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教导老师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勉励学子们“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教育与社会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可见,培养完美人格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进入21世纪的中国,迎来了第二代独生子女,迎来了“90后”、“世纪新人”,他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广博的百科知识,灵活创新的思维方式,大胆的实践能力……但也带着一系列众所周知的缺陷,其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关心意识的缺乏。
例如:“2008年上海外贸学院选取了4个学院一、二、三年级的150名上海市籍的学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有62.28%的学生此前不曾意识到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学生关心意识的缺乏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以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来明确学会关心的重要性,也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学会关心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目前一些学校和老师好高骛远,德育目标要求偏高,偏大,偏空,重视高层次教育,努力培养跨世纪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而实实在在的“做真人”的教育不突出。
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所以,教师应该以“学会关心”来主导自己的教育。
所谓“关心”,这里指孩子们应学会如何关心自我,如何关心他人,如何关心自然界,如何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和整个人类社会。
学会关心自己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首要的问题。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最高目标“追求真理做真人”,做生活在人民之中的“人中人”。据此,陶行知提出了“健康第一”的观点,这是关心自己的最本真体现。
1947年7月20日,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又向全体师生倡导每日四问:“一问自己的健康有没有进步;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他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关心自己,并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陶行知不愧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
教导学生关心自己,懂得自己的价值,是教育最急迫要做的事,也是回归教育本质的事。我们学校提出了“人文德育”的新课题,核心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关心自己”既包括关心物质的自我,也包括关心社会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而且后面两个方面较前一个方面更为重要。
在这意义上,我们认为小学生的“关心自己”不仅意味着关心自己的物质利益,而且意味着关心自己的是否拥有良好的自我形象,是否能珍惜和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关心自己,它对于一个人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做到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意义。
刚带新班级时,由于是新组的班级,学生来自于全市各地,而且大部分都是因为在原来学校学得不是很理想才转学过来,学生自信心特别差,结合本班学生特点,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自身优点,培养学生自信心,我组织了系列活动《可爱的我》,活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系列:
(1)分别了解父母、老师、同学眼中“我”的可爱之处。
(2)通过学生才艺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认识自己,正确地表现自己。
(3)准备“我”最可爱的照片一张,写上可以使我更可爱的一句人生格言(座右铭)。
(4)《可爱的我》大型展示。
(5)自我管理日常评价体系的产生和运用。
活动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同学们开始正确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并关心自我的发展。现在,这届学生已经读高二了,33位学生都在各自不同的学校进取拼搏,展示自我,其中一位还以优异的成绩被新加坡立信女子中学公费录取,这些学生每年暑假都会来看望我这位小学班主任。
学会关心他人
曾在《生活教育》2007年第5期上读过马际娥老师的《孩子,请让我为你补上感恩这一课》,文章叙述了一位老教师在会场认出主席台上的县团委书记是十几年前的得意门生,有着抑制不住的喜悦,期待着一次师生重逢的激动场面,可是身为领导的学生似乎已经忘却这是自己的小学老师,客气而生冷的语气深深刺痛了老师的心。
文章最后马老师对自己曾经的学生写道:“孩子,请让我,你过去的老师为你补上感恩这一课。因为,惟有如此,才安师心。”马老师又对广大同行说道:“写下以上短文,以赠各位同仁,希望他们不再将感恩这一课留在十年之后。”
情之深,言之切,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深思。是啊,现今,不懂得感恩的现象比比皆是,不懂感恩的原因是什么?是不会关心。关心他人是懂得感恩的基础,没有关心别人,没有体会别人的感受,怎么会懂得感恩呢?
“关心他人”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理解、感受周围人的处境、心理和需要,能敏锐地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和欢乐,这种感情上的敏锐性和感觉上的精细的培养是我们学校老师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对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日常的生活中不要放过任何一次让学生学会关心的机会,记得一年前:中午作业时间结束,校园里又一次人声鼎沸。
生气和活力总是校园不变的主旋律。这时,班里却显得有点与众不同,教室里非常安静,这是怎么一回事?要知道这可是一帮会玩得“不得了”的家伙!
是老师在拖课?不会,有几个同学已经拿着毽子在走廊上比拼了。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走到教室门口,门紧闭。从窗口往里看,里面的同学零零落落的,各自忙着什么,有的在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有的在抓紧订正作业,有的在整理着抽屉……
但所有的孩子都不约而同地放轻了自己的动作,他们变得轻手轻脚,似乎想让自己的动作轻一点,再轻一点……这时,数学老师拿着需要订正的数学本子推门而入,随着“吱嘎”一声开门声,教室里的气氛立刻变得紧张起来,孩子们停止了手中的动作,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射向了门口,空气似乎凝结在这一刻。
他们张大了嘴巴,他们多么想喊出来,是的,他们是喊了,他们每个人都喊了,只是没有一个人喊出声音。他们用手甩,用眼光提示,用嘴巴发出无声的语言……数学老师在门口呆若木鸡,不知所措。班长朱豪急了,上去,摇摇数学老师的手,指了指靠在桌上打盹的我,把声音压到最低:“宋老师睡着了,嘘……”
随后,数学老师被客气地推了出去,门再一次被轻轻关上。靠在桌子上的我,这时没有一点睡意,甚至比任何时候都清醒。是的,我清楚地感受到孩子们对老师的爱,我清晰地知道自己该用更多的爱来面对他们。
这个画面,被牢牢定格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我同时把这份感动写出来,读给我的孩子们听,让他们明白他们对老师的一次关心,让老师幸福不已,这就是关心的魅力。
关心他人可以从关心家人、老师、同学开始做起,一些节日,如5月15日的国际家庭日,母亲节,儿童节、父亲节,教师节等都是不错的时机。假期的亲情作业也有很不错的效果。
学会关心社会
这里的社会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关心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陶行知先生多次强调要尊重和保护动物生命,他甚至重申:“我以为生物不应当把它处死做标本……把活的东西弄死,太嫌残忍,增长儿童残酷的心理,这是不行的。”
1939年陶先生来到重庆,7月20日在合川草街镇凤凰山上创办了育才学校明确指出育才学校不是培养“人上人”,而是培养“人中人”,“我们的孩子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为老百姓造福利;他们都是受着国家民族的教养,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贡献给整个国家民族,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他们是在世界中呼吸,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帮助改造世界,为整个人类谋利益。”
这里可以明确看出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科学知识来改造旧社会,创立新世界。这也是培养学生关心意识的最终目的。
在我们学校,走廊上的安全警示语、洗漱间的文明提示语……都做成精美的牌子,色彩明快,图案清晰,富有童趣,可更有意义的是上面“名言”的署名都是自己学校的学生。如:给我十秒钟,臭味去无踪——朱豪;问候你我他,文明系大家——张梦瑶;原来,这些名言都是学校大队部在学生中征集而来的。
针对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发动全体学生来参与问题的解决。学生开始关心,开始全程参与,全程体验。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受教育,而是主动体验,并学会关心周围的一切。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健康教育、养生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人格教育等的论述,对于我们新世纪的素质教育起到了指导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享有国际声誉的教育哲学学者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构建了一套关于“关心”的理论体系,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我们应将关心的意识引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以此来应对学校所面临的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不要再把这一课留到十年以后,那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