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最初动手写作是在2007年2月份春节过后。那时我刚刚申请辞职,觉得离开新东方之后不大可能再有很多的机会在那么多听众的课堂里讲课了——新东方动辄几百人甚至过千人的大课堂可谓全球独一无二。在大课堂上一讲就是六七年,期间学生数万,最大的经验就是:绝大多数学习上的成败与智商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限制有关。于是就希望能把这些因貌似简单而被忽视的重要道理写出来,发布在网上(http://www.xiaolai.net),希望更多的学生看到。
最初为这些文章配的标题是《管理我的时间》。大约在2007年5月份的时候,该系列的文章已经超过八十篇,基本已成体系。到了年底,已有若干个出版社的编辑来信来电询问是否愿意出版成书。我倒是有心,却又觉得原稿多少有些粗糙,于是又花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重新整理、增补删减一些内容,并将这系列文章命名为《把时间当作朋友》,副标题是“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第二版修改完毕之后,出版事宜却因为各种繁杂事务耽搁了下来。现在回想,倒是幸事。因为其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无数读者热心的留言给我提供了更多反思修正的机会。
这个系列的文章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得越来越广。我不懂互联网的推广技术,却很幸运地认识了霍炬同学(http://blog.devep.net/virushuo)。其貌不扬的他(比我帅)是个罕见的交游甚广的人。一块儿吃饭的时候,他最得意的一句话是(身子往后一仰)“你们这一桌子的人都是因为我才相互认识的……”。霍炬同学就是Malcolm Gladwell在“Tipping Point”(中译《引爆点》)中所说的那种典型的“connector”。他整理通讯簿要花上一整天才行。按照Malcolm Gladwell的说法,口碑传播最依赖三种节点,分别是salesmen,connectors,mavens。某种意义上,霍炬同时也是“Maven”,因为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很多人的好朋友,就是因为他能够帮人家解决问题。我想我的博客流量蹿升的起点就是认识霍炬。从那时候开始,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的Blogroll上渐渐多了一些链接,基本上都是在互联网上比我更有影响力的人,比如郝培强、余晟、韩磊、郭启睿、徐宥、车东、周筠(周筠老师也是典型的、超强的“connector”)、阿朱、刘未鹏……他们向身边的人推荐《把时间当作朋友》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且越来越强……
认识周筠老师一小段时间之后,我就决定把这本书的书稿交由她去出版。原因也格外简单:周筠老师专业、敬业。之后就是多次聚会交谈,霍炬、刘未鹏、余晟、以及周老师团队中的编辑梁晶、等等都在过程中提出了无数宝贵的建议,令我感激不尽。又,我的前老板俞敏洪为我写序(他已经是第二次给我写序了,上一次是五年前为《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作序),赛伯乐(中国)投资公司的董事长朱敏先生也为《把时间当作朋友》写了序,感激两个字已经不太够用了。而在最后成书的过程中,又获得很多人的帮助;微软亚洲研究院研发经理邹欣先生(《编程之美》、《移山之道》的作者)就提出了很多细琐但又重要的修改建议,比如,在推翻第一版封面设计的时候,就是他向周筠老师建议应该用毛笔字书写封面上的书名。原本我只是个独来独往的人,转眼许多年过去,竟然发现我的朋友并非只有时间一个……
谢谢所有关心这本书的人。也希望这本书成为更多人改变的起点。
李笑来
2009年5月1日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