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自然界为主要认识对象,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综合性基础学科,承担着提高小学生科技文化素养和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主要任务。为了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兴趣和欲望,扩大知识领域,探索科学的奥秘,使学生快乐学习。在科学课上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空气中有什么》一课的时候,教师问同学们:“空气中有什么呢?”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这个说:“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那个说:“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是一种混合气体。”……
教师说:“同学们看老师做完这个实验就清楚了。”教师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里(水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点燃蜡烛等燃旺后,用去底的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都在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果然“奇迹”出现了,燃烧着的蜡烛火焰渐渐变小,慢慢地竟然熄灭了。又过了一会,瓶里的水上升了一截。学生以为教师在变戏法,都在疑惑不解。教师先不做解释,向水槽里加水,加到略高于瓶内的水的高度的时候,请一名学生把细铁丝的一端绕在火柴棍上,擦燃火柴时,在请另一名学生拧开瓶盖,最后把燃烧的火柴迅速插入瓶内。学生们都瞪大眼睛看到火柴竟然熄灭了。教师追问:“这说明了什么呢?”
一位的学生突然说道:“老师,蜡烛先是燃烧着的,但是不一会儿就熄灭了,说明瓶内物体发生了变化,使得燃烧条件不具备了。”教师听了很高兴,又进一步启发大家。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说道:“蜡烛熄灭以后,瓶里的水上升了,说明瓶内的空气少了,占据的空间小了,水就可以进去了。这就是说,瓶内的空气变少肯定与燃烧有关系。”教师又问:“那么水为什么只能进去一点儿,只占据了一小部分空间,而不是全部占据呢?”有学生说:“瓶里其余大部分空间还有其它气体占着呢,而这些气体对于燃烧没有用处,也不能参与燃烧。”老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们就明白了: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其它的是不支持燃烧的。这时,教师向学生们讲解: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它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等,这些气体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弥漫于地球周围。
可见,一节科学课通过师生共同实验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感到大自然真的很奇妙。实践表明,让学生大胆探索,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还陶冶了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其实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的奥秘值得教师和同学们去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