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12200000041

第41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1)

——苏轼与禅

张志军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唐宋,进入了黄金时代,从诗词到绘画,从音乐到雕塑,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这些文化艺术领域高原崛起式的突变,与佛教的传播尤其是禅宗的繁盛有着极大关系。

自大教东来,中国文化艺术日益受其影响。尤其是六祖慧能之“顿禅”兴起后,以其独具一格的思维方式、超然物外的洒脱飘逸、通天彻地的广博智慧,赢得了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他们谈禅、习禅,思想上有一种禅理化的倾向,不知不觉里引起了他们生活情趣的变化。自然而然,他们以禅入诗,以禅入画,以禅入乐……艺术思维日益由粗糙浅直,走向宏深精微。禅的精神、意韵、风骨,陶冶了唐宋文人之情操,使得他们的作品有着浓重的禅味、禅意、禅韵,进而产生质的飞跃,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禅的渗透,使得艺文作品更有灵性,变得空明灵透、飘逸超脱,达到空前的审美境界。所以,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

唐宋文学大家中,禅悟最深的,当数王维;而与禅僧交往最多、在禅门中影响最大者,首推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1037-1101)无疑是伟大文豪之一。他的绝代风华,他的卓尔不群,或许只有诗仙李白方可与之媲美;他文、诗、词无一体不精,书、画、琴无一艺不能,学养之深厚,才华之广博,恐怕连李白也难以企及。作为文学家的苏轼,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作为一位禅客的东坡居士,尤其是其参禅学佛的心路历程,则鲜为人知。

一、禅缘天然

苏轼天生与佛教,尤其是禅宗,有着甚深缘分。

苏轼的父亲苏洵(1009-1066)好佛,常从禅者游。庆历五年(1045),他进京“高考”不第,“宦学四方”,在庐山结识了云门宗大长老圆通居讷,并依之参扣禅法。苏辙《赠景福顺长老二首》(《栾城集》卷十一)序中说:“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留连久之。”

这次庐山之行,苏洵还结识了另一位云门宗高僧育王怀琏(1009-1090,赐号“大觉”,故亦称“大觉怀琏”)。他也是苏轼真正交往的第一位禅师。皇祐初,苏轼赴开封会试的前五年,怀琏奉宋仁宗诏请,住持京城净因禅院,经常入宫说法,深得皇帝青睐。

甚至,每次与怀琏唱和的诗词,仁宗皇帝都要亲手抄写下来,赐给怀琏,先后共有十七篇之多。嘉祐年间,三苏父子入京以后,苏洵经常带领苏轼兄弟参谒育王怀琏。怀琏曾以阎立本所画水官赠苏洵,洵报之以诗,并让苏轼和作。苏洵过世后,苏轼将父亲收藏的五代时期著名画僧贯休的罗汉像,布施给了育王怀琏。在朝为官之时,苏轼依然时常光顾净因寺,参拜怀琏禅师。他在《祭大觉禅师文》中说:“我在壮岁,屡亲法筵。”

英宗治平二年(1065)怀琏南归,二人一直保持书信来往。怀琏禅师在四明(今宁波)阿育王山广利寺建宸奎阁,收藏仁宗所赐十七首颂诗,苏轼为作《宸奎阁碑》。

更奇妙的是,苏轼由父辈引领而结识育王怀琏,进而又与怀琏的弟子径山惟琳等人成为莫逆之交。父子两辈与师徒两代,世间与出世间僧俗两界,保持亲密交谊数十年,可谓古今美谈。苏轼被贬岭南时,惟琳禅师极为关切,专门在佛前祈祷,保佑其平安返回中原。苏轼临去世那一年,二人相遇于常州。那时,他已经病入膏肓,在《与径山长老惟琳二首》序中说:“卧病五十日……某扶行不过数步,亦不能久坐,老师能相对卧谈少顷,即告,晚凉更一访。”从中可以看出,二人交谊之深厚,非同寻常。苏轼临终,径山惟琳一直守护在病榻旁,并且,在那个时刻,二人还有过极为精彩的禅机互换。

苏轼频繁与禅僧接触,始于他任杭州通判之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杭州地灵人杰,名僧云集。苏轼曾经自夸:“吴越名僧与余善者十九。”他说:“我初适吴,尚见五公。讲有辩臻,禅有琏嵩。”

“辩”是指慧辩与辩才元净二人。苏轼在《海月辩公真赞》中说:“予方年壮气盛,不安厥官,每行见师(慧辩),清坐相对,时闻一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他在《赠上天竺辩才师》中描述道: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据弟弟苏辙记载,苏轼次子三岁,还不会走路,请辩才象征性地落发、摩顶祝福之后,不几日,行走如常儿。

当然,与苏轼来往更多的,是江南的一群诗僧。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这首《腊月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透露出苏轼之所以对禅感兴趣,与禅僧来往,系文人当时以谈禅为雅趣的风气使然。直白地说,他那时不过是附庸风雅而已。

嘴上说禅,内心仍然以正统的儒家士大夫自居。到深山古寺名曰寻禅,实为寻诗,寻找诗情涌动的灵感。

果然,携三五诗僧雅友,游杭州之湖山胜景,苏轼绚烂的才华被激发出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如《病中游祖塔院》便是出自这一时期: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当心身疲惫之时,精神暂时失落之际,苏轼到禅寺不过是为了得到心灵的宁静。

以清新脱俗的禅,来慰藉备受险恶官场伤害的心,是古代文人失意之时的“安心药方”。因此,可以说,苏轼前半生谈禅、写禅,却并不修禅。因而,当时同样喜欢说禅的杭州太守陈述古,哂笑苏轼说:“尔之禅理,十分浅陋。”

苏轼交往最深的诗僧,乃道潜。道潜,号参寥子,亦是育王怀琏弟子。道潜之诗,效五柳(陶渊明)之风,多菜蔬之气:“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又:“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深动浅处明。”他本名昙潜,先因东坡而改名,后因东坡而被追夺僧籍(被勒令还俗),再因东坡被捕入狱并发配他乡。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

苏轼偶然读到了这首清丽别雅的《临平道中》,很是喜爱,将其镌刻于石上。当他知道该诗是名叫“昙潜”的僧人所作,即欲结识之。于是,他借赈灾之机,来到昙(道)潜的家乡——於潜(今杭州临安),在县太爷的陪同下,来到西菩山明智院拜访。然而,道潜一如无根的白云,不知逍遥到了什么地方。

这一年,是熙宁七年(1074),也是苏轼任杭州通判的最后一年——不久,他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也就是说,他与道潜错过了相逢的机缘。

然而,看似的遗憾,却成了一坨发酵了四年的普洱。熙宁十年,苏轼知徐州。第二年九月,一位面目清癯的云水僧风尘仆仆而来:“彭门千里不惮远,秋风匹马吾能征。”

当道潜吟诵出这首《访彭门太守苏子瞻学士》的时候,两位神交已久的文友终于相会了。在此后的三个多月时间里,白马台、百步洪、黄楼……徐州的名胜之处,时常出现一僧一俗、一民一官把臂同游、相互唱和的身影。

苏轼本来就是世不二出的天纵英才,而今又与世外高人相逢,更是文思泉涌。灵感之频发,连他自己都惊诧不已:“何妨却伴参寥子,无数新诗咳唾成。”(《次韵参寥师寄秦太虚三绝句时秦君举进士不得》)

最重要的是,道潜不仅仅是一位诗僧,更是一位“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次韵僧潜见赠》)的禅者。他深厚奇妙的禅学修养,超然物外的空明智慧,深切影响了苏轼。甚至,连苏轼的诗情文理,都在悄然易变: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几百年之后,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评价苏轼这首《送参寥师》说:“(道)潜本僧,而公以诗友之;专言诗则不见僧,专言禅则不见诗;故禅与诗并而为一,演成妙谛。”纪大才子只说了苏轼评介道潜诗这一方面,其实,这四句话、二十字,何尝不是苏轼有感而发的亲身体验?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诗之灵感生发的意境。这也表明,经过道潜的禅学启发,苏轼对于诗、对于禅的参悟,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在徐州期间,还发生了一件风流趣事:一次,苏轼、道潜与当地文友雅集。席间,生性诙谐、放旷的苏轼促狭道潜,让官妓马盼当众向他求诗。一位风情万种的名妓,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和尚,二人相对,该是怎样的尴尬万分?道潜一笑,随口吟诵道:多谢尊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彭城之会,拉开了二人二十二年的友谊序幕。此后,苏轼沉浮于官场,起伏于仕途,迁徙不断。道潜不辞辛苦,时常追而随之。苏轼谪黄州,故友多避之如瘟疫,唯有道潜远来相会,且留居整整一年,陪伴其度过了一生最艰难的时光。患难见真情。一个方外之友,拳拳如此,足可感天动地。于是,道潜被苏轼政敌恨之入骨。在苏轼谪惠州时,其仇家吕温卿任职浙西,派酷吏收捉道潜,下到苏州大狱,最终被没收度牒,发配兗州。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蒙赦,才恢复僧籍。而苏轼,就在这一年亡故了,两位知心朋友未能重逢。

二、黄州参禅

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因在诗中对变法新政多有讽刺,被捕入狱。经元老重臣张方平、吴冲、范镇等人营救,连政见不同的王安石也出面为他说好话,并由笃信佛教的神宗祖母太皇太后曹氏干预,苏轼总算保住了性命。四个月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政府的管制,不能到其他地方居住;不得签署公文——没有参与政务的权力。苏轼自嘉祐二年初就科举,便以惊人的才华为朝廷上下所注目,一直被视为宰相之才。然而,二十多年蹉跎岁月,他不但没有“功成名就”,反而一再被贬,其内心之苍凉、凄苦、悲伤,无以言表。“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人生磨难,政治挫折,逼使他倾心空门。读佛经,看释典,与僧人谈禅,成了他的主要“功课”。甚至,为了打发漫长无聊的日子,寻找精神寄托,他一遍又一遍抄写《金刚经》。苏辙说他“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正如苏辙所说,贬居黄州,是苏轼深悟实相的关键时期,也是其从苏大儒士变成东坡居士的关键时期。他的《黄州安国寺记》,记录了其皈依佛教、静坐修行的心路历程:

……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苏轼初到黄州,家眷尚未迁来,寄居在城南的安国寺(又名定惠禅院)。住持继连禅师将他安置在一间僻静、整洁的禅室。他外息诸缘——闭门谢客,每日面壁——修习止观(止息妄念,观察实相。止属于定,观属于慧,即定慧双修)。就是从这时起,他真正转入切实修行,并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真正的归宿。后来他的家人也到达黄州,苏轼就在与安国寺相邻的临皋亭安了家,以便时常前来静坐。此后四年多时间,从未中断。他夙具灵根,很快就有所省悟。

那天,他在安国寺佛前发心忏悔,焚香坐禅,不知过了多久,恍惚之间进入了一种灵灵明明的禅定状态,突然觉得身心通通透透,了不可得,顿悟空性真谛。正是有了这种奇妙的体验,他在《前赤壁赋》中,将禅的意境发挥到极致,写得酣畅淋漓、惟妙惟肖,通篇皆是神来之笔:“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江水滔滔,不断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阴晴圆缺,却无增亦无减。若是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沧海桑田,瞬息万变,万事万物每一刻都在不停地变化;从它们本性上看,其实体何曾变迁!千变万化,自性不变!所以,众生佛性宛然,本质不会被污染,终将成佛。这一宏论的源流,是僧肇大师的《物不迁论》,而苏轼将之描述得更加美妙,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禅的空观与静观,是让人从本质上认识到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而苏轼却发现,禅理可以作为诗文的借鉴,禅定的美妙境界更是与诗文之意境相通。

其实,中国文人早就已经领悟、窥探到了这个秘诀:参禅可开发文思,激发灵感。

首次将这一秘密公布于众的,乃刘禹锡。与苏轼一样,政坛失意后,他有了大量时间修禅。于是在一次静修中,在灵明不昧的禅定状态下,他契入了妙不可言的灵感源泉。

刘禹锡详细描述道:“能离欲则心灵空明虚静,心灵明静则森罗万象映入,此时,如形之于诗词,其词美妙而深邃;若赋之于声律,其曲婉转而灵动。”所以,自古以来,有许多禅僧以惊人的诗才闻名于世。因禅定而得到诗的意境,故而脩然以清;由禅定显发的智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同类推荐
  •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本书关注有效课堂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从教学设计、课堂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模式、课堂互动、课堂伦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管理等十个专题讲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 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

    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

    本书内容包括:从村落到国家、新石器时代、史前先民的居址、古代聚落的内部结构、不同地区建筑的差异、建筑的进步、食粮等,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
  •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论及传播与社会问题的大量倾心之作。这些论文不仅展现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广阔知识视野,更提供了一种将文化传播放在“外部”社会权力关系中考察的理论路径。通过讨论“帝国时代”世界传播的新自由主义逻辑和中国媒介商业转型的历史困境,作者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清晰地确立了“权力”与“社会”这两个富有解释力的柱心范畴而且用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视野覆盖了全球化、主权、民主平等、公共性、多样性等现代政治中最重娶的议题。
  •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美、英、德、法、俄、日等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指明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提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以复式专才教育为途径,以社会责任为专业理念,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以高素质的师资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为保障。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从业者、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者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
  • 在清华谈炒作之道-卖点炮制实战

    在清华谈炒作之道-卖点炮制实战

    本书摈弃卖点炒作庸俗化的负面理解、从卖点炒作的方法、原则、理念、层层分解、剖析、对卖点炒作具有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热门推荐
  • 真玄仙魄

    真玄仙魄

    玄仙奇灵争天地,万灵台上傲众生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人生红尘梦里一思意,浮沉彼岸两相忘
  • 群青之色

    群青之色

    生活本身是荒诞的,何了凡自入学群青中学后,日常就总是莫名其妙地神展开起来了。加入官方Q群920784843,聊天吹水,催更鸽子,何不快哉?校长的儿子灰心丧气,只求未来能进殡仪馆。热爱画画的少女总觉得作品缺少了些什么,竟以身犯险?家住繁华地段的富二代在地铁上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一见钟情。占据食物链顶端的完美学长究竟还能进化到什么地步!......世界是一个舞台,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起来合唱一首青春的赞歌。
  • 回首只为你

    回首只为你

    两人从小就是邻居,可是,两人每次都是在互看对方不顺眼,因为他是捣蛋调皮鬼点子多的霸道邻家哥哥,而她是长相甜美懂事乖巧的邻家小妹,唯一不好的就是成绩不好,而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两人从小就不对头,他成绩第一他就嘲笑成绩差的她,虽然成绩差但她乖巧懂事两人父母总是非常喜欢她,但他虽然成绩好但是因为调皮捣蛋父母没少说他……一次意外,她父亲失踪母亲一人撑起这个家,而他,家里本就是做生意的,也因为父母要做生意便离开了,等到再次见面,两人还是不对头,不过他从来没有对她怎么样,一直在无形中宠着她,渐渐的被宠的无法无天……一场阴谋,她被害的差点没命,在这次事情过后,她在知道自己父亲失踪跟他父亲有关系时,一时不知道怎么面对,就两人之间突然出现了间隔……两人一起又宠又虐,两个冤家一路走来,又虐又甜,又苦又笑……
  • 月之恋歌

    月之恋歌

    江湖第一人——青帝的外孙,归海鑫枫在不谙世事的年纪发誓爱南宫月一生。南宫月出生寒门,美丽无双如广寒宫的月神。归海鑫枫从小玩世不恭,为了能够让他继承父亲的家业,青帝开始对他进行魔鬼般的训练,与他若聚若散的南宫月实则用情至深,而归海鑫枫无法洞悉女儿心,感情路上并不顺利,寻找真爱的路上探出惊天秘密,身边的人面临着危险,归海鑫枫能够和月神相伴一生吗?
  • 穿越异界的我居然是只猫

    穿越异界的我居然是只猫

    墨鱼因为经常的熬夜,身体终于不堪重负猝死了,结果重生到异世界,结果发现自己居然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咪,被狼收养,被人捕捉,在发现自己可以变成猫娘和猫等多个形态后,成为了异世界男女老少所有召唤师都疯狂想要争抢的召唤兽,从此开始了墨鱼精彩的异界猫生(嗯,属于变身类的,日常被该死的输入法坑,所有有错别字请见谅,发现了我会尽快改正的)
  • 穿越星辰之我依然爱你

    穿越星辰之我依然爱你

    “萱萱,为了我留下来。”这句话她等了很久,可是为什么要在这种时候呢?她是一个媒介,是一个开启现在与未来的媒介。来到这个时代,对于她这个16岁的少女而言是残忍的,但是能够遇见他,她又觉得很庆幸。在这里她几乎一无是处,处处给他拖后腿,可是当这变成习惯的时候,才明白其实偶尔的习惯很可怕,让你离不开他。
  • 一朝为后

    一朝为后

    皇帝大婚之日,洞房花烛之夜,新郎让新娘独守空房,独宠旧爱,但她,上官媚如不在乎,因为这个来自21世纪的灵魂是不会爱上古代的任何一个人。因此,她不争,她不斗,只求在后宫之中,寻一片安静的天地生活,但一次又一次的毒害,让她陷入了绝境,不得不让她奋起反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万法道皇

    万法道皇

    九重天至高皇者,穿越到凡界成为一名学生,再次冲向顶峰。
  • 水火相容:痴女走江湖

    水火相容:痴女走江湖

    别的啥都不会,就会打架,咋滴,不服咬我啊。幽冥阁,一个朝廷不敢动的神秘江湖杀手组织,而她和他,却是没有人敢动的幽冥阁水火判官,武艺高强世人闻名丧胆,殊不知,无情水火判官面具下,一个是蚊子胆、粗神经的痴儿,一个是对身旁这位虎视眈眈的披羊皮之狼,准确得说,应该是披着羊皮的色狼。而当两人都脱下面具来到江湖,又会有怎样的传奇。。。“焱哥哥,刚才有位好俊俏的小哥送我包子诶”一女眨着无辜的大眼睛。某判直接将其扑倒“我把我送给你了,要不要”。某女摸摸头“才不要呢,你又不好吃,还不如小包子好”某判笑“但是你好吃啊,那我将你送给我了如何,”。好了,预备,开吃。。。。。。。。。。
  • 博弈苍穹..more

    博弈苍穹..more

    一个资质异常平庸的高中生夏天,为救深陷水火中的兄弟而踏上修炼之道。一声兄弟,一生兄弟。在遭遇了兄弟,亲人,爱人的多次背叛后,他将和去何从。新人写新书,大神们不要骂,请你们看完之后给我指出不足。小弟在此跪谢了