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416200000004

第4章 古印度

文明起源

古印度文明形成的天然条件

印度之名源于印度河,梵文曰“信度”(Sindhu),意为海洋、江河。在古贷,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等国的领土在内的整个印度次大陆。印度次大陆位于亚洲南部,总面积约430万平方公里。印度是一个半岛,状如不规则的倒三角形,有人就形象的将印度形象地比喻成一只硕大无比的牛乳,并相应将印度洋上的明珠斯里兰卡比做从这乳房流出的一滴乳汁。正是这只硕乳和乳汁孕育了辉煌的古印度文明。

印度次大陆全境大体可以温德亚山脉和纳巴达河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人类文明,所以人类文明离不开水,古印度文明当然也不例外。印度北部有印度河和恒河两条大河。印度河发源于冈比斯山以西,全长约3180公里,流入阿拉伯海,流域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所形成的印度河流域是印度古代文明的摇蓝。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全长约2580公里,流入孟加拉湾,它所流经的地方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也诞生于此。印度河和恒河流经的区域有土地肥沃的冲击平原。这里先后产生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和恒河文明,成为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印度次大陆南部是一个三角形的半岛,以德干高原为主体。德干高原西高东低,平均高度为海拔600米。南部沿东西海岸分别蔓延着东高止和西高止、两条山脉。沿海岸地区气候潮湿,土地肥沃。印度次大陆地形特点是,平原和河谷盆地辽阔,可耕地面积大,发展农业经济的自然条件优越。

印度次大陆北部潍热带和亚热带干旱气候,南部为潮湿的热带气候。季风在印度次大陆很盛行,每年4至12月多刮西南季风,11月至翌年3月则多有东北季风。由于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好像一道屏障,使来自印度洋的季风雨返回而降于恒河流域,所以恒河流域的与量充沛。印度河流域的雨量要小些,但来自高山的大量雪水流入印度河,因此水量充沛。

印度次大陆资源丰富。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盛产各种木料。铜矿和铁矿的储量很大。铜矿主要在拉贾斯坦和比哈尔南部。早在公元前2000年,这里的铜矿就已被开采。铁矿分布在卡纳塔卡、比哈尔南部等地区。约公元前8世纪,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在南部的安德拉地区,有很多锡矿。金矿和银矿则主要分布在喜马旺特和卡纳塔卡一带。印度还盛产各种宝石和珍珠。金钢石的产量和质量均位于世界各国前列。

古印度文明就是在这样一片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兴起和不断发展的。

哈拉巴文化的发现

印度河流域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因为这里的水源充盈,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带来大量的富有养分的淤泥,覆盖沿河地带,土地十分肥沃。农民不需要复杂的生产技术就能收获庄稼。不过,河水泛滥也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而面对来势凶猛的洪水,靠小村落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农民逐渐在较大范围组织起来,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平原地区出现了一些大的村镇,古印度也随之开始了向城市文明的过渡。约公元前2300年,这里产生了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

虽然现在看来古印度文明有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它的光芒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被人们发现。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古印度文明的发现,与欧洲人对印度的侵略密切相关。14、15世纪时期,欧洲列强看准了印度的黄金、珠宝,对印度展开了侵占和掠夺。其中在印度河谷拉维河的冲积平原,绵延2.5公里的地方,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和破碎的泥砖。尽管英国人已经占领了这块地方,但没有人去注意这些破碎的泥砖下埋藏着什么。

19世纪初年,一个叫詹姆斯·刘易斯的英国人怀着对神秘东方的向往,应征来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开始了他非同一般的印度之旅。他生性散漫,喜欢漂泊,对如何镇压当地人以及个人的仕途并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寻古与探险。不堪军队刻板生活的他索性开了小差,从军队逃了出来,开始了他的探险考古生涯。詹姆斯·刘易斯伪装成一个美国工程师,化名查尔斯·迈森,打算漫游印度实现自己的长久以来的愿望。1826年,刘易斯在穿越今天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时,被这里的一片山丘上的废墟深深吸引。在这里一块不规则的多岩石的高地上,尽管岁月侵蚀,仍然依稀可见砖石城堡的废弃的城墙,到处散落着的东方风格的壁龛,以及建筑物的遗迹。在夕阳的照耀下,这一片废墟闪烁着神秘之光。他仔细查看这些断壁残垣后,直觉告诉他这可能是一座已经废弃的古城,并猜想这可能是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曾经提到的东方之城桑加拉。他在日记中对古城遗迹作了生动的描述,并为此地取名叫“哈拉巴”。正是他的发现和记载,人们才知道了哈拉巴的存在。但是,刘易斯毕竟不是考古学家,他对哈拉巴的造访,也就到此为止了。令人遗憾的是,迈森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11年后,又一位年轻的探险家亚历山大·伯恩斯再次造访了哈拉巴。除了那些裸露的断壁残垣,他也没有新的发现。此后,英国在印度的考古队在1853年和1856年两次勘察了这一地区,他们一致认定,这里曾经出现过一个古代城市,但对它的年代和重要性的探究,并没有突破性进展。迈森以及伯恩斯等人的考察,给后人的考古发掘提供了重要线索。直到19世纪70年代初,当旁遮普成为英帝国统治下最繁荣的农业省时,英国政府意识到印度的地下文化宝藏可能价值连城,于是,便将印度古文明的考古发掘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随着对印度宝藏探寻热情的升温,英国殖民当局于1873年成立了印度考古研究院。亚历山大·坎宁安被委任为考古局长。他首先探访了迈森日记中提及的哈拉巴。但是,当他来到这片废墟时,已经再也无法找到城堡的任何遗迹了。原来,英国当局为了修建纵贯这一地区的铁路,将哈拉巴遗址那些做工精致的砖石大部分用来铺做路基了。坎宁安得知后痛心疾首,为抢救这个遗址,他决定进行发掘。由于遗址破坏严重,发掘工作进展缓慢,被迫停工。他的唯一收获是发掘了一枚石制的印章。印章用黑色的皂石制成,上面刻着一头公牛和六个无法释读的文字。这是一枚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河文明的典型物件。

遗憾的是坎宁安也与哈拉巴文化失之交臂。当时坎宁安作出了一个错误结论,认为这枚印章是从外国传入印度的。尽管如此,前人的发现特别是坎宁安发掘的黑色印章,仍为后来的考古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1902年,踌躇满志的约翰·马歇尔来到印度后,继任为印度考古勘察总监。他根据坎宁安等人留下的线索,指挥各支考古队在哈拉巴等地继续进行发掘,但一直没有进展。

研究员J·H·弗利特给马歇尔的事业带来了转机。弗利特仔细研究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哈拉巴出土的印章文字,正确地判断到:印章文字绝非婆罗迷字母系统,也不同于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它的年代必定比人们的想象更为古老。

在马歇尔和沙尼在哈拉巴发掘的同时,R·D·班纳基也发掘了死亡之丘——摩亨佐·达罗。两地都发掘揭示出一种相同的古代城市文明,即学者们所谓的“哈拉巴文化”。

至此,马歇尔可以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他与同伴们发现了一种极为古老而独特的伟大文明,而且它是在印度河流域自身独立发展起源的。

哈拉巴文化印象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这一时期的国家是以一个或几个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的村社而形成的。大城市有哈拉巴、摩亨佐·达罗和甘瓦里瓦拉。这三座城市的占地面积均为1平方公里左右,居民约各有35000人。还有规模较小的城市,如卡利班甘只有0.22平方公里。尽管城市的大小不一,但其建筑布局相类似。城市分卫城和下城两大部分,甚至盖房用的小砖和砌城墙用的大砖,其长、宽、高的比例都大体一致,为4∶2∶1。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充分说明哈拉巴文化各地之间存在着密切频繁的交流。

哈拉巴文化的城市以摩亨佐·达罗存留的遗迹较多,也最能体现这一时期城市的特征。摩亨佐·达罗的卫城建在较高的山岗上,四周围以砖墙。其中心地区有一个砖砌的大浴池,长12米,宽7米,深2.4米,池壁有防水的沥青层。两端的阶梯通向池底。这个浴池大概是人们举行宗教仪式时沐浴净身的地方。卫城东面是一组建筑物,其中的一个大厅,面积约170平方米。南边有一排建筑物,包括一个25平方米的厅。这些建筑物无疑是城市的办公地点和公众聚会的地方。卫城的西面有27排建筑物,带有通风孔道,是堆放粮食的仓库。仓库的周围有一些供劳动者居住的小房舍。从卫城的建筑来看,这里是城市的统治中心。

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状况。卫城的城墙和办公用房,表明统治权力的存在和凌驾于普通劳动者之上的国家机构已经形成。住宅的差别,表现出居民贫富的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存在。这一时期的城市国家,无疑是建立在阶级对立基础之上的。不过,要对哈拉巴文化的结构和城市国家的政治特点作出详细的说明,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作为文明重要标志之一的文字,在哈拉巴文化的遗址中虽已发现,但这些文字至今尚未译读成功。由于无法运用文献资料,只有依据考古资料来作一些分析。

据考古资料,可知哈拉巴文化是由多种文化成份构成的。从遗址中的遗骸来看,有地中海人、南方古代人、蒙古人等等。居民的葬式有各种不同的土葬和火葬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社会风俗特点。宗教习惯也多有不同之处。摩亨佐·达罗、卡利班甘等城市建了大浴池,有与沐浴相关的宗教礼仪,而哈拉巴和洛塔尔等则没有。洛塔尔设有火祭坛,这种火祭坛又见于卡利班甘。不过,在多种文化成分构成的哈拉巴文明中究竟何者占主导地位,至今还难以定论。

哈拉巴文化城市国家的分布情况,也不十分清楚。据现有的资料,仅大体上可以认为哈拉巴、摩亨佐·达罗和甘瓦里瓦拉是三个较大的城市国家的都城,或是城邦联盟的中心所在地。这三个城市的势力范围较大。甘瓦里瓦拉靠近印度河五条支流的汇合处,周围的居民点密集,农业较发达,并与拉贾斯坦的铜产地及其铜器制造地相邻。它在控制农产品和铜产品的加工、贸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哈拉巴位于印度河上游,北部的小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苏来曼山脉和西南的北拉贾斯坦蕴藏了丰富的矿产,旁遮普则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在控制矿产和森林资源方面,哈拉巴有相当的势力。摩亨佐·达罗位于印度河下游,距哈拉巴约600公里。周围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城镇和村落遗址。古代印度与西方交流的三条重要通道,即波兰山口、俾路支斯坦南部平原和通往阿拉伯海的港口都由它控制。摩亨佐·达罗所处的位置,表明它的作用更多地是往其他城镇输送资源产品,以及与西方的两河流域、波斯湾地区进行贸易。这三座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文化特点也多有相异之处。哈拉巴的手工业品有花色多样的陶器,印章上的动物形象丰富多彩,陪葬品也各种各样,表明其居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摩亨佐·达罗的文化则表现出较强的统一性。

关于城市国家的政治体制情况投有确实的记载,人们只能根据考古发现作一些推测。哈拉巴文化的遗址中未见大型的王室墓地,可能强大的王权还没有形成。遗址中出土了近两千枚印章。它们可能是权力与所有权的象征。印章上的图形有独角兽、公牛和山羊等等。在图形印章中,刻有独角兽的最多,约占60%;其次为刻有公牛的印章,且这两类印章分布也较广泛。据此,可以推测源于独角兽氏族和公牛氏族的人在哈拉巴文明的统治阶级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国家权力机构中还留有一些氏族制度的残余。

军队是维护统治的工具,据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城市国家已组建了军队。在遗址中发现许多三角形、球形的石块或陶块,是用于作战的兵器。印度河流域边缘地带有一些孤立的哈拉巴文化遗址,出土物多为这一类的石块和陶块,还有烧制陶块的窑,这些很可能是城市国家派出的军队的营地。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未发现制作精良的兵器。摩亨佐·达罗出土的长矛单薄,矛头易弯,箭头也很小。种种迹象表明,哈传巴文化时期的城市国家军事力量并不发达,这给后来雅利安人的侵入留下了有利的时机。

哈拉巴文化的结构和国家政治情况虽还不十分清楚,但考古遗物充分表明,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相当高的。摩亨佐·达罗城市的设计和建筑物,在同时期的其他文明古国非常少见。哈拉巴文明的经济已形成一个经营方式多样的、规模巨大的体系。广泛散布的农业村社,表明农业经济是文明的基础。耕地主要为沿河肥沃的土地。农产品种类较多,大麦和小麦是主要作物。哈拉巴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人体骨骼,几乎未见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疾病,也未见牙齿因日常食物不同而具有哈拉巴出土的男性躯干,不同的磨损和腐蚀状况。而后者在埃及和公元前3000年。这具雕像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象征生命的两河流域是常见到的。居民的贫富在食物活力。现存新德里博物馆。方面表现不明显,说明了农产品供给是较充裕的。除农业外,还有许多畜牧业村社和采集部落,散落在印度河流域。

这时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比较发达,富商们拥有大量财富。在巴纳瓦利城遗址(位于今之哈里亚纳邦)的几座房屋中出土了印章、砝码,还有大小不一存放着粮食、珠宝等各种各样物品的储藏罐。商人不仅从事内陆贸易,而且与两河流域等地有较密切的贸易往来。手工业分工比较细密,有固定的产地。在今天已干涸的加格尔河两岸,有许多手工业作坊的遗址。这些作坊有的是烧制陶器、砖块,有的专给陶器上釉,还有的冶制铜制品。哈拉巴文明遗址出土的石像、陶像、青铜像等表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例如,摩亨佐·达罗出土的青铜舞女铸像,高11.43厘来,身段苗条,肢体修长,神态安祥自若,造型十分优美。女陶像多头戴角状物,胸部、臀部丰满,表现出女性生育能力的特点。

内部联系密切,是哈拉巴文明经济方面重要的特点之一。哈拉巴、摩亨佐·达罗和卡利班甘三座大城市在经济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它们作为哈拉巴文明的经济中心,把散布在印度河流域广阔地区的城镇和村社联系起来。值的一提的是,印度河流域度量衡制度也较为统一。计量用青铜尺或介壳尺,单位长度前者为0.9厘米,后者为0.6厘米,均为十进位制。重量砝码,单位重量为0.875克。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印度河流域已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在政治上还未达到统一的条件下,城市的分布如此合理,其作用如此具有特点,度量衡如此具有统一性,充分表明哈拉巴文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与世界其他早期文明相比,哈拉巴文明是毫不逊色的。

哈拉巴文化的失落

哈拉巴文化存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公元前1800年前后,曾经辉煌的哈拉巴文化突然消失了,昔日繁华的城市成为了一片废墟。在遥远的过去,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人到底遭遇到什么?接下来的千年中发生了什么事?哈拉巴文化是如何毁灭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无法从那时期的文献中寻找确切的证据,为了回答以上问题,考古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假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外族入侵说。持这一观点的先驱者是英国考古学家惠勒。他的主要论据是,在摩亨佐·达罗遗址的最上层有格斗和暴力厮杀场面的遗迹,留下了不少像是被杀戮的男女老幼的遗骨。比如在一个街区,发现的9具尸体堆在一起,像是被匆匆扔进一个坑里;而在另一所房屋,里面的尸骨显示出被武器砍伤的痕迹。惠勒认为,在距今三千多年前,这些城市遭到了外族的入侵,而入侵者就是来自西部的游牧部落雅利安人。他们打败了摩亨佐·达罗的居民,消灭了当地的文化,哈拉巴文明因此衰落。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是外族部落的大规模入侵毁灭了哈拉巴文明。

地质和生态变化说。这一假说认为,文明的衰落是由于地质以及生态变化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比如洪水、河流改道等等自然和生态的变化,慢慢地或倾刻间毁灭了哈拉巴文明。比较有力的论据是,在摩亨佐·达罗晚期存在着大量淤泥,在旧址上层新建的建筑杂乱无章,显然是人们试图在洪灾过后,重拾城市的繁华,但巨大的损失,又使他们无力做到这一切,只能建一些简单的房屋,容纳那些不幸的无家可归的人。无疑,洪水泛滥和河流的改道同时威胁着生存,许多人只好远离家园,寻找新的生存地。久而久之,城市便逐渐成为荒芜之地。但将一个盛极一时的哈拉巴文明的毁灭归因于地质以及生态变化,证据还嫌不足,这个假设还不足以定论。

大爆炸说。这一假说大胆而又新奇,由英国学者捷文鲍尔特和意大利学者钦吉提出。他们推测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动力飞船不慎在印度河流域上空爆炸,以致给地面的居民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他们的论据是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现的佐证。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确实有类似爆炸这样的记载:

空中响起了几声震耳欲聋的轰鸣,接着是一道耀眼的闪电。南边天空一道火柱冲天而起,比太阳更耀眼的火把天空割成两半。空气在剧烈燃烧,高温使池塘里的水沸腾起来,煮熟的鱼虾从河底翻了起来。地面上的一切东西,房子、街道、水渠和所有的生命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天火烧毁了。四周是死一样的寂静……

以上几种假设都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关于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虽然印度河流域文明衰落了,但对后来印度文化发展却有很大影响。它的许多成就通过后来文化的继承而流传下来。如哈拉巴文化的农业传统对雅利安从游牧转向农业定居生活起了促进作用。雅利安的早期陶器、度量衡制度等都与哈拉巴文化的类似。印度河文明的居民对手饰等装饰品的喜爱,影响到后来印度人的社会生活。印度河文明的宗教的某些因素,如女神崇拜、类似湿婆神的崇拜、生殖器崇拜等都被婆罗门教吸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河流域文明没有因这个哈拉巴文化的毁灭而泯灭,相反,它还是印度文明史的起点,其流传下来的因素,构成了后来的印度文化的渊源之一,它还是整个古印度文明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科学艺术

古印度哲学的源头——《奥义书》

《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哲学的源头,不仅婆罗门教的各个哲学流派发源于它,就连佛教、耆那教的哲学也深受它的影响。奥义书最早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即吠陀时代的晚期。奥义书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批专门阐述婆罗门教宇宙观、人生观和解脱观的哲学经典。现在保存下来的奥义书还有100多种,大都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至前5世纪,其中最重要的有13种:《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爱达罗氏奥义书》、《侨尸多基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由谁奥义书》、《伊莎奥义书》、《迦塔伽奥义书》、《蒙达伽奥义书》、《疑问奥义书》、《白骡奥义书》、《慈爱奥义书》和《蛙氏奥义书》。这些《奥义书》。所阐述的许多哲学理论后来不仅成为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而且被佛教、耆那教和其他思想流派所吸收,成为古代印度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婆罗门教的宗教思想,集中在《吠陀》以及对其解释的诸《梵书》、《奥义书》中。《吠陀》、《梵书》多为教义、祭仪等方面的记载和解说,主要表现为宗教内容。《奥义书》则不同。它对宗教教义的解释,已具有明显的哲学思辩内容。

在《吠陀》中,梵天是超自然的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梵天神的这些特点,在《奥义书》中也有表现,但其论述更为深入。它指出,梵天作为创造主,其本身应是没有任何特性的,不表现为任何形式。否则,它不可能作为造物主,产生出特性不一、形式各样的万物。但无特性的梵天又是可以认识的,“奥义书”以否定的方式作了说明,认为只有否定一切具体特性和性质,才能认识梵天。这种认识从感觉经验上是无法得到的,只有从心灵(理性)上作出思考,才能最终领悟梵的存在。《奥义书》所谓造物主梵天,已有明显抽象的特点,在论证上也有思辩的意味。

《奥义书》一方面把梵视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另一方面又把它描绘成无限美好的极乐福境,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一个人只有明白“梵我同一”的道理,通过修炼去克服私欲,把“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于梵,这样,人的灵魂才可以实现解脱,达到极乐境界。

《奥义书》既然认为人体生命的灵魂是不生不灭的,也就要对个体生命死后灵荒去向作出合理的解释。就这个问题,它提出了灵魂轮回解脱说。这种说法其实早在《梵书》中就已提到,但《奥义书》进一步将其理论化。它指出,灵魂在身体死亡后,将投入另一个母胎中转生。灵魂的转世要经历五个阶段:进入月亮,变为雨;雨降大地后变为食物,食物被吃后变为精子;精子进入母胎形成新的生命。这种“业报轮回”的思想不仅影响到亚洲,而且几乎影响到全世界。

《奥义书》在“梵我同一说”与“业报轮回说”之外还提出了“精神解脱说”与“智慧瑜珈说”,要求人们通过各种修炼,使个人的灵魂和宇宙的灵魂结合化一,从而实现灵魂的解脱。总之,《奥义书》已经从吠陀本集与梵书的神话传说和巫术咒语中走出来,从神话的形象思维走向哲学的抽象思维,用逻辑的方式来探讨人的本质、宇宙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肉体与灵魂的关系等重大哲学问题。它所提出的各类学说,不仅直接影响了婆罗门教的各派哲学,而且对佛教、耆那教等其他哲学流派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婆罗门教六派哲学

公元前6世纪,婆罗门教为了应对新兴的耆那教、佛教的攻击,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对教义作了许多新的解释,逐渐形成了正统哲学六宗。

大约公元前3世纪以后,婆罗门教的六派哲学开始陆续产生,后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完善,才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而完善的体系。这六大宗派分别是数论、瑜珈论、胜论、正理论、弥曼差论和吠檀多论。

数论派

数论哲学的基础是“因中有果论”,认为结果只是原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原因与结果是本质上的相同的,一个是事物的隐蔽状态,一个是事物的显现状态。从因中有果论出发,它提出了一种二元论学说,又称“二十五谛说”。二十五谛说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但包含着许多唯物主义的因素。这种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二元论学说是古代数论派的最大特色,但是后期数论由于受到吠檀多思想的影响,逐步改变了它最初二元论的性质而逐渐走向唯心主义一元论体系。

数论派发展了奥义书的轮回解脱说,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苦。苦分为三种:外部之苦,包括鸟、兽、蚊、虫和毒蛇等所引起的苦;内部之苦,包括生理上的苦(高烧、抽风、痰盛、咳嗽等)和心理上的苦(怒、气、贪、爱、嫉妒、恐惧等);自然之苦,包括寒暑、风雨、雷电和山崩等所导致的苦。数论派对人生痛苦的解释,旨在论证个体生命摆脱轮回转生的必要性。这种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流派影响较大。

瑜珈论派

瑜珈论派的学说主要是论述宗教修行的理论。瑜珈修行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法,抑制心的作用,使人的灵魂与宇宙精神相结合,最终达到解脱。

在瑜珈实践上,该派提出了“八支行法”。这八种修行方法有: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禅定和三味。瑜珈派的学说和实践不仅对婆罗门教各教派的修行方法,而且对佛教、耆那教和其他宗教的修行方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胜论派

胜论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创始人为迦那陀。主要经典是《胜论经》,此书定型较晚,约在公元2世纪左右。胜论的意思是“殊胜”、“区别”和“差异”等,这表明该派研究的重点是世界各种现象的差异和特殊性。胜论哲学的特色在于它的原子论和六句义说,从逻辑上对极微的存在作了较深入的推论。

胜论哲学是印度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唯物论学说,它的极微学说与其他一些非婆罗门思想流派的万物起源说有许多类似之处。

正理论派

正理论派以认识论和逻辑学为主要宗旨,把人的认识分为“确切的认识”和“非确切的认识”两种。“确切的认识”又分为四种:现量(知觉)、比量(推理)、比喻量(类比)和证言。“非确切的认识”,分为疑惑、错误、假设的论证、记忆四种。

正理论对印度哲学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它对逻辑学的研究。它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确立了一个名为“五支论法”的逻辑推理方法。这种推理方法分为五个步骤:宗(命题)、因(理由)、喻(例证,包括正例、反例两种)、合(应用)、结(结论)。“五支论法”是一种很科学的推理方式,它足以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式”推理法相媲美。后世一些哲学家常把正理论派的逻辑理论与欧洲的逻辑学进行比较。

弥曼差论派

“弥曼差”有“思维审议”和“审查考究”之意,因此,该派哲学的重点是对吠陀祭祀的方法和意义的“审查考究”。他们把人的认识分为六种:现量(知觉)、比量(推理)、圣言量(证言)、譬喻量(类比)、义准量(推定)、无体量(非存在)。此学说虽然从宗教神学出发,但是承认祭祀时使用的语言背后存在着一种凌驾一切之上的独立原理,从而否定了作为创造主的最高神的存在。可以说,它具有某种无神论的倾向。弥曼差论由于过分强调祭祀在解脱中的作用,所以随着人们对繁琐祭祀的厌恶和反对,该振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少。

吠檀多论派

吠檀多论,以研究奥义书为主要对象,思想渊源也可追溯到奥义书。

吠檀多论继承了奥义书“梵”与“我”的学说,并且以研究最高本体“梵”、个人灵魂“我”和现象世界这三者的关系为基本宗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这三者关系的看法不同,吠檀多论内部又分裂出许多不同的学派。主要的学派有:吠檀多不一不异论、吠檀多不二论吠檀多制限不二论和吠檀多二元论。

吠檀多哲学是以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奥义书》为依据,以“梵我”学说为基础,经过长时间发展和完善而逐步形成的。从一产生,它就受到历代婆罗门统治阶级的重视,一直在思想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8世纪以后,商羯罗对吠檀多哲学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把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它成为印度教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因此,在婆罗门教六派正统哲学中,吠檀多论派对印度思想的影响是最大的,是印度最重要的哲学派别之一,其学说是印度教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六教派论的学说表现出更明显的思辩特点,反映了印度哲学思想发展的趋向。

佛教哲学

佛教哲学是佛教思想的精华,亦是佛教文明的代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与学说,但是从整体上看,影响最大、最能代表印度佛教哲学的有三种学说。它们是:释迦牟尼的初期佛教学说、龙树的大乘中观派学说、无著的大乘瑜珈行派学说。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人生的痛苦问题,力图把人从生活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他的哲学是以探讨人生问题为主要宗旨的,即讨论人为什么活着、如何活着、人生命运、道德行为等等问题。但是,在讨论人生问题的同时,他也不可能不涉及宇宙方面的问题,如万物的起源、世界的形态等等。所以,释迦牟尼的哲学是以讨论人生为主,也包括宇宙起源、世界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有谛说、缘起说、五蕴说、诸法无我说等。

龙树是中观派理论的创始人,亦是大乘佛教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著作和思想不仅对印度佛教,而且对世界佛教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朝鲜和日本的许多佛教派别都曾受到龙树思想的影响。龙树的主要理论有:缘起性空说、八不说和二谛中观说。

瑜珈行派由于强调瑜珈修行的重要性,而得此名。该派的出现比中观派要晚一些,其学说大约在公元4~5世纪成为佛教的主流思想,那时正是印度笈多王朝的兴盛时期。无著是瑜珈行派理论的奠基人。瑜珈行派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万法唯识”说、三行说等。

瑜珈行派的思想不仅对印度,而且对世界佛教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神话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恐怕是佛教国家里名气最大的神将,他们四位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

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古印度教中关于“天”的种种说法,提出“三界说”。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皆在三界中“轮回”不已。三界中欲界为最低一界,人类社会居此界,地狱、饿鬼、畜生居此界,诸天神亦居此界。不过,天神住在此界天上,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大王天”,离人世最近。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处。

佛经说,四天王就在著名的须弥山山腰,那里耸立着一座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山峰,称须弥四宝山,四宝所成,东面黄金,西面白银,南面琉璃,北面玛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说的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所以四大天王又有“护世四天王”之称。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多罗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持国”,“持国”的意思就是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美妙的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增长”。“增长”指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手持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缠一龙。“毗留博叉”意译“广目”,即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他为群龙领袖,故手持一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就用索捉来,迫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四大天王中最得意者就是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他是四大天王中的信徒最多的神。他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财天,在印度古神话中既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故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

八部众

八部众是佛教八部护法天神。包括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和摩呼罗迦。

天众: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为婆罗门教的创世神)、帝释天(原为雷雨神兼战神)、多闻天、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都属于天众。

龙众:梵语称为那迦,是护卫佛法的有功之臣,专司兴云降雨。在佛经里,龙众拥有大量的珠宝,是海里的富豪。

夜叉: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多变且反差极大,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闼婆:是香神或乐神。原为婆罗门教崇拜的群神,据称是侍奉帝释天而司奏伎乐之神。乾闼婆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大多被描述为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飞扬,凌空飘荡,极为优美。在古印度神话中,他们属于半神,熟谙并揭示上天的奥秘和圣理,被视为太阳光焰的化身。相传,他们为天神备制苏摩酒。乾闼婆在神话中是帝释天的乐师,而且与苏摩极有渊源。

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争斗连连,总是打得天翻地覆。我们常称惨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修罗场”,就是由此而来。大战的结果,阿修罗王经常被打败,上天入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丝孔之中。阿修罗王性子暴躁、固执而善妒。

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苦,以吃龙为生。它每天要吃一条龙及五百条小龙。直到它临死前,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余下一颗青琉璃色的心。迦楼罗在古印度神话中是大神毗湿奴的坐骑,众鸟之王。其形象为半人半鸟,生有鹰首、利爪和喙,身躯和四肢则为人形。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摩呼罗迦:大蟒神,人身而蛇头。

神奇的瑜珈

有人说,印度的历史有多长,瑜珈的历史就有多长,修炼瑜珈始于印度河流域文明时代,距今大约5000年左右。从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出土的印章中,就可以看到那时苦行僧修炼瑜珈的形象,他们的坐姿与现代修炼者的坐姿一模一样。

古代印度的瑜珈主要是一种宗教性的活动,是婆罗门教(后来的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徒为求得解脱而刻苦修炼的一种手段。瑜珈的原意是“结合”、“和谐”、“一致”的意思。修炼瑜珈,按印度教的说法,就是要使尘世的“人”同天上的最高的神“梵天”合二为一。修炼者必须在僻静的地方坐下,双腿交叠在一起,成“莲花坐姿”,平心静气,沉思默想,以达到自我同天神合一的境界。一旦达到此等境界,便进入了理想境界,人便可以获得解脱。

关于瑜珈的一本最古老、最有权威的著作叫《瑜珈经》,它是一位名叫波颠闍利的人写的。人们一般认为《瑜珈经》成书于公元5世纪。但这不等于说,瑜珈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瑜珈的历史要早得多。在远古的时候,印度没有书写工具,一切经典都靠口授心传。为了易记易诵,句子都很短,且往往有韵律,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古代诗歌发达的原因。到了公元5世纪的时候,已经具备了把口传的东西整理成文的条件,波颠闍利便成了总结几千年遗产的功臣之一。

《瑜珈经》共分4章,包含194经,内容十分庞杂,充满神秘的色彩。最基本的修炼方法和手段有8种,也就是八瑜珈支:(1)禁制(克制);(2)遵行(限制);(3)坐法(坐姿);(4)调息(控制呼吸);(5)制感(制止感觉);(6)执持(专注);(7)禅定(静虑);(8)等持(三摩地境界)。

《瑜珈经)问世后的一千多年来,瑜珈在印度经久不衰,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最主要的有5种:格尔玛(业)瑜珈、杰恩(知识)瑜珈、赫脱(手)瑜珈、拉杰瑜珈和帕格蒂(虔诚)瑜珈。其中有的注重日常的善行,有的注重经典的研习,有的偏重于哲理的悟彻。

古印度人修炼瑜珈,主要是受他们信仰的宗教思想的支配。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轮回转世的思想,沉重地压在信徒身上。与它紧紧相连的是“业”的概念,这辈子的一切言行及思想活动,都一笔笔地记在“业”账上,并形成了下辈子是祸是福的“因”。“业”绩好的,下世就投在富贵之家,享受荣华;“业”绩不好的,下世就投在低贱之家,甚至变牛变马,受苦终生。这显然是漠视今生,把希望寄托于渺茫的来世的虚无缥缈的人生观。

为了来世的幸福,信徒们当然诚惶诚恐,积善积德,希冀美好的未来。但是,这还不算是最终的解脱。如果能跳出轮回,不要投胎凡世,而是进入天堂,那就可以永远摆脱人间的无边苦海,永居极乐世界了。据说瑜珈就是追求彻底解脱的一条“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奇的瑜珈并未成为历史,而是昂首挺进了现代人的生活中。现代印度的瑜珈已经传遍世界,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有实效的亚洲式健身美体修炼术。练习瑜珈,不仅可以消除紧张,缓解压力,使人的精神与身体进入纯净的境界,更能有效完美体形体态。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练功者,都将练习瑜珈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

数学

印度数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时期,当时出现的祭坛以及城市建设和规划,需要一些基本的测量和计算。那时期的商人在与西亚国家进行贸易时,也需要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可以说,印度古代数学的产生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吠陀文献中就包含着明显的数学内容。数学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反过来,天文学也促进了数学的进步,这也与印度的宗教传统有明显关系。

阿拉伯数字实为“印度数字”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计算的最重要基础是“阿拉伯数字”,而这个名称却是一个历史的错误。其实,这些数字从“1”到“0”与十进位法,都是源自古印度。由于这些数字由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于是西方人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以后,一传十,十传百,世界各地也都认同了这个说法,“阿拉伯数字”也就约定俗成了。

古代印度数学最大的成就之一是数码的发明。2世纪时古代印度人发明了1至9的数码,用梵文字头来表示。

除1至9的数码外,印度人还发明了零号。在8世纪算术书中的一些算题,有小点“。”的记号,叫做“空”。“空”有两个意思,或为尚不清楚的东西,有待于发现填补上去;或为位值记数法,如3与7中间空一格为3口7,表示307,为了避免不清楚,空格外加上小点为3.7,也就是说十位数一无所有,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零号。小点写作0,至少在9世纪中叶就定下了。

印度的数码首先传入了中东地区,8世纪时一位花拉子模人名叫穆罕穆德,用阿拉伯文写了一部介绍数码和计算方法的书。12世纪,阿拉伯文的数学著作传入了欧洲、中亚细亚等地。当时欧洲人使用拉丁数字字母,笔画冗长笨拙,故很快就普遍采用印度数字字母。欧洲人以为这些数码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故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公元13、14世纪阿拉伯数码传入我国,但并未得到推广。这是因为我国有自己的记数法,也是十进位制,而且汉字一至九的笔画也很简单。直到20世纪,我国数学家与其他国家数学家交流频繁,需要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阿拉伯数码,阿拉伯数码才在我国流行起来。

印度数码的发明,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印度数码虽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但在古代时期就已基本形成。所以说,数码的发明是古代印度数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代数学和几何学

古印度人还发展了代数学。有趣的是,古印度代数知识是用诗的形式表现的,我们不妨来欣赏笈多时代的两首诗:

一群蜜蜂有1/5停在一支花上面,1/3停在另一支花上,两个数目之差的3倍飞到第三支花上,余下的一只蜜蜂在空中盘旋飞舞,美好的夫人,试问蜜蜂有多少?

8块玉,10块翡翠,100粒珍珠,这些都镶在你的耳环上,我的爱人,这些珠宝我为你购买时所出的价值相等,三种珠宝价值之总和半百减三。告诉我每样的价格,幸运的夫人。

在几何学方面,《准绳经》是重要的代表著作之一。《准绳经》记载了面积相等的正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与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绘制方法。列出计算正方形的对角的公式,即边长的1/3,再加上这1/3的1/4,减去此1/4的1/34,就得/2的出值。这一公式的计算是相当精确的,与现代数学家计算的偏差仅在小数点后的六位数上。《准绳经》指出,求圆的面积时先把圆的直径分成8等份,再把这8等份的1份分为29等份,略去其中的28等份,减去这29等份的1/6,再减去这1/6中的1/8,就可得出计算圆的半径(r)与等级正方形边(2a)的比数公式。

关于几何中的重要定理勾股定理,印度人也很早就推算出来了。

医学

古代印度很早就有医学方面的知识。在哈拉巴文化时期,摩亨佐·达罗住宅发达的卫生设备,如浴室和排水系统,表明人们较注意保持身体的洁净,以防止传染疾病。遗址中还发现多种药品,如五灵脂,为暗棕色的溶液,治疗消化不良、肝病、风湿病等;鸟曲骨,外敷可治耳、眼、喉和皮肤等方面的疾病,内服开胃;羚羊角、鹿角、珊瑚、尼姆树叶等,也都可以入药。当时人们已知道在头盖骨上打孔,以治疗头痛等疾病,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脑外科手术,这表明当时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吠陀文献上对疾病的治疗有较多的记载。虽然当时人们对这些疾病的起因还归结到鬼神、恶魔身上,在治疗时,祭司念咒语或施展魔法驱除疾病,但在吠陀文献中,也有一些具有科学内容的医术记载。如治疗病人时,用各种草药配成的药方,每味草药都有特定的疗效。外科能做剖腹、截肢等手术。

最早的整形外科术

对于现代人来说整形美体并不新奇,但如果是在两千多年前,就足以令我们叹为观止了。古印度医学最闻名于世的地方,就是它的整形外科术,特别是耳朵和鼻子的整形术。这是有史以来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整形外科术。

整形外科术印度比较发达的原因是古印度人爱漂亮,尤其喜爱美化耳朵和鼻子。古印度人相信,拉长耳垂能够驱除恶鬼,还能够美化容貌。因此,小孩生下来后,家长都要给自己孩子的耳朵上打孔。当然,打孔的工作得由专业的整形医生完成。他们先在耳垂上钻出一个小孔,将消毒过的软布塞在孔里。如果没有被感染,每隔三天医生就要在孩子的耳孔里塞进更大的软布或吊上木环和铅坠,使耳朵的皮肤慢慢地拉长。要是不慎将耳朵撕裂,则同样要医生进行修补。古印度的医学典籍《妙闻集》对如何修补作了详细的记载。大致过程是:整形医生先从耳垂破损者的脸上切下一块活肉,然后用手术刀在准备再造耳垂的部位切上一个刀口,将脸上的肉移植到耳朵部位进行缝合、包扎。

古印度的鼻子成形术也是一项高超难度很大的技术。修复或者再造鼻子的手术同样采用同体移植术。按照《妙闻集》的记述,移植的皮肤取自患者的前额,也要像耳垂手术一样在再造鼻子的部位切上刀口,然后将这块鼻子形状的皮肤表面朝外,包住两根当做鼻腔的人工导管,分别从人造鼻子的两边进行缝合,固定在面部。

古印度的整形术还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最先是阿拉伯人学习和继承了这项技术,然后阿拉伯人将其传播到地中海地区。1400多年后,西西里人学会了鼻子再造术。而西方现代的整形术直到18世纪以后才出现。

最早的牙齿护理

印度医学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注意并倡议护理牙齿的。古印度著名的医学家遮罗迦在论及预防疾病时专门提到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他主张每餐饭后用清水漱口,同时用齿木刷牙。这在当时的印度渐成风气,以至于引起了我国唐代旅印高僧义净的特别兴趣与关注。他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记载:“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盐漱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其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若也逼近尊人,宜将左手掩口。用罢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篦。或可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损伤。”如此看来,在古代印度,刷牙事关重大,不仅关系到与待人接物的社交礼仪,而且直接关系到个人健康。这与现代文明卫生理念是十分接近的。刷牙的工具齿木可以说是现代牙刷及牙签的前身。按照义净的记载,“举凡柞条葛蔓、楮桃槐柳,皆可用为齿木”。但是,“其木条以苦涩辛辣者为佳,嚼头成絮为最。粗胡叶根,极为精也。坚齿口香,消食去。用之半月,口气顿除。牙疼齿惫,三旬即愈”,“牙疼西国迥无,良为嚼其齿木。”这种原始的牙刷,效果竟然不错。难怪义净要不厌其烦,详细记载,以传东土。

毒品和独特的冷藏术

古印度人早在三千多年前,他们就学会了种植大麻和制造毒品。

一般人都以为,大麻最早出现在美洲,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开始种植大麻。事实上,大麻的主要发源地就是印度河流域,以至欧洲的医生都称大麻为“印度大麻”。古时候印度人制作大麻的方法非常简单,将大麻磨成粉末,与牛奶、食糖和香料混合,制作成“麻醉茶”。麻醉茶具有兴奋神经的功效,饮用者会出现疯狂、嗜睡、情欲亢进或食欲大增等症状。

如果说毒品是古印度人给人类打开的潘多拉盒,带来了不幸和罪恶,那么他们独特的冷藏术则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在气候比较炎热的古印度,印度人采用了不需要冰块的独特的冷藏术——无雪冷却。

操作技术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利用了很简单的辐射和蒸发的物理原理。白天,人们将水放在阳光下让它晒热,待夜幕降临后,把水中的沉积物过滤掉。然后,把一种浅底土坛放在房子的最高处,再一点一点往土坛里浇白天晒热的水,一直到天亮。到破晓时分,就可以将坛子取下,这时,土坛里的水就已经像冰水一样透心凉了。它的原理是水的热量辐射到空气中,让水在空气中冷却。而往坛子里浇水可以促使热量通过蒸发散热,这也与人体出汗能够降温是一个道理。用这种方法凉水,可以使它的温度比周围的温度低上21℃。

在没有冰箱的时代,这种冷藏法不失为一种有效而且节能的方法。没准哪一天你也会用上这种“土办法”。

《闍罗伽本集》

《闍罗伽本集》是古印度列国时代一位名叫阿特里耶的医生的医术集成,是现存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印度医学知识最好的渊源。

《闍罗伽本集》共8篇,论述疾病、医药、病理、饮食、人体解剖、胚胎等方面的医学知识。

《闍罗伽本集》记载了对人的机体的认识。书中认为,人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因素合成的有血有肉的躯体。人身体的器官处在变化之中,但由于其变化不易被人们所察觉,所以人们产生一种误解,以为机体是长时间不变化的。这就是说,人体机能存在着新陈代谢的过程。书中还指出,人体的疾病是人体内部各种生理因素失调的反映,是自然的现象,这在古印度是既大胆又先进的结论。医生应仔细研究病因,对症下药。由于不同药物的疗效不同,医生还必须熟知药物的效用,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书中还指出,身体机能的变化与人所吃的东西也有很大的联系,食物饮用不当,会引起体内器官的病变。治疗病人时,注意用药物调整人体内部诸物质因素的平衡。《闍罗伽本集》的医学观点具有一种实证科学的特点。

《闍罗伽本集》还讨论了医生的道德品质问题,指出医生应了解医学理论的内容,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应谦虚文雅、不生气、无不良嗜好、讲卫生。医生行医的动机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对他人的怜悯。

《闍罗伽本集》虽是一部内科学经典著作,但却体系完备,历来有“古印度医学百科”之美誉。

名医耆婆

摩揭陀王频毗沙罗的御医耆婆,是列国时代名医之一。他年青时在口旦叉始罗城拜师学医,学习十分刻苦,深得老师的喜爱。据说他学习多年后,一天老师让他到城外采不能制药的草,他到处寻找,没有寻得。老师高兴地告诉他学业已成,可以独立行医了。耆婆学成后,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他身为御医,不仅为佛陀、频毗沙罗王等人治病,也为一般劳动大众看病。据汉译《四分律》记载,王舍城有一个人得了重病,耆婆为其治疗时,问他能否做到左侧卧7个月,右侧卧7个月,仰卧7个月,病人说能做到。于是耆婆打开他的头颅,取出两条蛆虫,再缝好伤口。这位病人朝每个方向躺了7天,21天就痊愈了。耆婆事后解释说,若不先要求他躺7个月,恐怕他连7天都躺不住。可见,耆婆不仅有高超的外科医术,而且深知病人心理活动对治疗的作用。耆婆的内科医术也相当高明,他配制的一些药方长期流传。如“耆婆汤”,治疗风劳虚损;“耆婆万病丸”能医治黄疽、癫痫、疟疾、水肿、咳嗽、以及妇科病等等。耆婆的医术也传入中国,《宋史·艺文志》录有《耆婆脉经》(三卷)、《耆婆六十四问》(一卷)和《耆婆五藏论》(一卷)。唐代医药典籍《外台秘要》对耆婆的一些医方有记载,并说“服药不过三剂,万病悉除”。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也反映耆婆的医方疗效是相当有效的。

天文历法

早期的天文学知识

古印度天文学的产生,与宗教信仰与农业的需要密切相关。在哈拉巴文化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并未发现与天文学直接有关的遗址和遗物,但可以确定,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天文学方面的知识。据摩亨佐·达罗规划整齐的城市建筑,呈东西或南北走向的街道,可以推断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日月星辰出没的规律,并以此确定东西南北的方向。哈拉巴文明的农民种植多种作物,表明他们熟悉不同季节的特点,并按不同季节来安排农时。

在吠陀时代的文献中,关于天文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记载。《梨俱吠陀》中有不同季节的词语。书中说,神在天空举行祭仪,以布鲁沙(原人)为祭品,春是它的酥油、夏是柴薪、秋是祭品。《梨俱吠陀》还提到,在天堂有一个转动不息的巨轮,巨轮的儿子火神居其中央,度过了360个昼夜,其意是指一年有360天。《梨俱吠陀》又有“沙姆沙尔帕”之词(samsarpa),意思是偷偷进来的月份。这说明,人们知道一年360天与实际天数不符,故多置一月(闰月)。不过早期吠陀时代,人们的天文知识还不够完善,不成系统。

至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转为农业定居生活。雅利安文化基本形成,作为其内容之一的天文知识也丰富起来了。后期吠陀文献中,出现观星者(nakshatra-darsha)一词,观星者大概是婆罗门祭司,观察天象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当时,许多星体的名称已确定,如流星、行星、扫帚星、金星、水星、土星、北斗星等等。印度人对太阳运行的规律也有认识,认为太阳6个月漫游北方,6个月漫游南方,在南北方向移动。后期吠陀时代的天象学知识,已相当丰富,而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后期吠陀时代,历法制定出来了。但各地的历法还不统一,有的以12个月为一年,一月27天,一年324日;也有的以13个月为一年,一年351日;还有的以12个月为一年,其中6个月30天,称之为大月,6个月29天,为小月,一年共354日;又有世间年之说,一世间年12个月,每月30天,共360日。每5年为一周期,称作一瑜珈,置一闰月,以调整岁差。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名称也出现了,或称春、热、雨、秋、寒、冬6季,或称冬、夏、雨3季,还有4季、5季之分。每月时间的划分,大体分望日和朔日两种。望日,由望至望为一月,运用较为普遍。朔日,由朔至晦为一月,多流行于南方。一天的时间也有多种分法,或分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段,或分得更细,一日60卡底伽(Ghattika),一卡底伽相当于24分钟。

天文学的建立

至列国时代,人们对天象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具有科学的内容,天文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产生了古代印度第一篇天文学专文,即附录于吠陀本集后之《吠陀支节录》中的《天文篇》。《天文篇》主要叙述天文历法的实际运用书中详细说明了计算太阳和月亮位置,以及测量春分点位置的方法,还列出了二十七宿的名称。它是人类天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古代世界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史诗《摩诃婆罗多》也记载了许多天文学方面的内容。如以为日食和月食都发生在望日或朔日。在金木土水火五大星之外,又立计都和罗眩,实为黄道(人所视太阳一年间在恒星之间的路径)和白道(月亮在天球上的运行轨道)升降的两个交叉点。书中还说到,行星和恒星有向前、向后两种运行方式,并描述了行星在恒星间的位置。

古代印度人对宇宙形成的过程也有了初步的探索。在列国时代,有妙高山宇宙论,各教派妙高山宇宙论的内容又有不同。婆罗门教文献说,地球基点为一个正方体。基点之上层层垒积许多依次缩小的正方体,形成一金字塔状。塔顶之最小的正方体称妙高山,是诸神居住之地。围绕地球的是在水平面上形成的一些类似正方形的太阳轨道,此轨道上面是月球轨道,月球轨道上又有其他不同星体的轨道,从而形成为金字塔状轨道圈。约公元前200年耆那教的《太阳读本》以为,地球是以妙高山为中心的一个圆盘,北极星在其上方,围绕地球的是7个同一中心的海洋和大陆,行星的共面旋转则从妙高山自东向西。佛教文献《舍罗僧伽》等则认为,妙高山的上半部露出洋面。在它们的最外围是被称作宇宙石(岩石山岭)的圈。妙高山与外圈之间,有7个石头环和7个海洋。海洋的水是相当稀少的,连孔雀的羽毛也不能浮在上面。从上述几种妙高山说看来,可知古代印度人对宇宙形成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入的,还带有猜测的成分。古印度人对宇宙的认识受当时他们所信仰的宗教影响颇深,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是离不开的。

同类推荐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 全民学国学

    全民学国学

    本书内容丰富,别出心裁地借用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升级方式,包括哲学、历史、艺术、文学、经济、军事、教育、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书中以选择题、填空题的方式,来教给大家国学知识。每一个题目的答案附后,就是一个国学的知识点。既是自学自测,更是自娱自乐。既扩大了思路,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又有助于认识上的深刻。使国学知识有如春风化雨,在不知不觉中润入读者的心田。读者在国学这片土地上播种培育,最后必有受用一生的收获。
  • 回族文化概要

    回族文化概要

    回族文化是千百年来回族人民秉承人类文化发展中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共同熏陶和滋养下,创造出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优秀精神成果,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华典故(中)

    中华典故(中)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 王蒙谈列子

    王蒙谈列子

    列子是与老庄并列的道家代表人物,被王蒙誉为“道家的精彩的段子手,具有民间风趣的故事大匠,中华奇思锦绣的编织人”。《列子》中包含寓言故事百余篇,意境与智慧远超西方寓言故事,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本书是王蒙先生重磅新作,对列子及其著作《列子》进行了精彩绝伦、睿智深刻的讲述与评析,力求将其精华元素与启迪内涵尽可能展现给读者。本书深入挖掘了列子思想对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将《列子》再次激活成一部有针对性、有现实感、贴近你我人生的“新书”。本书近乎完美地融合列子与王蒙两位大家的智慧,阅读本书必将受益匪浅。
热门推荐
  • 喋血“王爷”很嚣张

    喋血“王爷”很嚣张

    “他”是夏沐第一天才青池无殇,她是秋然第一废柴尹陌离,两个看似不可能有交集的人,却又是同一个人。她的身世扑朔迷离,一朝穿越,看她如何翻手为云覆手雨,护住病弱哥哥一世安宁。
  • 《痞子救世主》

    《痞子救世主》

    曾经,我一无所有,是个受人白眼和冷漠的孤儿、痞子、坏蛋!但是,今天!我要在敌人的咒骂,美女们的尖叫声中,踩着堆积如山的丧尸尸体,我要告诉全世界:“我,是你们的救世主!!!”
  • 苍穹万域

    苍穹万域

    苍穹之下,是谓万域,万域之巅,是谓苍穹。你我,就算是万千棋盘中的落子,也要活出自己的命运。邺城小镇,历氏家族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往,又有着怎样的隐秘?振翅苍穹,扶摇万域,一起走进苍穹万域!
  • 义帝

    义帝

    我出生就在古代,可是我却有现代人的思想,在古代拜了一帮牛鼻子老道为师,处处开挂,,,,我以为这是幻觉,是梦,可是却那么真实,,,,最后发现原来这是穿越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起床的那些事

    起床的那些事

    每天都不想起床却必须起床的老妹是怎么刻苦起来的
  • 轮回乐园之狂暴法师

    轮回乐园之狂暴法师

    被不明黑洞吞噬的孟灿莫名其妙加入了轮回乐园,进入各个世界执行任务。在山海经任务里收复异兽,在巫师世界里按住古神的头让他继续沉睡。我,孟灿,开局一个人,什么都靠爆!ps:啊,作者节操不再,考试去了,随缘更新,各位大大抱歉!
  • 至神

    至神

    一个普通少年,因为母亲之仇而杀人血恨,最后迫的离家出走。在机缘之下,结识了一位修道奇人,更拜于其门下,慢慢的开如了修真的路程。这里,讲的是少年凌晨,最终以心入道,直至成神的故事。
  • 撞你一脸桃花开

    撞你一脸桃花开

    被正当红的大明星看上是什么体验?爆炸!我等花痴每天都在做的白日梦!让我飞一会先!夏望星:啥?男神?妹子们……古笑寒的“真相”你们都没见过哇!看上一个四肢发达的呆妹子是什么感觉?元气?很乖很甜很贴心?古笑寒:切!软妹?哥们你也想多了!说不明白打不过,苦啊!傻妞她不开窍啊!
  • 深红色童话书

    深红色童话书

    小朋友们好!想和哈里·波特一样吗?知道英国小朋友都在看什么书吗?嘘!这个秘密我可从不轻易告诉别人。记清楚啦,是安德鲁·兰爷爷的十二色童话。想认识美丽的仙女吗?想学神奇魔法吗?想和王子去打巨人吗……小心,有可怕的食人妖和大飞龙!不多说了,还等什么——欢迎来到安德鲁·兰的彩色神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