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莫过于少年心。一个美貌的少女,又贴花饰,又戴宝鸭,着意打扮自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满腹心事都写在一举一动中。
她偷偷喜欢上了一个人,时不时地想起他,越想越高兴,却又有些害羞,怕别人发现自己把初恋挂在脸上,于是她心里不停地打起鼓来。也许,别人并没有注意到她的表现,也不可能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但是在她看来,似乎自己不同寻常的打扮,一定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她有些难为情。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
或许,少女盼不到心爱的人来看她,只好以书信的方式,寄去自己的一片相思。书信中说:“月移花影约重来”。
明月上移,花影摇动,到那时我们来幽会吧!花前月下,自古以来,都是少男少女约会的浪漫之地,女主人公的信笺带着美好的憧憬和等待。
情窦初开的时光,爱情很美,“爱情”这个词也很动人。悠悠岁月,有一段诗样的年华,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人在不远处,为你书写款款深情。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有人用真情,为你弹奏一首爱的乐曲。这段年华,尘嚣渐远,寂寞渐远,有一朵美丽的并蒂莲,在心田悄然绽放。
爱情就像一个魔圈,身处其中的人,一颗心总会患得患失,时忧时喜。有时倩然一笑,美丽活泼;有时眼波流转,细腻羞涩;有时凝视花月,苦苦思恋。思之不得,写信抒怀,大胆追求。这些行为看起来似乎很矛盾,却真实地道出了一个初恋少女的复杂心情。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词中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寄寓了李清照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在婚姻嫁娶非常讲究的封建社会里,很少有女孩子这么大胆直白地去追求爱情。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男女结婚没有媒婆是不成的,即便是私定终身,也得在形式上请一个媒人来说亲。
《诗经·南山》的《氓》中有一句话叫作“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的就是当时婚姻如果没有媒人不可嫁的现实。
但无论如何,婚姻大事是关系男女终身幸福的大事,如果完全抛开当事人的意愿,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婚姻很多都是不幸福的。
因为在古代,很多家长会以子女终身大事,作为攀龙附凤、谋取钱财的途径,酿成了不少爱情悲剧。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你情我愿终不悔,只有共死化蝶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约定黄泉相见,双双殉情死”。乃至唐朝洛阳城女子步非烟的不幸遭遇。她才貌双全,却只能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军武公业为妻,武性情耿直,粗犷躁烈,只晓得舞刀弄斧,步非烟的才情到了他那儿完全是对牛弹琴。尽管他对步非烟宠爱有加,步非烟还是红杏出墙,后来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
这些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下的不幸婚姻,都是封建社会男女爱情的悲剧写照。
我想,李清照是幸运的,因为她可以嫁给自己喜欢的人。也许我们该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可以自由恋爱的年代。不过,身边的很多故事却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婚后的生活过成什么样,完全在于自己,因为近几年来,自由恋爱下的离婚率也越来越高了。
有人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终点。”
也有人说:“爱情是美好的,但婚姻却是爱情的坟墓。”
还有人说:“婚姻虽然是爱情的坟墓,但是没有了婚姻,爱情便死无葬身之地了。”这世上有千千万万种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解读就有千千万万种。
或许,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现实生活中,恋爱时的双方总是会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在对方眼前,恋爱中的女人是温柔贤惠大方的,恋爱中的男人是善解人意嘘寒问暖的。结婚后,很多人却再也感受不到这种温馨的感觉了。
或许,这就是人的本性吧,再美的爱情也需要双方用心去经营。即使婚后发现对方的不足也要互相体谅,珍爱彼此。因为两个人长时间待在一起,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顺心,岁月长久的伴随会产生一些分歧,不管是什么矛盾,都需要理智分析与宽容妥协。不然的话,美好的爱情也就如镜中花,水中月,只能观看,无法触摸了。
流水桃花,悄然绽放。持一颗真心,珍惜有缘人,方能洒脱地徜徉在美好的尘世间。
蹴罢秋千,尘缘相望
芳华待尘缘,转角遇到爱。
相遇,是一个特别动人的词。在这茫茫人海中,有很多很多的相遇。或许,没有人刻意去计算过,每天会有多少人与你相遇相识相知,每天又会有多少人与你擦肩而过,转身又成陌路。只知道,相遇无处不在。
有人说:“茫茫人海中,相遇是缘起,相识是缘续,相知是缘定。”有时候,我总会想:相遇的美丽,是今生心与心之间的相约,还是三生情缘的呼唤?
有人说,相遇的故事,是转经筒上的缘,很多人穿越了千年的约定,才能遇见。佛书上讲:“五百年前的一次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那需要多少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相遇相识和相知?
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三生情缘,前世的因,今生的缘,来生的约定,是否真的可以成就人生最美的相遇?
有些人,忽然遇见,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盈满心田。或许,那就是早已刻入三生石的情缘。千年前曾与你携手共梦云水间,执笔蘸墨,共同谱写过无数的爱恋。今生再遇见,用一世温情,把旧梦重演。
琼瑶阿姨曾经写过一首歌,叫作《相遇的魔咒》:“相遇一定是一种魔咒,让我甘于被你看守,记得当初你的一举一动,记得你阳光般的温柔……”
是的,相遇一定是一种魔咒,每个人走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总会经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经历很多事情,遇见很多人。每一次不经意的相遇,都会成就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每一段不经意的相遇,都会让自己的身边多一些朋友、同事,乃至知音。
不是所有的相遇都能成为永恒,但是能相遇相识的人必定有缘,无论缘深缘浅,都是一种美丽的情缘。都值得好好珍惜,若不珍惜,那最后也只能相忘于江湖了。
相遇了,是一种幸福,相惜着,是一种温暖,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爱情,都要好好呵护。因为相遇,只是一个美好缘分的开始;珍惜,才是美好缘分的延续。
张爱玲说,遇见他,我便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后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会遇见一个人,并甘愿为他低眉于烟火人间。
这不是一种卑微,而是对相遇最美的珍惜,就如李清照遇见赵明诚。也许,在流逝的时光中,谁也握不住天长地久,但是,只要珍惜,于红尘深处共傲流年,便不枉费那一段锦绣年华。
李清照的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就是一次美丽的相遇: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名篇之一。词中描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上片写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少女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少女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一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或许,这就是一次美好的偶遇。
有时候,读着这首词,我也会想起青春年少时那些一闪而过的心动,那些纯真的笑脸。年少时栽种的相思,早已被时光淡忘,那种青涩的感觉却在记忆中筑起了城堡,常驻于心。当青春不再慌乱的时候,岁月已经向晚。在向晚的岁月里,细细咀嚼已经远去的初恋时光,虽难忘,但已淡然。
我觉得,文字是有灵性的,总能写出风花雪月中那些无法解读的温暖。李清照的词尤为如此。在她的这首《点绛唇·蹴罢秋千》中,有个少女的梦,那个少女的梦,挂在秋千上,随着时光,来回飘荡。荡过了年少轻狂,荡过了懵懂无知,荡来了美好情缘,那个秋千,在碧草蓝天间定格成生命中的亮点。
这是一个很温馨的场景:
清晨,太阳还没有露出笑脸,女主人公已经“蹴罢秋千”,锻炼完身体。或许,打秋千的时候用的劲儿特别大,以至于现在休息的时候都懒得去搓一搓、揉一揉自己的手腕。
花园里的花还没完全开,花上面还有露珠,荡了很长时间的秋千之后,她的身上出了一层汗,或许汗水已经把衣服都浸透了。正在那儿收拾东西,准备回去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闯到这个后花园里来了,没有任何防备,她连鞋都没来得及穿,穿着袜子就往后面跑。跑得太急了,头上的金钗也掉下来了。
一瞬间,刚才那个健康快乐、活泼自然的美好形象全毁了。那个突然闯到后花园里来的客人,使得她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或许这是她很想见到的人,但是并不想在这个时候见,因为她没有梳妆打扮。他正好在她最不好看的时候来了,她想躲开,却又舍不得,还想回过头来,把那人瞧一眼。所以她“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或许,这个世界真的很小,每一次转身,都不知道自己将会遇到谁,也不知道一转身,谁又会悄无声息地消失。谁都想把最完美的一面呈现给喜欢的人,让自己成为对方最美好的独家记忆。但偏偏很多时候,期望总与现实相反。
有人推测,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相遇见面的一个情景。我们都知道,李清照与赵明诚相互倾慕对方的才华与为人,有着共同的感情基础,可谓是志同道合,两情相悦。如果这是他们相遇的一个情景,那么,这种相遇是美好而快乐的。
或许,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相遇并非偶然吧。我们都知道李清照是一个聪明活泼,博览群书,很有见地的女孩子,当时,她写的诗词在士大夫中间流传很广,很有知名度。早在他们见面之前,赵明诚已经对李清照很倾慕了。
他们的爱情缘于一次美好的邂逅。有一天,赵明诚与李清照的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认识了李清照。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本已赞赏不已,此时一见,便产生了爱慕之意。
元代的《嫏嬛记》里,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赵明诚在家里睡觉,突然做了一个梦,梦醒之后,觉得这个梦很奇怪,就揣着这个梦,去找他的父亲,说:“我今天梦见一本书,上面的其他内容都记不得了,只记得其中有三句话,我不知道什么意思,请父亲给我解一解这个梦,这三句话叫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他的父亲一听到这三句话,就猜到他的儿子爱上某个女孩子了,马上给他解梦说:“‘言与司合’这不就是一个‘词’吗?‘安上已脱’那不底下就是一个‘女’吗?‘芝芙草拔’去掉草字头,底下不就是‘之夫’两个字吗?你这三句话合在一起就是‘词女之夫’,你是要做一个会写词的才女的丈夫。”
虽然在那时候也有其他女孩子在写词,但真正能够让赵明诚倾心的,真正有才气的词女,在官宦的子女里面,只有李清照了。
据说,这其实是赵明诚设的一个局,他看上了李清照,自己不便明说,就编了一个梦,请他父亲给他解梦,借着他父亲的嘴把他的愿望说出来。
赵明诚的父亲跟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同乡。是当朝的吏部侍郎,从三品。他精明干练,政绩突出,但他是属于当时所谓的变法派,所以跟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偏偏李格非是属于反对变法这个队伍的。这点对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婚姻很不利。
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苏轼对于李格非的才华是很欣赏的,而李格非跟苏门其他的弟子之间关系也非常密切。
苏轼非常反感赵挺之的行为作风,他对他的评价是:“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传说苏轼的弟子,“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与赵挺之的女婿是朋友。陈师道家里很穷,冬天没有棉衣穿,他的夫人就向赵挺之的家里人借了一件棉袍给她丈夫,陈师道知道这件衣服是从赵挺之家里来的,坚持退回去,结果出去参加活动的时候得了寒病,死了。
李格非的性格刚直不阿,廉洁自律,而且疾恶如仇,当时正好在朝廷里担任礼部员外郎。官比赵挺之低一点。他跟赵挺之所属的政治派别有点水火不容,想要结儿女亲家似乎不太容易。所幸当时李格非和赵挺之都不是两派的头领,矛盾还没那么深。
李清照和赵明诚能够相遇相知,最终结为良缘,虽然有机缘巧合在里面,但主要靠的是他们之间的感情。赵明诚喜欢李清照,欣赏李清照。李清照也欣赏赵明诚,因为赵明诚虽然出身在高官之家,身上却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他从小就喜欢收藏金石字画和文物。这种收藏,在当时的士大夫的圈子里,也是很有名气的。陈师道虽然不喜欢赵挺之,可是对赵明诚却非常欣赏,陈师道在外地做官,至少有两次亲自给他写信,想帮他选购一些碑刻的文字和金石文物。
李清照虽然长在闺中,但是她的思想很活跃,对于赵明诚也是有所耳闻的。在李清照眼中,赵明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夫君候选人。除了他的才华和人品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赵明诚是太学里的太学生,在政治上很有前途。
在宋代,选拔官宦子弟以及优秀的平民子弟进入太学,太学里设了上舍、内舍和外舍三种等级,其中在太学里做到了上舍的太学生,不用参加科举考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考试以后,可以直接做官,而且做的是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