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王永锡等:《主体经济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147大卫·科茨:《所有权、财产权与经济绩效》,庞娟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
148“构建和谐社会的六个关系研究”课题组:《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J],载于《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卷第6期。
149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99页。
150刘诗白:《主体产权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5页。
151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152杨海涛:《西部民营企业发展路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153登姆塞茨:《一个研究所有制的框架》,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154菲吕博腾、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206页。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在这里还指出,“削弱”一词代表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常常是意味着在以下方面存在对所有者的权利的某种程度的限制:(1)一种资产的形式、地点或本质的改变;(2)对一种资产的所有权利以一个共同协议的价格转让给其他人。
155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156罗纳德﹒A﹒卡斯:《产权制度与法治》,倪斐编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5期。
157王卫国、王广华:《中国土地权利的法制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
158江平:《中国土地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
159王卫国、王广华:《中国土地权利的法制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160党国印:《论农村集体产权》,《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4期。
161覃天云:《关于《物权法(草案)》的修改意见》,《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2月16日。
1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页。
1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页。
1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8页。
1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页。
166杨宏云、胡吕银:《集体土地所有权内容研究》,《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167这一数字被广泛引用,可见于刘田(2001)、蔡继明(2005)、梁亚荣和陈利根(2006)等,最后者转引自陈锡文:《为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与城市发展作的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似较可信。
168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年第6期。
169登姆塞茨:《一个研究所有制的框架》,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170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页。
171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页。
172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173梁慧星:《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05页。
174徐旭、蒋文华、应风其:《农地产权:农民的认知与意愿———对浙江农户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 2002年第12期。
175陈小君等:《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176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种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中国社会科学期刊》(香港),1994年 (夏季卷),第63页。
1772006年数据来自《四川年鉴》(2007卷)第33页、第112页,2007年数据来自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1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页。
1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7页。
180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181丁关良:《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多元行使主体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82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
1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页。
184土地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来说是最大的也是仅有的资产。然而,由于不确定性和法律的限制,农民的土地权利不能在市场上自由转让或流转,这种土地的市场价值很小或者没有。秘鲁经济学家Hernando de Soto(2005)形象地将这种资产称之为“沉睡资本”(dead capital)。
185根据张跃进(2004)的分析,马歇尔1890年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公式:农村土地价值=收益/利率。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完整地表述了相同的思想,虽然该书1894年由恩格斯较晚编辑出版,但手稿显然在1883年马克思逝世前就已完成。因此马克思是土地资本化理论的创始者。葛扬(2007)也认为,在经济学说史上,马克思最早提出了收益资本化的思想。
18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02页。
18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3页
188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8页。
189叶剑平、蒋妍、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4期。
190叶兴庆:《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期。
1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416-417页。
192 C.Kraenzie,“Co-ops Break Supply Sales Record,”1998,
www.wisc.edu/uwcc/info/farmer/pre2001/111298M1.htm
193 R.Bullock,“Nokyo :A Short Cultural History ,”1997,
www.jpri.org/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wp41.html
1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7-498页。
195马克思:《资本论》,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8页。
196陈波翀、郝寿义:《征地补偿标准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6期。
197浙江省农调队:《浙江“失土农民”的调查与思考》,http://www.sannong.gov.cn/fxyc/ncjjfx/200209180161.htm,2002-09-16 11:26:44
198景智娟:《国家为何出台多项土地政策》,《北京房地产》,2004年1月9日。
199蔡志方:《公益代表人制度之比较研究》,载黄学贤《行政救济与行政法学》,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526页。
200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章,第1节。
20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6章,第15节。
20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页。
20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4页。
204纪坡民:《产权与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1-82页。
205刘敬鲁:《经济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106页。
206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50页。
207经济学消息报社:《追踪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192 页。
208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2-403页。
209罗纳德·A·卡斯:《产权制度与法治》,倪斐编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5期。
210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