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付出,想得到回报,这种事情就算在童话故事里,也没多少人相信。任何事物都有因才有果。具体在普京个人身上来说,他前期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这都是为将来成功埋下的伏笔。
曾经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看法:“看一个人现在有什么样的结果,你就可以知道他过去曾经种下了什么种子,凡事都先有了引发事件的原因,才会产生事件本身的结果。”
这句话很有道理,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具体到个人来说,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天上掉下来平白无故获得的,其实我们自己每一天的努力都好比是在播种,而到了某个特定的时刻,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最后长成一片苍天大树。
普京在大学的五年时间,正是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而此时他遇到一个对他的命运产生最大影响的人——阿·亚·索布恰克教授。索布恰克当时在法律系主讲经济学,是普京的经济法老师,普京从三年级开始听他的课。
索布恰克1937年出生于西伯利亚的赤塔市,那里距离中国的满洲里只有二百多公里。后人曾经考证一些线索,指出索布恰克和普京投缘并不是偶然,因为索布恰克和普京有某些相似之处:同样出身于工人家庭。索布恰克的父亲是火车司机,家境并不宽裕;同样是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入了名牌大学——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也许这些相同的经历让他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索布恰克在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即被分配到斯塔夫罗波尔边区工作,那里是戈尔巴乔夫的故乡,索布恰克在当地工作的时候,戈尔巴乔夫正担任边区共青团书记。索布恰克在工作之余以函授的方式读完了列宁格勒大学的法律研究生,此后终于回到母校,担任了法律教授。
索布恰克教授在当时的教育界里是一个异类,他对当局很多的施政措施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甚至在课堂上也会发表一些显得非常激进的言论出来,因此和他亲近的人并不多。
对于普京来说,大学生活是一个增长自己学识的宝库,对于索布恰克教授的观点,普京并没有在表面上表露出自己的态度,但是他始终在索布恰克教授前表示出自己的谦卑与尊重,索布恰克在回忆大学时代的普京时说,“普京当时只是个普通的学生,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他的表现并不特别引人注目,而且他也不愿出风头。但他学习成绩很好,并且已经表现出了他所具有的那种顽强不懈的特点。”
普京在大学期间撒下的这颗“种子”,很多年后成为改变他人生命运的大树。
“唉,难道还需要我再次单刀直入,去找克格勃的官员?”普京的大学生涯已经过去了4年,他马上就要毕业了,这时就连沉稳的普京内心深处都有了一丝焦虑。
而就在同时,某个地区一所不起眼的建筑里面,普京的个人简历正在被平放在一张书桌之上,书桌所在的办公室气氛严肃而紧张。一位眉宇中散发出英气的中年人颔首说道:“我觉得这个年轻人不错,而且他为人低调踏实,是一个可供发展的人选。”“去考察他的人已经过去了,也许几天以后就可以给我们详细的报告。”听完这句话,那个中年人又开始翻阅起其它的卷宗,这些卷宗里面都是每个大学里的精英的档案,看到中年人在继续阅读材料,刚才毕恭毕敬回答中年人提问的上尉退出了房间,轻轻地关上了门。“普京”,上尉嘴里嘀咕着,“克格勃第一总局欢迎你。”
克格勃的招聘一直非常神秘,因为是为国家效力,因此克格勃在大学生中招人是得到学校当局的支持和配合的。他们可以先阅读学生的档案,再和可能的人选个别谈话,当面考查,再向上汇报,决定是否录用。
克格勃虽然体积庞大,但在招选特工方面是一点都不马虎,在当时,想要进入克格勃工作是很难的事情,他们在挑选成员上有很大的“讲究”。
第一步,看长相。克格勃多会挑选那些相貌普通、没有明显生理特点的人作自己的工作人员,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在工作中才会更不容易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被轻易地识别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脸”,来来往往的人群是他们最好的隐蔽场所。
第二步,看性格。该人一定要为人机智、易于共事、意志坚强和具有正常的性观念,这个很好理解,毕竟做为一个克格勃的特工,常常要身陷险境,如果性格上拥有种种的缺陷,很难做到化险为夷。
第三步,看档案。在经过以上两个程序之后,克格勃还会调阅候选人的档案。主要是查看其家庭出身,有无国外关系以及是否受到刑事处罚等内容。克格勃一般对出身于清白的平民家庭、没有海外背景的青年人比较欢迎。
第四步,多样形式的考察。克格勃对经过三关而确定的候选人将进行严格的审查。包括对候选人的电话进行监听(一般是半年时间);对其日常行动进行严密跟踪监视;向其邻居详细询问有关候选人的各种情况等等。
第五步,找被考核人谈话。鉴于克格勃工作的危险性,加之“肃反委员会”和其后的克格勃在处理“大清洗”等事件中都犯有很多错误,苏联许多民众对其并没有太多的好感,因此克格勃在吸收新成员前都要与其进行谈话,要求其做出自愿加入安全部门工作的表示,以免在以后的工作中陷入被动。
仔细看来,进入任何一个国家机关,都会有这样的程序。但克格勃与别的机关不同的是,他们是严格按照这些步骤来审查欲加入者的。许多人往往在第二关就被“拿”下了。
总之克格勃招聘的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献身精神、机智勇敢,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25岁。经过层层考核以后,被录用者还需要经过半年至五年的专门训练和培养。这种招募和训练方式,使克格勃能够长期维持一支素质较高的职业情报人员队伍。
“普京,有人找!”系里的督导员急匆匆的走了进来,把正在自习室里看书的普京吓了一跳,“呃,老师,是谁找我呢?”“这个,你去了就知道了。”老师有些神秘的说道。
这位客人是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是最常见的俄罗斯人的名字,而且很可能并非真名。来人没有说他是谁,但是普京立刻就猜出来了,他心中一阵激动,不过他暗暗地提醒自己,这个时候一定要沉稳,于是他按捺住心中的狂喜,假装很平静的的和这位客人交谈。
“我们很欢迎你这样的优秀青年加入”对方说,“普京同学,如果邀请你到情报部门工作,你会怎么想?”
普京没有任何的犹豫,痛快的说:“没问题,我想尽快的加入你们的队伍。”伊万·瓦西里耶维奇笑了,对普京说道:“你的沉稳和优秀远远超过你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同龄人,这也是为什么你吸引我们的原因。”
“不知道你清楚不清楚,一旦你加入了克格勃,你的一生就将献给我们伟大的党和国家”
“我已经做好准备。”
在这次谈话后,克格勃的人好像突然消失了,普京也没有得到其它消息。等待是令人焦灼的,不过普京心想既然已经等了这么久了,多等一会也没多大事。直到多日以后,又有克格勃的官员打电话,邀请他到大学的人事部谈话,普京心中的这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好事往往多磨,在毕业分配时,普京的间谍之路差点又出了岔子。苏联时代的大学生都是国家安排就业的,具体就业单位就看大学就业委员会的安排。
大学就业委员会在安排学生去向时,一位法律系的老师看了普京的简历以后,赞不绝口,于是他指着普京的名字说:“我们要让他当律师。”就在这时,墙角传来一个声音:“不,这个问题已经决定了,我们要让普京为克格勃工作。”原来是克格勃驻学校的秘密官员喊了起来,他刚刚还在角落里打盹,幸好老天爷让他及时的醒了过来。
几天以后,普京开始填写各种加入克格勃的申请表。
对于普京来说,大学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收获,他的努力得到了克格勃的认可。从拥有“我要当间谍”的英雄梦开始,普京就一直在努力,用自己优异的表现作为升向克格勃的橄榄枝,今天他用汗水播下的种子终于生根发芽了,这怎么不让人激动,怎么不让人雀跃。
毕业论文答辩刚一结束,普京等3名同学便马上被送到苏联克格勃间谍学校进行培训,普京终于圆了他的少年梦,从而开始了他15年的谍报生涯。
普京法则:
普京的成功被很多人评价为意外,普京自己却不以为意,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曾经付出了多少汗水,“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世上收获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人。
谁不想活得充实,又有谁不想自由,无拘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这所有的想都只是憧憬,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遐想,毕竟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想要使之成为现实,就需要自己不懈努力,最终用实力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人们只有在春天播下了希望之种,夏天不断地耕耘,最后才能在秋天中收获成果。
小贴士:
阿·亚·索布恰克教授:普京的授业恩师加政治提携人,和普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在俄罗斯的政治历程当中是以为著名的改革派人物,也是圣彼得堡市的首任民选市长。后来在政治斗争中失利,流亡于法国。
克格勃驻学校的秘密官员:苏联政府为了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将情报官员安插在大学中,负责新特工的选拔,并推荐他们送进克格勃间谍学校,训练他们掌握物色目标、鉴别材料以及窃取和传达情报资料的技能,结业后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