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纪律是课堂上必须遵守的规则,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的确。进行课堂教学没有一定的纪律是不行的。试想,如果在课堂上谁想起来就来,想走就走,岂不乱了方寸。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怎样看待课堂纪律?什么样的课堂纪律是好的,什么样的是不好的。有一位教师曾经形象地比喻某班级课堂纪律好:“我上课时,掉一根针都能听见”。此言虽然有些夸张,却足以证明其课堂上相当安静,如果教师不讲课,就没有别的声音了。
课堂上安静就是纪律好么,学生们都在做什么了?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师生之间相互地沟通与对话,是思维的激活、碰撞与交锋。因此,评价课堂纪律,用是否“安静”作为标准是显然不行的。可是,我们确实这样评价过课堂纪律。以至于时到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用“安静”作为指标评价课堂教学的迹象。
一些学校的领导要一圈一圈地巡视、查看课堂纪律;值班学生干部要一圈一圈地为各个班级的纪律打分;教师下课时也要为任教班级的纪律打个等第。这种对课堂纪律的关注,师生们是不能小视的。学校在“评先评优”的时候,要考虑教师能不能维持安静的课堂纪律,校长在评价教学秩序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评讲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对学生的约束力就更大了,在学生成级单的操行评语中,教师用的最多的是一个词是“努力学习”,接下来的就是“遵守纪律”。如果哪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人意,其检讨书上的词语就是“交头接耳”,“做小动作,”违反了课堂纪律。我们不曾认真地注意到:课堂纪律竟被简单地泛化到了如此地步!
据说,一位学校领导在检查课堂纪律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教室里哄堂大笑,这个任课教师就受到了批评,当教师说明原因并进行争辩时,领导扔下一句话:“那也不能笑这么大声”,就走了。
教学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就不能大声笑么?师生们的哄堂大笑恰好证明他们进入了教学活动的角色,这样的课堂也要绳之以“纪”吗?那么,如果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动情地哭了呢,是不是又要“严肃处理”了;要是为了争辩,吵了起来,又怎么办?新课程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新课程之所以新的又一个标志。师生真情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无论是笑,亦或是哭,甚至是吵,都不得用纪律机械地取缔。相反,教育者要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课堂纪律呢?那就要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那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那就要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