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满腔的失意,普京回到了祖国,但他并不想就此沉沦,因为他已经担负有家庭的责任,也许是命运,他以前的恩师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可谓是“雪中送炭”。
1990年1月,失意的普京带着全家人回到祖国,此时的克格勃一片混乱,这更让普京感到失望和疲倦,有人推荐他去莫斯科的克格勃总部工作,但是他拒绝了。
他觉得,克格勃的发展已经背离了当时建立初期时候的信仰和准则,如今的克格勃里面充斥着腐败,裙带关系,以及派系斗争。
当年的英雄梦已经实现,普京已经很成熟的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因为还有一大家子人需要他来养活。克格勃系统已经尾大不掉,步履蹒跚,与其在这个系统里,看着一切在自己周围垮掉,还不如做点别的事情。当时他虽然没有明确退出克格勃,但是已经渐渐淡出了这个体系。
此时的苏联可谓是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局剧烈动荡,群众性罢工风起云涌,同时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经济连年滑坡,1990甚至年出现了和平时期第一次发生的经济负增长。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普京感到痛心,但他对此却毫无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普京终于在母校谋到了一个职务:副校长的外事助理,显然这是学校经过慎重考虑以后给予普京的工作岗位,因为普京在国外的经历有助于列林格勒大学的对外联络事宜。
虽然克格勃的名字会让很多人浮想联翩,甚至会让许多饱受压迫的苏联老百姓咬牙切齿,但是在列宁格勒,克格勃仍然还在运作,它们对坊间人们的震慑力依旧不可小觑。普京当年的同僚,也都在这个城市的各个部门为克格勃工作。在一般情况下,从外国回到苏联的克格勃情报军官,仍然会以合法身份为掩护,继续其情报职业。不过普京并不想这么做,他倒是想彻底安顿下来。
这时候,普京当年埋下的一个伏笔,为自己的事业迎来了转机。
那位曾经在列宁格勒闻名的意见人士索布恰克教授,不再满足于三尺讲台的纸上谈兵了,他于1988年初加入了苏共。事实上,他一直对苏共的执政方式持批判态度,这次入党的目的恰是为了帮助推进“改革”,索布恰克想从苏共内部进行一些改变。
索布恰克先以绝对优势赢得了列宁格勒大学推荐的人民代表候选人资格,参会的400名代表中,超过80%的人投了他的票。之后,在列宁格勒市瓦西里岛第47选区的选举中,索布恰克大胜而归,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的出现给沉闷的苏联政坛似乎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人们都想看看他会有何表现。
而在1989年5月开幕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索布恰克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儒雅的知识分子,所有人都厌倦了政客刻板的模样,对这个慷慨激扬的索布恰克可谓是刮目相看。
这位名副其实的政坛新人,却呈现出老练而圆滑的面孔,他并不是像是一个政治上的愤青,而是用务实的态度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以八面玲珑的交际手段,不仅保持着自己在政治立场上的独立性,还巩固了和多方政治势力的关系。那些存在矛盾甚至尖锐冲突的政治家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索布恰克是个不错的人。
1990年春夏之交,列宁格勒举行了第一次市苏维埃主席的选举。索布恰克这时已经成为出色的政治家,他在选举中振臂一呼,顺利当选,从一个议政的人民代表进而成为一个大城市的行政长官。
但是成为列宁格勒苏维埃主席之后,索布恰克才发现自己面对的问题比自己之前想象的可能更多,因为行政长官这是一个必须务实的职位,是必须做出具体成绩,让市民得到实惠的位子。因此索布恰克不能像在人代会那样和其他精英联合作战,或者提出一些于民有利,针砭时弊的议案就可以获得满堂喝彩了,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班子,有可靠而能干的助手,来共同完成自己任期里遇到的种种任务与规划。
1990年的某天,满怀心事的索布恰克接到曾经的一位老友的电话,寒暄了一会,老友要他抽个时间回到列宁格勒大学一起聚聚,索布恰克沉吟了片刻就答应了这个请求,最近组建自己政府班子的事情太让自己头疼了,和好友聊天无疑是解压的一个好办法,另外他也想问问这些老朋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推荐给自己。
当索布恰克大步流星的走向老朋友们的办公室时,普京正好从走廊的另一侧出来,此时的普京正在看一份外事联络文件,并没抬头,而是边看边向前面走去。
“普京?”在两个人相距不到几米距离的时候,索布恰克认出了普京,因为普京的外形和大学期间已经大不一样了,因此一开始,索布恰克都有点不敢相认。
师徒多年以后再见面,自然是追溯往事,唏嘘不已。
“普京,这么多年,你究竟去什么地方了?好像神秘消失一样。”
其实本来出于保密的需要,普京是不能将自己的背景告诉他人的,但面对老师殷切的关心,普京还是坦诚相待,他将自己毕业以后加入克格勃的事情告诉了老师,当然涉及到国家机密的方面就一笔带过了。
“很好,你在当时选择为国家出力,你是好样的。”索布恰克大力拍了拍普京的肩膀,感叹地说到:“但是政府却对不起你们,你们在外面流血流泪,却活活养活了这一群尸位素餐的废物。”
普京默然了,他很想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辩驳一下,比如“这其实也很有意义”云云,但他深切的体会到,自己手下那些间谍用生命换来的情报莫斯科却常常无睹,毫无反应,这样的政府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为它辩驳的。
“普京,愿意和我一起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么?”
普京迎着老师那真诚,热切的眼神,伸出自己强有力的大手,给了老师一个重重的拥抱。
不过,就算普京同意了,索布恰克还得和普京的上级,克格勃的高级官员进行沟通。很快,一切的障碍都被扫除了。“我需要一位助手。说实话,我有些害怕去接待室。我不知道见的都是一些什么人。”索布恰克十分诚恳地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索布恰克除了要接手政务,还要处理一些给他造成困扰的丑闻,可谓是有些心力交瘁。
和妻子简短的沟通以后,普京便辞去了列林格勒大学的工作,担任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索布恰克的外事顾问兼私人助手。
以往列宁格勒地方外事活动都是莫斯科的外交部或有关部门安排和交办的,由于在那个时候列宁格勒已经实现了地方自治,因此可以自主展开外事活动,来自各国特别是中欧和北欧的客人络绎不绝,普京陪索布恰克接待外宾或代为接待一些次要的客人,同时也开始熟悉一个大城市的市政运作。
普京法则:
索布恰克是普京的引路人,正是他带领普京进入了政坛,而普京也踏踏实实做事,一步一步获得了信任。
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一个人的成功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有时“才”只是敲门砖,门开了,做成什么样儿,那就得看自己了。做对事,跟不对人不行;跟对人,做不对事也不行。“跟对人做对事”,目前已经成为众多职场人通用的行事理念,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都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他们严格遵照这种理念所设定的规则来发展自己,事实证明这些人成功了,而且他们往往是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最大的信任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