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勤奋好学,李商隐在年少时就很关心国家大事。由于生活于晚唐时期,目睹唐朝国运的衰微,他忧心忡忡,并立志要为国效力。但由于缺乏门第背景,他想进入仕途,只能通过科举和进入幕府这两条途径。在17岁时,李商隐就凭自己的文才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跟从令狐楚学骈文奏章,被引为幕府巡官。之后,他又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经过接连几次的失败后,他终于在25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资格。此后,他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到泾州做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然而,正是这桩婚姻将李商隐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中。在后来的仕途中,他一直受到排挤,不能施展他的才能。于是,他选择了罢官还乡,回乡后不久后就病死了,终年46岁。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一生中创作出了无数优秀的诗歌作品,至今留传下来的约有600首,结为《李义山诗集》。从吟咏的体裁来看,其诗歌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政治和咏史诗,诗中充满着渴望为国效力和施展自己抱负的期待;二是抒怀和咏物诗;三是以应酬和交际为主题的诗歌;四是情感诗,这些诗歌很多都以“无题”为名,是他诗歌中最有特色而且成就最高的部分,引发了后人强烈的关注热情。
总体来说,他的诗歌构思新奇、文辞清丽,但用典相对较多,有晦涩之嫌。所以他的很多诗歌都是比较难读懂的,如果想要模仿那就更加难上加难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与他的创作风格有关的,据说他写诗的时候,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当时的一些文人还因此而嘲笑他。
在晚唐文坛上,李商隐的诗歌成就是值得后人铭记。他诗歌的现实性虽然不及“大李杜”的深刻,但在受欢迎的程度上却并不比李白、杜甫逊色,甚至,爱好李商隐诗的人还要比李白和杜甫多。
李商隐名作: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杜牧概说:
在晚唐文坛上,杜牧算得上是一位翩翩美男子,他不仅仪表堂堂,行为潇洒,还有着风流才子的秉性,偶尔喜欢拈花惹草,他那“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人生感悟甚至让后人认为这才是才子们的本色。他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成就和特立独行的为人处世方式而在晚唐文坛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也即今天的陕西西安人。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为有别于杜甫,世人称之为“小杜”,同时,他还与李商隐一起合称“小李杜”。
杜牧出身名门,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20岁时,他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时,他写出了著名的《阿房宫赋》,这篇优秀的作品让他声名远播,甚至在三年以后,当他参加科举考试时,主考官就是因为这篇文章而对他另眼相看,所以,杜牧26岁时便考上了进士,并被被授予宏文馆校书郎一职。尽管很有文学才华,但杜牧的性格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他为人放荡不羁,品行也不算非常好。也正是由于这些为人上的缺陷使得他在官场总是不能如意,虽然才华满腹,但却总被排挤,很少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杜牧创作的诗歌内容丰富。生当唐王朝看起来像是要复兴但却复兴无望的年代,面对内忧外患,他渴望为国效力,但却得不到赏识,报复无法实现,所以他的一些作品或直接描写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民不聊生的场面,或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以此来表达自己爱国忧民的情怀;因为生性风流,他的作品中也不乏一些流连声色、充满颓废思想的作品。
杜牧在文学艺术上成就斐然,他不仅以七言绝句而著称,而且在赋、古文、书法等方面也颇有成就,至今有《樊川文集》等传世。他关心国家军事情况,有济世情怀,曾写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书法方面,他的工行、草书一直为后人称道,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学者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大有六朝风韵”。当然,他的文学艺术成就主要还是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对于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有比较正确的理解,认为行文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这种创作思想受到了后人们的称赞和效仿。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他兼收并蓄,学习和借鉴前人,并能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他的古体诗受到了杜甫、韩愈等人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强健,而他的近体诗文辞清丽、颇具韵致。他的主要的代表作为《清明》、《江南春》、《阿房宫赋》等。
杜牧名作: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睦州四韵
家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第十节 白居易
白居易概说:
从整体上来读中国的文学史,我们会看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但是从细微之处来看文学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一篇篇生动传神的名作名文。今天我们的镜头,将定格在唐代的以为文人身上。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可以说是海外名气最大的诗人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的香山,号“香山居士”。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概括了他在诗坛上的杰出成就
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很多感叹时世的诗篇,比如《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难得的反映生活的长诗。
和很多文人一样,白居易也曾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他的诗歌讽喻朝政,同时也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唐朝是一个喜欢诗歌的朝代,那时候白居易的诗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他的文章还远渡日本,成为日本文人争相引用的作品。比如《源氏物语》中,就有很多是引用的他的诗句,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这些都是学生必背的经典文章。
时间会教会人很多东西,白居易也是一个在时间中变化成长的人。他早年热心济世,所作《新乐府》、《秦中吟》,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中年他在官场中受挫,他说自己是“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比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这就是有名的“白堤”。晚年的时候,他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但是人生变得比较消极了。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白居易名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妬。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喞喞。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啁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第十一节 三苏
在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众多,但父子几人同时留名青史且在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却不多。而在这不多的席位中,“三苏”可谓名声显赫。
“三苏”是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因三人在诗文创作中成就斐然而并称。“三苏”的祖籍是四川眉山,宋仁宗嘉祐年间,父子三人一道离开家乡,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因诗文卓著,颇具文采而受到当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的赏识,由于欧阳修的赞赏和推荐,他们的文章被士大夫争相传诵和仿效,他们的知名度也由此飙升。《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三苏”积极参与和推进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由此,后来还被列为“唐宋八大家”。在“三苏”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而苏轼可谓是全才,他不仅在散文创作上成果颇丰,在诗、词、书、画方面也很有造诣。
苏洵
苏洵概说:
父亲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有两位兄长。他年少的时候整日懒散而不喜欢学习,19岁结婚时仍旧终日闲逛,一无所成。25岁那年,他又随好友外出游玩,一去就是半年,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妻子满脸是焦虑的神色,后经询问得知,他的妻子并不指望着他能光耀门楣,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两个孩子的教育上,想让孩子不要像他那样碌碌无为。苏洵从妻子对孩子认真管教上,看到了自己的顽劣和不思进取,逐渐意识到自己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将来可能会落到让儿子们耻笑的地步,于是开始思索着上进。
之后不久,他受到哥哥苏焕的启发,愈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更下决心要发愤学习。于是,他开始花费精力用功读书。但由于用功得太晚,他曾经考过几次进士都没有考上。为了摆脱这一现状,他烧毁了自己以前写的一些文章,重新开始付出更大的努力,于是,他足不出户,更加勤奋地学习钻研,阅读了大量书籍并积极进行思考。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的学业终于有很大的进步,诗文创作的速度和质量都提升得非常快。他擅长于散文,尤其是政论性散文,文章写得明畅,笔势雄健,后来,他的诗文被整理成册,名为《嘉祐集》,至今留传。
宋仁宗嘉祐年间,他带领儿子苏轼和苏辙一起离开家乡眉山,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因诗文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荐而名声大振。他的几篇文章如《权书》、《衡论》、《几策》也被当时的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刮起了一股三苏旋风。后来,在他的两个孩子同时参加考试且高中的第二年,宋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又过了两年,有人推荐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别人一起共同修订礼书《太常因革礼》,在这本书修订完成后不久就去世了。
苏洵名作:
云兴于山
云兴于山,霿霿为雾。
匪山不仁,天实不顾。
山川我享,为我百诉。
岂不畏天,哀此下土。
班班鸤鸠,谷谷晨号。
天乎未雨,余不告劳。
谁为山川,不如羽毛。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