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治下的俄罗斯,貌似强大,其实外强中干,经济问题更是千疮百孔,普京坐上了总统这个位置,就必须为前任收拾残局;另一方面,经济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只有老百姓生活水平上去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所谓命运,一环扣一环,一个事件的结束,亦是下一个事件的开始。2000年总统选举尘埃落定,普京取得了胜利却没有时间享受胜利的喜悦,更大的考验在等待他:让一个疲惫的、危机四伏的国家恢复生机。
叶利钦政府为普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问题繁多,种种问题中最复杂的是经济问题。
谈及近年俄罗斯经济,“休克疗法”不可避绕。“休克疗法”如其名所表,最早是一种医学上的治疗手段,于上世纪80年代被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引入经济学领域,解决了玻利维亚的经济问题。
玻利维亚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南美小国,当时萨克斯是该国政府经济顾问。该国政局动荡多年,使得经济政策受到影响,累积了大量经济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引发了一场灾难性的经济危机,1985年,玻利维亚政府的预算赤字达到485.9万亿比索,通货膨胀率更是达到了令人震惊的24000%。经济状况已是极限,经济学家们不敢轻易下方施药,生怕一不留神成了压垮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萨克斯非常大胆,抛出了整套犀利的整改方案:实行紧缩经济政策,缩减政府开支,开放物价,加快私有步伐,实现贸易自由化。针对原有经济政策而言,新政策犹如一剂虎狼之药给玻利维亚的经济生活带来强烈震荡。如同病人受到了强烈刺激突发休克,玻利维亚市场一度陷入混乱。然而这种“休克”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新政策效力显现,经济恢复了应有的平衡,仅用了两年时间,通货膨胀率就缩减到了15%。
休克疗法获得了巨大成功,一时间成为各国解决经济问题的大热手段。叶利钦政府也是这种疗法的拥趸。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休克疗法非但没有拯救俄罗斯经济,反倒将俄罗斯经济推入了一个更险峻的境地。
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大部分“遗产”,不过叶利钦政府并没有高兴多久,他们与普京遇到的情况差不多,接手的都是一个问题比财富还要多的“烂摊子”。苏联从上世纪50年代几乎进入了一个改革的时代——接连不断推出改革政策,却没有什么实际收益,反倒使经济变得日千疮百孔。叶利钦政府几多衡量,决定延续改革的思路,加大改革力度,最终选择使用休克疗法。
当时的政府总理盖达尔听取萨克斯的意见,制定了激进的经济改革的方案,希望紧缩财政政策、开放的物价与私有化能将俄罗斯从经济泥潭中拯救出来。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在玻利维亚大显神威的休克疗法并不适用于俄罗斯,仅仅一年就让GDP缩减了一半。
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标志着休克疗法结束。之后俄罗斯迎来了1993年至1998年长达五年的经济低迷。1999年,普京上任前一年,经济出现了复苏,但是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普京政府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面临的形式有清醒的认识。普京曾经受派在东德工作,有机会与西方政府、企业进行较为深入的接触,这使得他对经济问题的看法与大多数俄罗斯官员不同:他的眼光更开阔,对市场经济抱有支持态度。普京认为,俄罗斯应该制定适合自己的经济政策,既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经济模式,也不能延续原苏联的政策思路,他提出了所谓的“第三条道路”。1999年底,还在担任总理一职的普京在互联网上发表了《千年之交的俄罗斯》;2000年2月,成为总统的普京发表了《致选民的公开信》,二者集中阐述了第三条道路的含义,即“走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方向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改革道路”。
叶利钦政府为普京留下了一个好的开端:已经开始了市场经济改革。普京认为应该保持私有化政策的连续性,并修正其中的某些失误,比如以极低的价格成批出售国有企业,一些国民经济战略企业应该由国家操控。刺激生产增长也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科技产业将是重点关注对象。影子经济会逐步被取缔,金融信贷领域与经营领域的违规行为会受到规范。事实证明,普京为俄罗斯谋划的发展之路是正确的,他成为总统之后俄罗斯经济很快走出阴影,而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最终走向了振兴。
普京继任之初,与经济问题一样让他头疼的是贪腐问题。贪腐是世界各国都为之犯愁的难题,在经济情况糟糕的俄罗斯,贪腐依然“蓬勃发展”,成为危害国家经济的毒瘤。
市场经济的推行为俄罗斯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官员们贪腐提供了机遇。贪腐之风以政府权力部门为中心扩散开来,在俄罗斯各个领域越刮越猛。
贪腐是叶利钦政府没能解决的市场经济的附带品。当年俄罗斯经济迅猛转型,速度快的令人眩晕。这类转型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政府是蒙着双眼在改革的路上奔跑,其过程自然漏洞百出,被一些有头脑、有能力的人争先恐后钻空子。大量政府机关单位转型一夜之间改头换面成为公司,原先的领导者迅速为自己挂上公司经理、董事长的头衔。这些公司领导者利用手中的权力明目张胆地敛财,他们利用国有财产私有化的机遇用低价收购平民手中的股票赚取巨额财富。当普通民众还在为面包和菜汤发愁的时候,他们已经在街头开着名车呼啸来去。
为了寻求高层庇护,贪腐者会用赚得的财富向更高级别的领导行贿,依此类推,形成了一个行贿受贿的金字塔。那些置于金字塔顶端的商业巨头在大敛横财的同时,与政府官员相勾结,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从国家手中“购买”国有资产——其竞标价格与资产实际价值相比差异过于巨大,与其说是交易,不如说是掠夺。
钱权交易在当时发展到何种地步?有钱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钱会迎来大堆刁难。无论是司法还是工商,无论是银行还是税务,即使司法部门、警务人员也无法“免俗”,仿佛不那么做就是异数——贪腐成为常态,清廉倒成为稀罕。
丘拜斯是最大的电力公司“统一电力公司”总裁,曾担任俄罗斯政府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被称为“俄罗斯私有化之父”。他位高权重,是著名的公众人物,这样一位人物在自己推动的私有化进程中都没能把持住自己,爆出了“高稿酬丑闻”。
俄罗斯《人物》杂志主编、《新报》评论员亚历山大·明金以揭露性报道著称,1997年11月11日,他在“莫斯科回声”电台直播中爆料,以丘拜斯为首的一个五人写作班子合写了《俄罗斯私有化史》一书,收取了45万美元稿费,平均每人收入9万美元,而这本书加起来不过9个印张。
为什么一本书能卖出如此高价?又是什么人肯为一本书出这样的高价?稿酬的支付者是金融大亨波塔宁。波塔宁旗下奥涅科西姆银行想购买俄罗斯国有电信公司、诺利里斯克镍业公司股份,他通过丘拜斯的关系购入成功,作为回报支付了这笔天价稿酬。
“高稿酬丑闻”震动全国,当时政府副总理博伊科、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卡扎科夫、联邦破产局局长莫斯托沃伊三位高官都被叶利钦下令解除了职务——他们同样是天价稿酬获益者。此举被视为叶利钦政府对腐败宣战,可这从内而外、遍布各个机构的腐败又岂是轻易能清除的,叶利钦直到卸任也没能根治腐败,把问题丢给了普京。
普京对贪腐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在公开场合表示,贪腐并不是俄罗斯的发明,然而在俄罗斯获得了“新特征”,即通过私有化暴富的寡头们与政府官员勾结侵吞国家财产。贪腐是俄罗斯普遍问题,寡头集团的贪腐是危害最大的。20世纪末,俄罗斯洗钱案频发,涉案金额巨大,最大一笔高达100亿美元。寡头们通过钱权交易攫取大量财富,并影响俄罗斯政治,普京上任仅三个月就开始打击寡头,是经济整顿的必要,也是对贪腐问题由上而下的整治。
更为难得的是,普京认为贪腐横行并非惩罚打击的力度不够,而是制度本身出了问题。对经济自由的限制是改革发展的阻碍,使得权力凌驾于经济自由之上,给了贪腐以可乘之机。司法体系不能依法办事,也造成了对贪污腐败的纵容。普京政府的工作方向即是从根源上治理腐败并配合各种政治行动。
反贪腐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普京从上任第一天就下了狠心政治贪腐,并坚持不变。“贪官受贿就砍掉他们的手”,即使成为总统多年后提及贪腐问题,普京依然会给出这种典型的“普京式”强硬回应。
普京法则:
欲正人者,先必自正。当年调查叶利钦的检察长也是因为自己作风不检点,被普京抓个正着,对付贪官,普京首先自己也要经得起被人调查。好在他从来都洁身自好,不用权位中饱私囊。这看起来有点傻,实则是一门自律与远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