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卸责任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的用处,反而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口实。普京面对伤痛欲绝的家属,尽最大努力安抚他们,并承诺未来一定会更好。
失去亲人的痛苦,不会因为身份悬殊而不同。库尔斯克号上118名船员的家属们,正要向普京“讨说法”。有人刚新婚不久,有人痛失爱子,还有人始终不能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他们服役的不是别的船,而是库尔斯克号,没有理由就这样丧生海底。
遇难者家属们聚集在了“库尔斯克”号沉没之前停泊的秘密港湾——巴伦支海边的小城镇维佳耶沃。大多数遇难者亲属都抱着与亲人告别的沉痛心情来到“军官之家”,他们心中的痛苦随时可能转化为愤怒的火苗,喷向需要对此做出解释的政府。
“为什么不立即救援?”
“那该死的潜艇设计师就没想过逃生需要吗!”
“我们的孩子们还活着,怎么能举行追悼会呢?”
“把负责人交出来,让他给我们解释!”指挥过救援行动的波波夫一行人首先与家属们进行了交流,但可以说是糟糕透顶的交流,“你们打算什么时候把孩子们‘救’出来?”一位家属问道,每个人心中都明白,与其说是“救”,不如说是“捞”。时间停滞在波波夫的话筒前。
“具体的日期谁都不知道,几个月,或者是一年后……”站在波波夫旁边的克列巴诺夫冷静地对着麦克风给出了这个答案。
“什么?你这个败类!你这个败类为什么不在潜艇上?……”听到这个答案的家属一下子愤怒到了极点。两小时后,一身黑衣的普京走入“军官之家”的大厅,迟到的总统一下子成为众人的焦点。他登上临时搭建的主席台,试图缓和一下气氛,但一个愤怒的喊声打断了他的讲话:
“杀人犯,把他撕成碎片!”“把孩子们还给我们!”此起彼伏的喊叫声再一次使场面陷入混乱,对于刚上台的总统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人民用选票选择了他,但发现的悲剧却告诉人民“你们被欺骗了”。伤心的可不仅仅是这些家属,媒体和大众的目光都头像普京,等待他的回应。
“我和你们一样,无法接受这个悲剧,不敢相信这件事情真的发生了,更不敢相信一切就这样结束了。这些天来,我们所经历的悲痛无法用言语表达,更无法用言语来劝慰。我已经心碎了,而我也知道你们承受了更大的痛苦。你们的孩子、你们的丈夫永远是俄罗斯民族的英雄!”普京在家属面前坦白自己也极度伤心,并非常尊重那些在这次事件中丧生的军官士兵们。
虽然这份坦诚感动了一些人,不少女人开始痛哭,但人群中的愤怒并没有消除,偶尔有人要打断普京的讲话,他都会抬高声调“回击”,并用坚定深邃的目光望向那个人。普京平静、耐心地回答着遇难者家属的每一个问题。
“我没意识到,舰艇处于如此可怕的状况。这是一场灾难,国家会尽最大的努力处理好善后事宜。所有牺牲艇员家属的合理要求,我们都会尽量满足。我代表国家并以我本人的名义向你们再一次表示慰问,并向你们致敬。因为父母培养了英雄的儿子,妻子拥有英雄的丈夫,孩子拥有英雄的父亲。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他们的灵魂将与我们同在,他们的精神将永存。”
提到俄罗斯媒体在报道“库尔斯克号”悲剧事件时的极端偏见和歇斯底里,普京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他说:“我们战士是为国家而牺牲的,这是整个国家的悲剧。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偷光了国家、陆军和海军,今天又妄想操控社会意识。把悲剧搞成闹剧,这是对英雄们的侮辱。”
普京承诺向遇难者家属发放在当时来说非常可观的抚恤金,并尽快将遇难者打捞上岸,应家属的要求取消了之前计划的追悼会,为亲属们准备回家的车票。
第二天,媒体对普京看望遇难艇员家属的报道缓和多了,不少报纸提到普京的出现让家属情绪趋于稳定。一位遇难潜艇水兵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回忆:“他像亲人一样和我们说话。”甚至就连反对普京的《今日报》也感到异常惊讶:“弗拉基米尔·普京部分完成了稳定遇难者亲属们情绪的任务。”
与遇难者家属沟通会之后,普京公开接受了俄罗斯电视台的专访,回答过去10天来令全社会躁动不安的所有问题。是时候表达态度了:“尽管我在总统职位上才100多天,但我还是应该对这次悲剧负有全部责任,我有过失。我将与军队、舰队同在,也将与人民同在。我们大家不仅要一起来重振军队、舰队,还要振兴国家。”稍作停顿,他用坚定的语气对全国观众说:“俄罗斯永远拥有未来!对此,我深信不疑。”
当伤心的人们在电视中看到这位总统坚毅的面孔和对信念的坚定,人们心中似乎多了一点安慰。这一次,普京是一个承认错误、努力改正的,值得信赖的总统。
小贴士:
秘密港湾:指的是军用的停泊港口,出于安全考虑不对外公开,通常也是军事禁区,一些根据军事需要,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划定的由军队控制的、不得擅自进入的范围、区域。
普京法则:
当众发言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对一个人脑力和情商的挑战。在特定的场合,你必须明白对方想要听到什么,不愿意听到什么;你必须给对方一种感觉:你很了解他们的感受,之后才是发表你的观点。总统并不意味着发号施令,降低自己的姿态,才能赢得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