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越控制
任何试图控制学生行为的行为必然会遭到学生的抵抗(至少是内心的反感),一旦控制消失或减弱,学生就会恢复原来的行事方式(尽管是最低程度的恢复)。我们使用奖励或惩罚方式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地表现出我们所希望的行为,而无需要任何刺激。要达成这个效果,我们必须得到学生真正的认同和肯定,要告知安排某项任务的原因,点燃他们的好奇心,为他们树立一个榜样,还要宽容失败行为,帮助他们摆脱被控制的情绪。为此,艾恩提出了“动因3C”策略———明确任务的协作性(Collaboration)、任务的内容(Content)和学生在做什么和怎么做上有着多大的选择性(Choice)。首先,协作(合作)是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不二法宝,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带来的满足将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社会情感支持,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做出积极的反应。其次,“懒散、冷淡和不负责任是对无聊工作的正常反应”,任务的内容属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我们应该评估任务与学生能力的匹配关系。一项学生纵然付出全部精力也胜任不了的任务必然得不到学生的承诺,反而增加学生的身心痛苦。最后,选择性(自主权)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和积极价值观的有效手段。比如,允许学生自行设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项目、选择学习场所等,将会帮助学生远离控制的阴霾,从而更加独立自强,健康成长。
2.关爱学生
基于爱的奖惩是一门技能和智慧,以爱心和智慧去寻找恰切的奖惩形式,能避免按照自己一时的情绪和好恶来施行奖惩。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奖惩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熟,时刻保持一颗关爱之心,不苛求学生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尊重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是向学生中传递关爱的关键方式,即使维持纪律也要尊重学生,关怀、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需要和情感,让学生知道我们在乎他们,切忌将纪律当作惩罚的方式。无论学生处于成长的哪个阶段,无论教师在批改作业还是给学生上课,都应该尊重他们。但是并不意味着宽容、温柔、热情、和蔼就是给予关爱的先决条件,事实上,我们还要合乎职业道德地运用手中的教育权力,与学生共同制定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和学习环境。
3.充分沟通
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如果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都可能会导致使用不当或者过分依赖,难以与学生建立起关心、尊重和鼓励的关系,从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长期的消极影响。充分沟通是避免滥用奖惩、做到奖惩得当的首要前提。第一,充分沟通有助于解释奖惩的意图,把任务目的完整地传达到学生,避免信息失真,引导学生思考“何以奖罚”和“为何奖罚”,帮助学生摆脱被控制心理,从而争取到学生的配合。学生一旦认同某项任务,就会全力以赴地落实任务(此时,任务已经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责任感,不再需要使用奖励来推动学生,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愧疚感,所以也不需要再施加惩罚,这样,我们就远离了奖惩,而学生也能从容自主地健康成长)。第二,充分沟通体现了民主教育的特征。蒙台梭利曾说过,促进生命———让它自由地发展、展开———这便是教育家的首要任务。人之所以具有创造性,因为他是自由的,一方面人能摆脱本能的束缚“获得自由”,另一方面,他又能按照自己的意识、目的,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在趋向创造性的自我决定中“走向自由”。沟通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蕴含着对生命本体性的尊重和对学生品质的弘扬,所以,沟通式奖惩将有利于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发和创造性智慧的培养。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学会奖惩孩子
场景一:一教师在给同学们上《夜莺之歌》一课,正在板书课题时,一个学生突然用自制的口哨学夜莺大叫一声,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恼羞成怒,把这个学生象提小鸡似的提出了教室,并声明再不让这个学生进教室半步。后来,无论这个学生的家长如何恳求,这个学生如何检讨,教师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奈,这个学生只好含泪转校。还有一例,期末复习,一小学一年级学生默写生字时错了两个字,于是教师便罚该学生将课本上1-30课的全部生字280个每字抄10个。吃过晚饭后这个学生不停地抄啊写啊,到了晚上10点半,小家伙实在困了,他妈妈为让孩子打起精神,就给孩子冲了杯咖啡。直到凌晨1点,小孩才将2800个生字写完。小孩写完后直叫手疼,家人一看,原来手指已磨出血泡。再看一例,某子校一英语老师规定,学生考试达不到预定分数,差一分罚款10元。三学生因交不出罚款又不敢对家长讲,便离家出走,途中,一学生因车祸受伤……
场景二: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学校当校长时,校园的花房里长出了几朵非常大的玫瑰,学校师生惊喜不已,都争相观赏。一天早上,苏霍姆林斯基照常到校园散步,他看到幼儿园一个四岁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走近小孩,俯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有这样几朵大玫瑰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一朵送给奶奶,看过后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听后,搀着小女孩回到花房,又摘了两朵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解析:当前,在我们的某些学校、个别教师中,教育惩罚不时发生。对待学生的无知,对待有缺点的学生,教育家的态度截然不同,这就是一个怎么样教育的问题,一个教育方法艺术的问题。方法不同,教育效果也就截然不同。
美国全国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证实,在帮助学生求知和做人方面,表扬要比惩罚好,但是,父母和老师给孩子良语相劝的时候少,责骂、嘲讽、惩罚和殴打的时候多,在绝大多数教室里,教师对学生使用的消极语言(批评等)和启迪性语言(表扬等)的比例是3:1,甚至还要高一些。这个研究所估计,在整个美国的学校中,故意破坏学校的设施造成的损失每年将近5亿美元,而在实行了表扬和奖励计划后,加利福尼亚的一所学校中故意破坏造成的损失下降了78.5%,另外一所学校比前一年少损失2.5万美元。还有一些学校采取免费提供意大利馅饼和其他奖品鼓励按时到校,结果迟到率从33%下降到2%。
为此,洛杉矶教育局研究出一套“建设性教育计划”,内容包括:
1、用表扬、赞许、奖品和特许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
2、不要斤斤计较一些小的过失,要制定出奖励孩子改正或减少他们的小毛病的办法。
3、只有犯了大错误才给予惩罚。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面对学生的无知和犯规,老师,你的过激的、粗暴的行为可能会事与愿违——记住:教育学生,要注意奖惩方法的得当使用,做好二者之间的调适。
小结:
综上所述,奖励与惩罚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片面的理解哪一种都是不正确的。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否认奖励与惩罚的存在性和有效性都是不切实际的。当然,教育方法是一系列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组合形成。同时教育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从事具体教育活动时不可能只采用某一种教育方法。
爱尔维修有句名言:“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孩子是具备一定能力的,能力则是经历和经验的积累与反映。家长总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生理和心理),使得孩子失去了许多体验和锻炼的机会。适当的挫折可以使孩子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使他们变得坚强、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能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而不致于遇到挫折便一跃不振。孩子是有差异的,有各自的特点的生动个体。根据自身的差异和性格特征在教育上多布面分析,多方面着手综合进行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例如: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自卑,缺乏自信,那么就应以赏识教育为主,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蒯及自卑、畏难情绪。如果孩子比较外向,比较自信,在鼓励孩子之余,更应注意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激励孩子不断努力,翩及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功。赏识使人自信,惩罚使人自律,挫折使人自强.赏识教育、情感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种。
总而言之,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奖励和惩罚方法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不断摸索,灵活运用,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差异与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或者综合使用多种方式综合培养,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激发被教育者的巨大潜能,使他们成为智力超群、意志坚强、自信自尊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