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你到底想就业吗
采访对象:小城 商务英语专业 参加过几次面试都没有成功
采访手记:相貌、身高,按说在他这儿都不成问题,小城五官端正,身高1.80m。他最成功的一次面试是参加了单位的复试。之后三选二,结果他落选了。看着班里余下的同学从40、30、20到不足10个,他却成天乐呵呵的,说起这些不成功的经历反而喜形于色,我不禁佩服他的心理素质。是硬撑着?还是心里已经有谱了?还是真的啥都不吝?我心里很纳闷。抱着这样一份心情,我做了一份调查……
同学们是如何看待实习、就业的呢?许多同学表现出瞻前顾后、犹犹豫豫、挑三拣四、拈轻怕重……与家长、同学反复商量,比工作时间、比实习待遇、比工作环境……许多同学在临近面试前的一分钟还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笔者以期中考题的形式,在就业的四五个班级近200名同学中做了一份问卷调查,想看看这些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下面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说法。
一是:“大家都说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其实我有不同的看法,不是真正就业难,而是想不想就业的问题。”
二是:“以我们十几岁的年龄、低层次的学历、几乎为零的工作经验,我们不应再挑工作、挑实习费多少了,应该把实习期当作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学习过程。”
三是:“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非常困难,劳动力太多,就业岗位太少,下岗职工多,失业人员也多,国家没有这么多岗位提供。”
应该说,这些说法虽不能百分之百体现同学内心真实的想法,但是不可否认它们还是比较客观理性的。然而同学们在就业过程中的表现与他们理性的分析是相互矛盾的,理智告诉他要正确应对当前就业形势,而到了具体问题上又往往做出其他选择。
像小城一样,我们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发现这样的情况在逐渐增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矛盾的现状?
依笔者看来,原因不外乎如下几方面。
其一,择业过程中的“面子”问题。择业过程中,就高不就低、面子观等社会传统观念对毕业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就高不就低,于是择业时对单位、薪资期望都较高;由于面子观的影响,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对待就业的工作定位,考虑面子的成分很大。有的毕业生虽然有工作,但若自己觉得不理想,被同学老师问及时是不愿意告诉的,甚至有的同学或家长可能会认为,不去还有希望,真的去了面子上太难看。因此就业教育不仅仅要面对学生,而且要面对家长,让家长认清就业形势,不奢望寻求家长的支持,至少不能让家长反对。
其二,择业过程中的“娇子”问题。有一句老话“家贫出孝子”,如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情况是“家贫出‘娇子’”。不论富裕还是贫困,家长都会节衣缩食,自己再苦也要给孩子提供相对安逸、舒适的物质条件,真正是“有条件要满足,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满足”,好吃的尽着孩子吃、高档的尽着孩子用。现在的毕业生有相当数量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重点呵护对象,难免有点“四体不勤”、怕苦怕累;也有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技不高,胆不大”,眼睛总是盯着“干活不多,挣钱不少”的岗位。这跟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矛盾的。
其三,择业过程中的“幼稚”病。毕业生们并不了解社会对刚刚毕业的中职生的需求和用人单位可能的付酬状况。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多数是从家门到校门,与社会接触相当少。社会经验很不足。正如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所指出的,“现在很多岗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10年前中专生就能干的工作,现在需要本科生干,不是说学生太多了,而是岗位要求提高了,需要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承担,毕业生应该看到这一变化。”但是,很多毕业生并不充分了解和理解这些变化,有些期望还显得比较幼稚或者盲目。
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生应该分析总体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不能总是生活在“理想”状态。可是,如今的毕业生凭着他们仅有的二十多岁的人生体验、有限的社会阅历、较少的社会经验,怎能在很短时间里就改变“少不更事”的状况?又怎样“闯荡”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呢?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需要学生自身认识的转变,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和政策引导也很重要。这里也提出几点思考。
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并转变家长的择业观
中国的家长对子女特别呵护和“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以及中国存在大量独生子女的现状使得家长和学生在择业时会把工作分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普遍认为去一家好的公司就业就能证明自己的实力。一些学生潜意识里总有高人一等的心理,不肯屈就于小企业。因此我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不但应该教育指导学生,也要设法改变家长的观念。虽然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的问题,也不是学校教育能独自承担的,但是行动了、努力了,离目标就会更近一步。
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勤劳是一种美德,劳动精神是社会首倡发扬的一种精神。但是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在投机心理和市场价值法则下,中国人传承数千年的勤劳美德和劳动精神却面临丧失的危机:一些城市失(无)业人员宁愿吃低保在麻将馆度日,也不肯接受社区、政府安排的低薪工作;一些农村贫困人群安于贫困,丧失劳动热情;一些青年贪图享受,滋生不劳而获当社会寄生虫的思想。这种观念同样体现在同学的就业过程中,此类情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学生和家长身上,无疑是择业和就业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实施工学交替并加强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
时至今日,工学交替、教学实习的作用自不必说。虽然学界反对以简单体力劳动代替专业实习的提法不无道理,但在工作实践中它只能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果目标过于理想化,反而降低了其实现的可能性,所以我们给实习活动的定位是“开开眼、赚点钱、练练胆”;另外学校应鼓励学生个人参加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至少不应反对),其实真正有超前观念的学生明白,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不是以挣钱为唯一目的,而是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尽量多接触社会,尽快实现从一个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在就业工作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毕业生在面试中很容易赢得面试官的好感,就业后也很容易融入新的集体并崭露头角。
百家争鸣:
1.导致同学们在就业过程中“自相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2.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如何处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3.谈谈你对中职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看法。
43.她为何不敢再上班
采访对象:历历 财会专业实习生 到某大型商场做收银员
采访手记:历历是家里的乖乖女,与大多数北京孩子一样,从小受到父母的娇宠。面对压力时,她会做何选择?勇敢面对还是绕道而行?
历历是我校07届财会专业的毕业生。2006年12月到某大型购物中心做收银员,开始了她的实习生活。在不到两个月的实习生活中,她说自己经历了一件让她刻骨铭心的事情,事后她经常睡不着觉,也不敢再点钱,工作不下去,成天提心吊胆。
那是2007年1月的某一天,当天工作结束后,与往常一样,历历要进行工作交接。她点数自己手头的现金是8900元,让旁边一个同事帮着点,这位同事背过身、数完后说是7900元,她拿过来又数了一遍,也是7900元。一整天繁琐的工作搞得她晕头转向。于是没有多想,她按照7900元的金额把钱上交了。
第二天是休息日,一整天她都在忐忑不安中度过。第三天,清晨上班后历历跟主管反映了这件事,主管对她的怀疑当即否认:“别人有可能,她是单位老职工了,工作一直不错,绝对不会做那种事!”
主管到安保部找来当时的录像带,查出了事情的真相。历历没有看到录像带,事后主管告诉她那个同事被开除了。
听历历说完她的遭遇,我问了她几个问题:
“为什么你会让这个同事帮你数钱?”
她说:“因为公司开会时说过,你们这些实习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问身边的同事。”
“同事帮你数钱时背过身,你为什么不盯紧了?”
她说:“因为那个同事平时像姐姐一样,所以我非常信任她。”
“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她说:“经历这件事之后,我觉得自己太小了,不适合工作,还想上学,等大两岁再上班。”
你如何看待历历的决定?面对同样的情况,我们将做何种选择呢?放弃还是坚持?
选择放弃的人,的确暂时绕开了障碍,但是能保证今后就不再碰到挫折了吗?当挫折再次来临,又将会做怎样的选择呢?
选择坚持的人,也许还是会失败,但当挫折再次来临的时候,你能说经过历练后他不会沉着应对吗?
挫折和失败相对于“万事如意”、“一帆风顺”,也许广大家长更愿意接受后者。其实,后者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而前者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古语道“人之逆境十之八九”。这就是说,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对挫折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日本学者系川英夫指出,“养尊处优的环境是产生不了新思想的,甚至可以说,处于优越环境的人往往会日趋堕落。险恶的环境需要人去顽强抗争,对产生新思想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使人锻炼成长的最大动力。”这说明,挫折和失败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才干,能遭遇挫折和失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这样看来,面对挫折应该坚持。坚持,说起来真的是很轻松,但做起来的的确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也正是它的珍贵之处。挑战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人本身就是个矛盾的结合体,每个人都有正反两面性。所谓超越自己、挑战自己,就是去战胜自己有着很多缺点的一面,如果你坚持下去,成功会离你越来越近。在我们的生活中,坚持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样是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什么就做不到?一个人是有很多潜能的,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我们往往喜欢对自己或对别人找借口,“管它呢,我们已尽力而为了”。事实上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多问问自己,我今天是尽力而为了,还是全力以赴了?
说了这么多,我要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职场新人共勉的是:正确面对挫折,勇敢跨越困难,真正由自理走向自立,做一个独立的人吧!
百家争鸣:
1.简要分析历历遇到上述问题的原因,说一说她的经历带给你的启示。
2.如果你是历历,在遇到上述问题时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说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