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尚是吕国奴隶主贵族的后裔。他虽然在进入西周统治集团之前政治地位低微,但曾受过严格的贵族教育,掌握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知识,属于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
吕尚进入西周统治集团及其以前的活动情况,古籍中的记载,既简略而又不一致。据《史记》归纳,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说吕尚虽有“霸王之辅”的军、政才干,但一直未能得到明主的赏识,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直到老年,“闻文王贤,故钓于渭水以观之”,姬昌出猎时遇见吕尚,经过交谈,对吕尚丰富的军、政知识极为赞赏,遂“载与俱归,立为师”。另一种说吕尚博学多闻,曾在商王朝中任官,因纣王无道,才脱离商王朝,到诸侯各国去进行游说,但都未被重用,最后方归依姬昌。再一种说吕尚为逃避现实,隐居海滨,不问政治。在姬昌被纣王囚于羑里时,周臣散宜生、闳夭前往招聘,吕尚认为姬昌贤明,能尊重老年知识分子,遂应聘入周。三种说法虽各不相同,但也有其共同的一面:都企图说明吕尚在入周之前,政治地位低微,而且怀才不遇,甚至穷困潦倒,只是在受到姬昌这个明主的赏识和重用之后,才得以发挥其聪明才智,施展其宏图远略。从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人才思想。商、周是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王朝中的辅政大臣,也就是指挥军队的军事统帅,都是由君王的近亲贵族世袭担任,姬昌勇于打破常规,聘用政治地位低微、破落贵族出身的吕尚为最高军政长官,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确实难能可贵。正如《荀子·君道》所说:“夫文王非无贵戚也,非无子弟也,非无便嬖也。倜然(特别地)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无非是对人才、特别是军事人才的重视。反映出这时已出现了军事人才思想的萌芽,揭开了我国军事人才思想史的第一页。
此外,还有第四种说法,《战国策·秦策》记载秦谋臣姚贾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泽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这更属于后人的附会演义,其可靠性非常值得怀疑。从记载的资料来看,此说当开始盛行于战国。这和战国时的社会制度及各国均聘用身份贱微但有军事才能的“士”来担任将帅的军事人才思想完全适应。可见这个屠牛、卖酒、当雇工的“吕尚”,是战国的士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而塑造出来的一个理想化了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