东西,别人看了都觉得奇怪。
昨天在钦州市旦繁华的街道上,行人问我们:
“你们是不是搞研究的?你们研究什么呀?”
出城以后,近郊的人议论我们:
“这是去钓鱼的。”
再骑一会儿,远郊的人说:
“这是去旅游的。”
而今天下午骑到了偏远的农村,众不再议论,只简单地问我们:“你们是卖什么的?”
“我们不卖东西,是旅游的。”我们尽量一字一顿。
“什么?卖油的?卖肉的?”
真让人哭笑不得。
下午4点路过一个小村庄时,远远就看见对面过来一队刚放学的小学生。他们显然注意到了我们奇怪的装束,嘀嘀咕咕地议论着。
走到跟前,一个戴红领巾的小男孩突然离开队伍跑过来,大声用普通话问我们:
“你们是不是考察的?”
“——考察什么?”我有意反问。
“考察——”他的眼珠飞快转动着,“南极!——你们是南极考察队,我在电视里见过。”
说完,没等我们回答,他已飞快跑回队伍中,其他孩子发出一片哄笑。
我和丽丽也笑了。被当成南极考察队,这还是头一次呢。
晚上,我们在公路与一条小路的交叉处,距几个小饭店不远的一块草地上搭起帐篷。
去小店吃完饭,天完全黑了,我们回帐篷休息。躺下不久,听见小路上过来了一辆马车。两个赶车人显然看见了我们的帐篷,议论上了。我听不太懂,丽丽给我逐句翻译。(刚两天,她已能听懂一些广西话。)
“这是个什么东西?”年老一点的问。
“——里面好象住人。”年轻一点的答。
“人怎么进去的?”
“……这东西好象是用气吹起来的。”
“气球?”
“不会用嘴吹吧,这么大,肯定有气泵……”
还没等丽丽给我翻译完,我已经笑得肚子疼了。看来旅行是双向的,我们看着人家新鲜,人家看着我们也新鲜。
公路上还是过往不断的车辆,吵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